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科
【摘要】小学阶段正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以主题为中心的阅读下,学生的阅读目标明确,并以课本的主题为中心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好读书,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够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发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主题阅读 语文能力 文化知识 思维发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41-01
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学会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冰心曾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快速发展,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仔细研读发现,人教版的语文课文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因此在此基础上主题阅读指的是以课本中的一个主题为中心展开学生课内外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主题阅读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使阅读文本的指向性更加明确、集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充分发挥主题式阅读的好处。
一、主题阅读下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罗士琰、教授宋乃庆和王雁玲在《基于实证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研究》中把小学阅读素养的表现形式概括为识、记、读、说、思、写。主题阅读首先要基于课本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识记是基础,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主题阅读下对于学生的识记应由点及面,从每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出发,在最后单元总结时发现一个单元内每篇课文所讲内容的共同之处。同时从字词的理解中看出一个单元主题内的语言色彩。如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春天,其中收录的4篇文章都是有关于春天的各种描写,其描写的语言像《找春天》中“嫩芽”、《笋芽儿》中“滋润”等词都是比较有活力、轻快的,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因此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教师对于词语的解释也要在大主题下让学生进行感受其语言的魅力。
读说是重点和主要内容,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的。读包括朗读、默读、诵读、略读等各个方面,是学生语文接受能力的一个培养。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主要是能过朗读来训练其接受能力,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朗读,感受一个主题的不同描写形式及特点。如二年级第四单元关于大自然各方面的描写,如雷雨来临时是怎么样的,野外的大自然又有哪些坐标让人去辨析方向等。各具特色的事物共同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引导时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感。“说”则是训练学生的“输出能力。学生在主题阅读下获得一个信息的多个方面,再由一个主题出发输出已获得的多个方面的信息。如以大自然为主题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基本接受到了大自然的各个特点,接着就是学生让学生进行“输出”,即说说大自然的各个特点是怎样的,由此完成一个从接受到输出的过程。
思和写是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进一步发展。思指思考,是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对于文章内容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主题阅读有助于学生在处理众多信息时更加明确的方向。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运演阶段,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候。面对众多的阅读信息,不知道如何处理。主题阅读就让学生能够在一个主杆上进行发思考,有一个中心不会偏离方向。如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对于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描写,不管是《狼牙山五壮士》战斗的决心还是《难忘一课》中深情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都需要学生在理解场景下深入地体会这种情感,进行爱国的思考。写则是在阅读思考上进一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对于爱国文章进行阅读后表达自己的体会,就需要经过一个选词用词、语言组织的过程。
二、主题阅读下对于文化知识的培养
文化对一个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所给出的信息,而应在此基础上拓展开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文章的写作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别是一些古诗词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就特别重要。像五年级第八组中的《长征·七律》、《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等篇章,可以适当地普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如红军长征时过雪山的坚辛,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进行讲述,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又能获得其它的信息,而不是接受单一的文本知识。在解读大自然时,适当地进行一些地理知识等对整组的文章进行普及。语文应该是生动有趣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在进行阅读时,教师也可从古代诗人与现代作者进行比较,同一主题国内作者与国外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在进行横向的比较中让学生能够接爱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结合阅读主题,尽可能地创设相应的阅读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背景之中进行课文的体验,让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在具像的思维方式中进一步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主题阅读下思维发散的培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就是因为可以从一本书一个主题的阅读中进行发散式的思维思考。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是个引子。”语文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主题阅读中,一个主题体现了生活的谋一个方面。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的感悟反馈到生活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引导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为例,收录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以祖国风景为主题,在学生掌握了识记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体味到文章本身的魅力后,应当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的思考,分享学生自己到过的景点、看过的风景,引略祖国的大好山河,拓宽学生的视野。主题阅读要从文本中走出来,以主题为中心,让学生把主题的观察应用到生活之中。
主题阅读走出课堂,不但要让学生把主题的思考应用到生活之中,也要把主题的阅读应用到课外的阅读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进行高效式的阅读进而培养起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前市场上的书籍众多,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要有目标性地进行阅读。一本书蕴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小学生的思維特点还不能够大量处理众多的信息,因此主题阅读就让学生能够在进行阅读时有目的性地去处理文中的信息。以二年级针对勇气与坚强的主题阅读推荐书目为例,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鼹鼠的土豆》、《小蛋壳历险记》等,都显示出了主人公对于生活的勇气,当学生带着体悟主人公勇气的目的去阅读,对于信息的处理会加快,也更加能够加深读完后的印象,因此在这种情境下所进行的也是高效的阅读。我们提倡多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去读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应当注重学生的阅读方向、阅读方式的培养,以主题阅读为中心开展群阅读。在主题阅读下让学生能够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使学生在主题阅读中不但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够增加自身的文化知识,拓展自身的思维发散,让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地养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