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姝娟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数学素质;小学生;提高策略
一、满足学生心理和学习需要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需要。
1.培养师生情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首先要从培养师生的情感入手,使他们信任教师,热爱教师。比如,受定式效应的影响,教师对学困生的表现和学习常常带有一种偏见,影响着教师对学困生的关爱程度。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给学困生“优级待遇”,能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数学素质。在座位安排上,让学困生坐在最佳座位上,使学困生感受教师的爱护之情,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同时便于教师课堂巡视,及时收集信息,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课堂提问时,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在板演时,优先让学困生板演他们力所能及的练习;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困生优先发言,及时得到同学的帮助;在课后,教师又对学困生及时给予辅导。这样能消除学困生对教师的畏惧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心与心的交融中学习知识,学好知识。
2.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在人的心靈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孩子需要教师给他们信心、勇气和力量,所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必须多给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情境。如教学时设计难度小、中、大的问题分别让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回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积极思考较顺利地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数学素质有高有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又要防止把学生封闭在“题海”之中。为了使学困生“吃得了”,优生“吃得饱”“吃得好”就必须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练习:“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9小时完成。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甲、乙合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甲、乙合做,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除课本上的问题外,我给中等生以上提出,“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后,再由乙单独做,还要几小时才能完成?先由甲、乙合做2小时后,再由甲单独做,还要几小时才能完成?”要求学困生解答前面3个问题,其余同学解答6个问题,学生解答了上述问题后,我又给优生提出问题:你们想想,这道题的条件还可以怎样改变?
实践证明,根据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分层教学,能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二、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自己摆弄和操作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到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例如,教学“圆的直径”时,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茶杯,要求学生求出杯口的直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和合作讨论,得出下列多种方法:用绳子量杯口,一端固定在杯口,另一端在杯口移动,当杯中绳子最长时量出绳子的长度便是杯口的直径;将杯子倒置在纸上,剪下圆形纸片,再对折得到直径;将杯子倒置,使杯口靠在桌面上,用一根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把直径移到刻度尺上。
三、让学生多探索、多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后,设计问题:“一个养鸡专业户用75米长的篱笆利用房屋外墙壁作一边,围成一个长方形养鸡场,养鸡场的长是35米,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先找出宽,再根据面积公式算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情况,哪一种围洼面积比较大?为什么?最后改成若不告诉养鸡场的长是35米,直接要求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讨论、试探、寻找答案。这需要学生有探索精神,通过探索、创新,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文汇出版社,1998.
[2]张奠宙.数学史选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编辑 任 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