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问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艺术,也是一个创设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思考的综合性过程。提问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能否创设有效的提问,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针对性与完善性;提问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设计问题经验,学生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没有留给孩子足够思考、有效质疑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怎样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关键
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石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
(一) 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该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所以提高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必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 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三) 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然后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做到有序呢?”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促成了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并培养了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 提问要适时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无效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如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及时出示:在“6×3=18中,3和6是因数,18是倍数”的判断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而在35÷7=5这道除法算式中,使学生明白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巩固了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又如,该老师在课的结束时,提出: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这个拓展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 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或帮助学生思考,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巧妙地设立了三个问题:“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可见教师的这一问正是问在了知识的关键处,指向十分清楚、明确,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 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生成性
老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根据知识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些主干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好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如,在教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前,我已经提前预设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问题,但在课堂教學中提问学生多媒体课件,上的众多图形中哪些是正方体和正方体时,几个学生指着其中的圆形说:“我想认识一下圆形和球。”但由于圆形和球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实物的观察,在这种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探究材料的情况下,我并没有因为这部分学生的意愿而轻易放弃课前预设好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被视为纯粹的个人行为,还需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泛化加以防范。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让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才.有效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47.
[2]叶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J].考试周刊,2017(97):97.
作者简介:
黄碧英,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前亭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