黄素娥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及实践性特征的课程,打造“语用型”课堂,激活小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语用能力,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语文学科特征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小学生在感悟与理解文本过程中增强收集语文信息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逐步转为良好的语用价值,形成综合语文素养。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优势,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小学语文 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63-01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非常必要。在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内涵以外,更要关注文章表达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提升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这恰好与培养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环境,进一步拓展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通过多元策略、多渠道培育小学生的语用经验与语用能力,完成语文知识内化过程,促使小学生形成语用智慧,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益。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朗读训练,强化学生语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们有了丰富的词汇和语言积累,就能调动语言表达的欲望。教师要借助课堂朗读训练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强化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小学生参与朗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丰富有趣的动画资源,创设生动的朗读情境,将学生带入浓厚的语用氛围中,感悟人物美、风景美、语言美,体会文章巧妙的修辞及语言运用特征。例如学习课文《秋天的图画》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秋日美景”的图片与视频,学生很快被美丽的秋景而打动,他们仿佛置身于秋天的美好中,不禁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与感悟,并且强烈地感受到秋季的喜庆与丰收。在此基础上,创设多样化、趣味性的阅读方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朗读、小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求保持朗读过程的流利和顺畅。另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背景音乐,在配乐朗读的衬托下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脑海中形成秋天的色彩与风景,这就是一幅立体的图画。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激活小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习主动性,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调动主观能动性,立足教材,多设计语言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进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提升语文素养做好准备。在小组实践中,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他们当前的语言基础薄弱、思维缺乏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例如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遵循异质化原则,将表达能力优异的学生与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分为一组,各小组互相配合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激起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课文《巨人的花园》为例,教师课前通过网络收集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对话情境。在教学中,将学生按照“组内差异、组间同质”原则分成几个小组,激活各组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在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想象与发挥,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以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丰富的活动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体会中心思想,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增强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与竞争意识。
三、妙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引导,关注语言运用过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与帮助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关注语言运用过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真实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循序渐进地形成语用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观念与思路,不能一味地追求语用结果,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语用训练方法,既要从表面梳理文章情节、分析内容,也要从根本把握词语的本质,灵活运用语言。在提问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情况,注意问题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例如对于语文基础良好、逻辑思维水平较强的学生,可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适当增加提问难度,增强学习中的成就感;而对于语文基础一般、理解能力欠佳的学生,则以传授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为主,着重提升学习能力,调动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帮助与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善用信息技术来关联生活,创设语言交际情境。
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凸显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模拟或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诱发学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积极性,通过设计小学生感兴趣的口语交际话题,激发学生的表述欲望。首先,创设多媒体学习情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国内外著名的脱口秀视频资料,让学生聆听他人的观点,模仿他人演讲的思路与表达方式,转为自身的良好表达能力。也可让学生成为“小评委”,根据视频资料的演讲内容做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其次,创设实践训练情镜。作文课也是语用实践的最佳机会,教师提出作文主题后,先让学生分批上台口述,其他同学在台下倾听与评判,从条理性、情感态度、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学生的表现,学生在利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所闻时经历了全方位的语言训练,加强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逐渐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不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听、说、读、写综合语文素养。再有,创设生活中的学习情镜。培养小学生的语用能力不能限定于课堂范围,而是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挖掘社会与生活中有价值的语用学习资源,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语用环境。例如,家长借助网络途径收集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孩子开拓视野,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也要多留心身边的教育资源,向家长推荐有益的书籍、网站或者电视节目,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地教育学生,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创设语用教学机会,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重新定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指明方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赋予语文课堂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教师要抓住语文教育的核心點,即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在传授课文内容与知识点的同时,也要立足教材创设良好的语言运用环境,给学生更多表达与实践的机会,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语用”要点,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存明.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四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2:29-30.
[2]朱龙杰.小学高段语文语感培养思路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63-64.
[3]吴丽珍.让语言运用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含苞怒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8:39-40.
[4]陈秋源.突出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的四大环节[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3: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