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阅读,提高小学“潜能生”解题能力的研究

2017-09-20 11:08倪辉
新课程·小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潜能生分配律乘法

倪辉

“潜能生”又称“后进生”,主要是指那些学习有困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结合班级中的“潜能生”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发现他们数学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是阅读能力比较弱。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阅读,肯于花费时间

阅读作为一种行为意识,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这些都是视觉材料。阅读正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定理、法则等。这些知识、技能的习得和掌握恰恰都是以阅读为基础的。

在批改潜能生的作业或试卷中,常常发现他们答题的错误率较高,而且明显是因为没有认真细致地阅读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造成的。对于这样的错误,我都是责令这些学生把题目多读几遍,而且一定要读出声音。当他们重新认真阅读后,都会产生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很明显,这些数学学习能力薄弱的“潜能生”不重视阅读,没有把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应用于日常学习中。

一次,在和一位“潜能生”家长的交流中,家长说:“老师,我家孩子数学学习很差。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回家后我每天陪她做作业,几乎每道题都会和她一起做,家里也买了很多试卷、习题。临考前,我都会把她曾经做错的题目单独挑出来,再给她做一次,但是效果很差,成绩也没有什么起色。每次看到她的试卷上都是一些低级错误,抄错数字、胡乱列式等。老师,我家孩子到底有什么问题?”我说:“首先要教会孩子阅读,她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读、不想读。”家长惊讶地看着我说:“数学不都是重视逻辑思维嘛,读书不是语文才需要的吗?”

从和这位家长的交流中就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数学一定要加强在计算、列式等逻辑层面的技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数学学习能力。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但是这些家长却忽视了学习的最基本、最基础的方法和技能——阅读。

二、加强阅读,善于获取信息

数学学习中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整理、抽象、概括,就达不到阅读的效果。

以数学解决问题为例,从一至六年级都要学习相应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题干多半都是两至三行字,字数都控制在50个字以内。50个字看似很多,但是这50个字中还包含了为题目设置合理性添加的辅助性文字,所以真正有意义、包含数学信息的文字只有不到20个字,更有些题目辅以表格、图示,相对的文字就更少了。

在这极少的文字中,学生要找到一些解答问题的条件,抽象出很多的数学信息,并加以理解重组,与掌握的数学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常用的计算公式来一一印证,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有准确的抽象思维能力。

史宁中教授认为“就抽象而言,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1.把握事物的本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能够清晰地表达,我们称其为简约阶段。

2.去掉具体的内容,利用概念、图形、符号、关系表述包括已经简约化了的事物在内的一类事物,我们称其为符号阶段。

3.通过假设和推理建立法则、模式或者模型,并能够在一般意义上解释具体事物,我们称其为普适阶段。”[1]

史宁中教授认为第一层次尤为关键,但是往往被忽略。潜能生本身阅读基础就比较差,心理上排斥阅读,而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熟悉条件和问题,同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一步对于“潜能生”及阅读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步都没有完成好,就别提最后的解决问题了。

数学阅读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只有加强阅读才能找出解题关键,抽象出单纯的数学问题,然后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结合阅读,辅以合适方法

数学学科特点是以逻辑思维强,知识建构严谨著称的。所以单纯的以理讲理,“潜能生”学起来自然非常生涩,痛苦不堪。因为数学的学科特点需要学生有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众所周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数学时必须面对数学的抽象性这一现实问题;教材的编排和课堂教学都在千方百计地使抽象的數学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图形直观手段,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和解决方案。

这点恰恰迎合了“潜能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所知道那些数学的定义、定理、法则都极其精炼、浓缩,但又含有丰富的层次性。“潜能生”阅读起来肯定非常难懂,所以教材都会配有字母的表达式、图形的注释、典型情况的实例等。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洁化,使通过抽象思维解决的问题,借助形象、具体、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加便于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说出符合乘法分配律算式的左右两边的变化情况,这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因为算式的变化情况比较复杂,而用语言来描述就更加复杂。所以教材上选择了用字母的形式表达,就显得简单易懂了。

教学简便计算“37×89+11×37”,学生自然联想到乘法分配律,根据字母公式的形式进行应用,可以顺利解答。这是一种对于公式的套用,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有经验的教师都会这样教:37×89看作有89个37,11×37看作有11个37,合起来就是100个37。结合乘法的意义进行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也不会太过于机械,对于“潜能生”掌握这一知识点也是非常有效的。

刘加霞认为:“借助于直观形象模型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抽象的数量关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2]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线段图、画图、举例、假设等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对于“潜能生”的阅读理解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作为一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班级中潜能生的数学学习动力,大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第1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加霞.“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在教学中的渗透(上)[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4).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潜能生分配律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