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素兰
摘 要: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实践,有利于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实践,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心智成长,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關键词:阅读方法;阅读活动;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融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多年来,我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实践,阅读教学形成阅读氛围,课堂教学课外化,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渐养成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一、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指导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编排。学习语文教材时,我领着学生读单元导语,找出单元主题和学习方法,在品读课文时强调知识点的训练,运用批注法圈圈画画写写,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写下阅读时的见解和感受进行分享。然后运用方法迁移校本教材《高效阅读》同类主题8篇文章的阅读,不但加深了课文理解,巩固了学习方法,而且拓展了思维。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窃书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四篇文章,学生读后说出都是写“我爱读书”的,接着让学生画出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我爱读书”,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学生分享体会之后,再读《高效阅读》的8篇文章《忆读书》《闲谈“读书法”》等,学生运用默读、跳读、批注等方法,抓住主要内容,关键句子快速阅读,品析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等,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提高了阅读效率,扩大了阅读面。
二、引领经典阅读,启迪学生心智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经典,不但能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语感,还能让学生的精神更加饱满,内心更加充实。从一年级开始,我利用课前五分钟,带着学生吟诵经典。我和低年级学生一起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我和中年级学生一同背诵《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我和高年级学生背诵《大学》《论语》《宋词三百首》等。
我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心理特点等,推荐相关的书籍同读,让每个学生喜欢上阅读。我给低年级学生讲绘本故事《一粒种子的旅行》《我妈妈》等,读《安徒生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聪明的小狐狸》等故事。我和中年级学生同读国际获奖小说《火鞋与风鞋》《亲爱的汉修先生》《淘气包埃米尔》等。我和高年级学生同读《三国演义》《城南旧事》《名人传》等。阅读经典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心底真善美的品质,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三、开展阅读活动,享受课外阅读快乐
把自己阅读过的、喜欢的文章读给老师和同学听,是很多学生非常乐意的,特别是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同读一本书,我经常借助家长交流群,让学生上传精彩片段朗读录音。阅读课,举行读书分享会,让学生讲讲精彩的故事,喜欢的人物,分享读后的感受。学生在读读听听、问问说说的互动过程中锻炼了胆量,提高了朗读、表达能力,共同感受阅读的快乐,分享阅读的乐趣。
表演是受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同读一本书之后,我会在班级举行表演展示,学生兴趣盎然。读完《爱的教育》,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书中喜欢的情节进行表演。学生认真地再读课文,编排台词,为了让看的学生能更好地参与,演出后还评选优秀表演奖。在表演、看演出、评选最佳表演中,学生充分展示了个性化的阅读感受,阅读享受得到了延伸。
四、拓展阅读途径,提升学生阅读效果
除了在班级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年级进行“图书漂流”,阅读课在学校阅览室阅读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到书店看书。为了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的养成,我还在班级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调动家长积极参与阅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和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享受读书的乐趣。
最近,学校引进了“阅读攀登平台”,这一平台以信息平台为依托,进行阅读动态跟踪管理,可以关注学生读了没有、读了什么书、读的数量有多少、读的效果如何。阅读平台提供的阅读积分、游戏、活动机制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学生阅读思维水平。在“互联网+”时代,“阅读攀登平台”成为校园阅读的一大助手。线上线下,让学生爱上阅读,体验阅读的快乐,更让阅读的力量看得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只有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了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生才会自觉投身于课外阅读,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在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中,我让学生在自然、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沉浸阅读,感受阅读,从而最终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珍妮特·沃期,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骆伯巍.教学心理学原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4]邓智海.素质教育在西方[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