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冉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因此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基础绘画能力。结合初中基础绘画教学特点,探究书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策略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初中阶段开展基础绘画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速写素描和色彩几个部分,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将绘画理论和技法巧妙而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整体绘画素质。
一、结合教材,激发美术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兴趣的力量。不同于其他的文化类科目,美术是一门艺术科目,旨在通过美术艺术对学生的熏陶,完成美育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极高、富有人文底蕴和艺术内涵的新世纪初中生。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不仅会收获到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堂上的轻松愉悦,更能通过老师对于美术历史和经典名家作品的讲述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见识,通过动手不断创作提高自己的美术水平,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了使美术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利益能够最大化,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其次才能让学生因为兴趣的驱使,有了学习的欲望,进行积极学习。比如,在七年级美术《动感生活》的教学时,学生对于速写并不熟悉,甚至对他们来讲这点很难做到,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人体运动时的动作,同时还可以通过Flash动画来展示人在运动时结构的变化来进行教学,多彩的图片以及动感的Flash动画,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课堂示范,直观掌握要领
初中美术课堂示范教学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通过教师的课堂示范,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理解并掌握绘画要领,进而达到启发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学生在进行美术课的学习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绘画技巧和绘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师通过示范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多变的色彩》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讲解、动画的示范以及生活中真实物品的展示,引导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了解和发现它在绘画中的语言状态,同时感受色彩变化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其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临摹写生,打好绘画基础
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打好绘画基础,必须重点关注临摹和写生。临摹主要着重于对绘画技巧的学习,写生则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的表达,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的艺术特点。因此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临摹和写生的练习。此外,教师在学生进行临摹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和技法的内涵,加强绘画基础的练习。
四、有效教学,提高绘画水平
有效教学主要是通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来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进行绘画。因此可以说,好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绘画能力,确保绘画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学生学习绘画时往往会只注重局部,而忽略整体,这样的观察方法是极其错误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整天观察的方法,以提高学习质量。其次,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采取长短期结合的布置方法。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短期作业时,可以同时布置长期作业,以短期作业来辅助长期作业,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最后,学生在基本完成绘画作品时,应该认真分析,反复比较,揣摩空间关系,品味整体感受,对于不妥当的地方应该及时修改和调整。
五、注重评价,鼓励学生学习
评价是学生前进和发展的方向,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在美术课的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都只重视对学生技法和能力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个性和情感的能力评价,这样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问题的。如果只注重对学生绘画技法的运用评价,那么就会忽略学生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这样的作品是死板的,没有生机的。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该把两种元素充分权衡,同时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在看到自身问题的同时,充分激发潜能,不断进步。
美术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点,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等都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我国教育一直倡导全面发展学生,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的实效性,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飞.中学的绘画教学应该而且必须加强摹写训练[J].新课程导学,2013(13):122-124.
[2]刘磊.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J].艺术科技,2013(5):69-72.
[3]莫鸣.基础绘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學习[J].新课程学习(中),2012(10):375-3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