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沈朝军,胡淑敏,姜研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安徽 蚌埠 233000
64排 螺旋CT对下腔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郭佳,沈朝军,胡淑敏,姜研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安徽 蚌埠 23300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Slice Spiral CT)对下腔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BC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0例下腔静脉阻塞BCS患者,临床症状为单纯性下腔静脉阻塞及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混合型阻塞,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组1(20例),组2(20例)。组1采取64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其在下腔静脉阻塞BCS中的影像表现,组2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方式,观察其在下腔静脉阻塞BCS中的影像表现。结果诊断结束后,64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下腔静脉阻塞BCS患者均能做出的明确诊断,并且在肝静脉狭窄(χ2=0.507,P=0.695)、出现侧枝循环(χ2=0.008,P=0.618)等征象比较中,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以及DSA的诊断方式均能够准确、直观地反应下腔静脉阻塞BCS的阻塞部位、性质、范围及肝脏内的变化情况,能够从形态学及功能上反映出下腔静脉阻塞程度及肝脏损害程度。因此,64排螺旋CT对于诊断下腔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64排螺旋CT;下腔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BCS)是一种少见疾病,它是由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其病因与先天经脉畸形和体内高凝状态有关[1]。下腔静脉阻塞BCS在中国和亚洲地区布加综合征患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2],因此早期诊断其分型及选取正确的方案进行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此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是病变部位血管的变化。本研究收集2012年1月~2016年5月间诊治的布加氏综合征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64排螺旋CT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下腔静脉阻塞BCS的阻塞部位、性质、范围及肝脏内的变化情况及无创、价格低廉、可三维动态成像等优点,为64排螺旋CT对下腔静脉阻塞BCS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提供依据。
本研究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支持。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0例肝静脉阻塞BCS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36±9岁,病程为0~6个月的18例,6个月以上的2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右上腹痛、肝脾肿大,腹腔积液、腹壁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浮肿、色组沉着及溃疡等。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组1(20例)、组2(20例)。所有患者 及家属在检查前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进行本研究。
(1)入组标准。符合下腔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的西医诊断标准:① 肝后段下腔静 脉狭窄、阻塞及有血栓形成;②肝静脉狭窄、闭塞及有血栓形成;③ 肝内静脉侧枝形成及走向异常肝尾叶增大、有结节形成。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分型为:① 局限性下腔静脉阻塞;② 下腔静脉长段狭窄或阻塞;③ 肝静脉阻塞。患者年龄在20~70岁之间,性别不限。
(2)排除标准:① 肝炎、肝硬化及结核性腹膜炎的顽固腹水等;② 哺乳及妊娠期妇女;③ 淤血性肝硬化患者。
对于组1,首先使用64排螺旋CT平扫,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 Speed VCT机器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00~350 mA、扫描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5 mm,扫描范围为全腹。然后,使用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 Speed VCT机器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00~350 mA、扫描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5 mm,扫描范围为全腹。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80~100 mL对比剂碘佛醇(300 mg I/mL)(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于静脉内,注射流率为3. 0 mL/s[3],对比剂注射完毕后以相同速度注射生理盐水40 mL,在注药后20~25 s行肝动脉期扫描,注药后60 s时行门静脉期扫描,注药后90~120 s时行肝实质期扫描,即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重建后图像均传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标准方式(std)重建采集的数据,重建层厚为0.625 mm,层距为0.625 mm,采用HP×W8400 Work station 4.4工作站,将图像进行多方位容积重建(Multiple Position Volume Reconstruction,MPVR)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结合多角度旋转和切割功能充分显露病变[4]。
组2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方式,采用飞利浦 Allure Xper 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经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进行造影,进而寻找肝静脉或副肝静脉,导管端置于靶静脉的开口端进行造影。
采取双盲法阅片方式,选用两名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生对64排螺旋CT图像及DSA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对诊断结果有异议的患者资料,请科主任共同会诊,并指出诊断参考依据,对患者指出最终的诊断意见。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在肝脏肿大、隔膜膨出、下腔静脉狭窄、肝静脉狭窄、出现侧枝循环患者的诊断情况。并记录64排螺旋CT在下腔静脉、肝静脉、肝内外的侧支血管等方面影像表现,同时记录DSA的影像结果。评价标准: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吴孟超和吴在德主编的外科学第8版[5],以及白人驹和张雪林主编的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6]的诊断标准内容。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本研究(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1 64排螺旋CT平扫肝实质影像表现
出现以尾叶为主的肝脏不均匀非节段性肿大(图1)并伴有肝静脉曲张、呈花斑状或马赛克状、脾脏肿大及腹水、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患者13例;肝脏呈弥漫性低密度均匀肿大且伴有大量腹水,病程0~6个月9例,6个月以上5例;影像检查未发现肝脏形态明显改变的患者2例,且病程均在6个月以下。
图1 肝脏体积肿大,左叶明显,呈花斑样强化
2.2.2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下腔静脉及间接症状的显示
(1)下腔静脉的影像表现。本组20例都存在下腔静脉阻塞表现。肝动脉(图2a)和肝静脉期均有显示,肝静脉期显影最佳,表现为下腔静脉肝后段及肝静脉内出现高度衰退的充盈缺损(图2b)15例,其中下腔静脉狭窄并伴有血栓(图2c)的有5例。在狭窄处的膈肌水平上出现半圆弧型充盈缺损5例,在隔膜膨出的部位显示有钙化3例。
(2)肝静脉的影像表现。本组15例出现肝静脉阻塞表现,均是下腔静脉狭窄伴肝静脉狭窄,于门静脉期及肝静脉期显影最佳,表现为肝静脉广泛阻塞7例,开口狭窄、阻塞2例,开口闭塞3例,在动脉期见肝静脉反流3例。
(3)肝内外的侧支血管的影像表现。本组17例出现肝内外的侧支血管(图3)的影像表现,其中有9例显示肝副静脉扩张迂曲,动脉期见5例肝静脉及门静脉扩张迂曲。肝尾叶静脉显示扩张3例。门静脉期可见4例腹壁后静脉、腹膜后静脉、腹腔内静脉扩张迂曲。出现3例肝静脉闭塞狭窄伴肝短静脉、心包静脉等侧枝静脉扩张。有9例均出现内、外侧支循环血管,3例未出现侧枝循环血管,3例仅出现外侧之循环血管,2例仅出现内侧支循环血管。
在20例患者中均能看出下腔静脉阻塞(图4)的表现,下腔静脉狭窄伴血栓的11例,隔膜膨出并伴有钙化的5例,肝静脉阻塞16例,肝副静脉、腹壁后静脉、腹膜后静脉、腹腔内静脉扩张迂曲6例,出现侧枝循环的10例,3例病情在0~6个月之内的患者显示肝脏无明显变化(表2)。
本研究表明,64排螺旋CT及DSA可以清晰的表现下腔静脉阻塞的范围、大小,并能显示下腔静脉、肝静脉内的充盈缺损情况及血栓形成的情况,在狭窄处的膈肌水平上出现的充盈缺损形态、膨出的形态及钙化形成情况具有影像显示,二者比较,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对下腔静脉阻塞的诊断均有临床意义。在下腔静脉阻塞的间接表现上,二者均可以显示出腹壁后静脉、腹膜后静脉、腹腔内静脉、及侧支静脉扩张迂曲情况,二者比较,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对下腔静脉阻塞的间接表现的诊断均有临床意义。对肝实质发生的病理改变,CTA可以看出肝脏发生以尾叶为主的不均匀非节段性肿大并伴有肝静脉曲张(呈花斑状或马赛克状)、脾脏肿大及腹水等病理学变化,而DSA仅能观察血管情况,这也是CT的优势之一。由于64排螺旋CT可弥补DSA有创、高昂的检查费用以及二维平面呈像等缺点,所以64排螺旋CT诊断下腔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临床诊断意义。
图2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下腔静脉及间接症状的显示
图3 肝内外侧支血管的影像表现
表2 两组在影像征象诊断比较 (n)
图4 DSA图像显示隔膜膨出征及隔膜钙化,隔膜呈弧形充盈缺损
布加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闭塞,引起患者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及门脉高压等症状一组临床症候群[7],多数为慢性发病,病程常较长,在我国及东亚其他地区主要是由于静脉膜性或阶段性梗阻所致[8-9],临床主要为门静脉高压、肝脾肿大、消化道出血、色素沉着、腹腔积液、下肢水肿等[10]。下腔静脉阻塞表现有双下肢水肿、下腔静脉曲张等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则在肾脏及下肢出现相应病理表现[11]。布一加综合征患者肝脏切面形态失常,表现为各叶比例失调,不同程度肿大,常以尾叶增大为主。肝脏颗粒增粗,并伴有顽固性腹腔积液,似肝硬化表现。此时,若不仔细观察患者肝静脉情况,极易误诊为单纯肝硬化。肝内侧支的出现是布一加综合征区别于肝炎后肝硬化的重要特征。另外,肝尾状叶静脉显示扩张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肝尾状叶静脉内径>3 mm时,结合临床即高度提示布一加综合征[12]。下腔静脉DSA一直以来被认为既可用于BCS的诊断,又可用于BCS的介入干预标[13],并且是BCS及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4],在下腔静脉阻塞BCS诊断中更是将肝段下腔静脉造影术的影像资料作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15],但由于其为一种创伤性检查,且检查费用较高,而且临床研究表明。DSA检查易继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6]。通过64排螺旋CT检查患者不仅可以无创、快速的得到影像诊断还能够更直观更清晰地显示患者下腔静脉、肝静脉及肝脏各部分变化,可以更准确的确定病变范围,判断病情程度,为病人病情确诊提供帮助。
近年来随着64排螺旋CT技术的发展,薄层横断快速的扫描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完善与成熟,对全身血管性疾病的诊断起着越来越至关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对下腔静脉BCS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并且其优势在于无创、时间空间分辨率高,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显示下腔静脉及其间接症状的表现,同时还能够清晰地显示肝内外的侧支循环,并迅速做出诊断。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更是可以结合VR、MIP、MPR以及CPR等多种后处理方法[17-19],为由于肝静脉回流长期受阻,肝内侧支形成而肝外侧支未形成时表现为花斑状强化或马赛克样强化做出诊断,并为随着病程延长,肝外侧支形成后,肝组织压力恢复正常,肝实质强化差异减少的中央强化型BCS慢性期即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20]。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应用于下腔静脉布加氏综合征中,可全方位多层面的将下腔静脉及其间接表现的部位影像全面表现出来,为临床诊断下腔静脉布加氏综合征提供更直观、准确的影像,是下腔静脉布加氏综合征重要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1] 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6-557.
[2] 王磊,腾飞,华浅近,等.下腔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阻塞端形态学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19):26-28.
[3] 王燕冰,王军委.布-加综合征的CT、MRI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4):109-110.
[4] 曹洋.多层螺旋CT诊断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9):1572-1573.
[5] 吴孟超,吴在德.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 白人驹,张雪林.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 路欣,徐凯,李绍东,等.Budd-Chiari综合征高场强MRI与螺旋CT成像的对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7):986-989.
[8] 李震,丁鹏绪,汪忠镐.布加综合征的规范化治疗[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9(3):27-29.
[9] 张文广,丁鹏绪,韩新巍,等.1259例河南省Budd-Chiari综合征分布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5):472-474.
[10] 徐华英.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16(5):51 -52.
[11] 石彦斌.布加综合征CT诊断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6):720.
[12] 陶郦黎,张亦哲.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4):777-778.
[13] 闫盛,李拥军.布加综合征与肝小静脉闭塞病的鉴别[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4,21(12):1507-1510.
[14] 林惠岚,李玉民,黎国春.CTA、DS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50(18):44-45.
[15] 徐华英.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5):51-52.
[16] 韩新巍,丁鹏绪,吴刚,等.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直径30 mm大球囊扩张的可行性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4):243-246.
[17] 周泽旺.64排螺旋CTA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8] 石银龙,庞长珠,康桂荣,等.16层螺旋CT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8):144-145.
[19] 贾慧娟,史朴军,魏里.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 2013,28(9):171-173.
[20] 刘碧英,曹代荣,李银官,等.多层螺旋CT对下腔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附142例报告)[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57-60.
本文编辑 王静
Diagnostic Value of 64-slice Spiral CT in Budd-Chiari Syndrome due to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GUO Jia, SHEN Chaojun, HU Shumin, JIANG Yan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Bengbu, Bengbu Anhui 2330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64-slice spiral CT in Budd-Chiari syndrome (BCS) due to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MethodsFrom January 2012 to May 2016, 40 patients with BCS due to inferior venacava obstruction were included in our stud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simple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and mixed hepatic vein and inferior vena cava.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1 (n=20) and group 2 (n=20). Patients in Group 1 underwent 64-slice spiral CT plain scan and more dynamically enhanced image findings of BCS, and patients in group 2 underwen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The BCS in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of thes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ResultsAfter diagnosis, the 64-slice spiral CT scan and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CT scan were able to con firm the diagnosis of BC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 ficance in the symptoms of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χ2=0.507, P=0.695) and hepatic vein stenosis (χ2=0.008, P=0.618)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The 64-slice spiral CT and DSA can accurately and intuitively re flect the occlusion site, nature, extent and liver changes of BCS in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It can re flect the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and liver damage. Therefore, the 64-slice spiral CT is effective for the diagnosis of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Budd-Chiari syndrom.
64-slice spiral CT;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Budd-Chiari syndrom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iagnostic value
R737.11
B
10.3969/j.issn.1674-1633.2017.09.019
1674-1633(2017)09-0076-04
2016-11-15
2016-12-04
姜研,副主任医师,磁共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脑缺血性灌注影像。
通讯作者邮箱:1143649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