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青
摘 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现在已经得到老师的普遍认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到读写结合的连接点,怎样有效地将阅读和写作融合起来,实现语文学以致用的目的,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从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关键词:读写结合;连接点;积累;写法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听和读的能力提升了,有助于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然。所以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分开来独立地完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总结道:“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才写得好。”“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应把写作教学贯穿在课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在课文中学语言、在课文中学写法、在课文中受熏陶,丰富心灵,细腻情感,而后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本文就重点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一、读书积累,厚积薄发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让学生能写出文章,首先要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语言准确精练,具有很强的典范性。从课本中学语言是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本中的课文是编者精挑细选出来的,篇篇都是语言学习的典范,做到了语言准确、恰当。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里,“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三句话中的“着迷”“迷恋”“痴迷”是不能随意变换位置的,三个词用在法布尔不同的年龄阶段,突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程度逐层加深,同时仅仅是“着迷”“迷恋”还不足以把他引进科学的殿堂,只有达到“痴迷”的程度,才能促使法布尔有后来的巨大成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体会用词的确切,并指导学生习作时也应用词得当、准确。
此外,教材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适合儿童的特点,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第一朵杏花》里,“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句中的“绿”“青”“皱”“鼓”字,不仅写出“春风”“小草”“河水”“花苞”的颜色、形态,更是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示的过程,引人遐思,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赋予了文字诗歌的意境。
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石榴》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成熟的石榴的样子,生动形象,充满趣味,饱含丰收的喜悦,读来感到愉快,是孩子学习的典范。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样的词语,让学生品读、仿写,达到遣词造句训练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品味写法,得法于心
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其写作技巧也是各有千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需要达到的说话、写话、习作水平,文章选取逐层加深,体现了不同学段的特点。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把话说通顺,选取的课文一般内容简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中高年级,写作技巧在文中的体现越来越多,例如首尾呼应、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复杂的修辞手法的应用……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蚕姑娘》,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条理清晰,段式回环往复,语言简洁生动,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形式介绍蝴蝶等其他昆虫或动物的生长过程,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相对于二年级的《蚕姑娘》,同样介绍了一个过程,内容却更加具体,语言更加丰富,作者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把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生动细腻、惟妙惟肖,是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做记录的好文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观察某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然后仿照课文把它记录下来。
再如,四年级上册《泉城》,课文用总分总的结构,依次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比喻句,写出了济南泉水的特点,学习文本的同时,教师可以设定多个场景让学生运用排比和比喻的写法仿写片段,如用“有的……有的……有的……”来写课间操场上的情景,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写不同时间的月亮形象等,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习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老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学习围绕中心句来介绍一座城市;学习了《大江保卫战》,学生学会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我们运用此写法写了“记一次拔河比赛”的习作,效果很好;学习了《早》这一课文第三小节的写法,同学们利用方位顺序,介绍了自己的教室、自己的位置,同样让同学们激动不已。
三、激发感情,以情促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教学应让学生有感而作。”
“言为心声”,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真切感受,然后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诉诸文字,习作自然是水到渠成。
比如,学了《最后的姿势》一文后,学生被文中用生命保护学生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所震撼,感受到谭老师无声的大爱,明白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之后让学生写《读〈最后的姿势〉》有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再如,学习了《生命的壮歌》和《生命桥》,学生看到那些誓死保卫蚁群的蚁国英雄们,面对烈火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看到老羚羊为了种群的延续,用生命化作最绚丽的彩虹,搭起生命的桥梁,无不被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所感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此时写读后感,学生各个千言万语、下笔有神。
不仅如此,很多文章都有作者意犹未尽的地方,也就是文章的空白点,教师要善于捕捉空白,激发学生想象,训练读写结合,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讲到老天鹅奋力破冰,一次次腾空而起、一次次跌落这一情节时,让学生想象老天鹅的样子然后说话,理解老天鹅的奋不顾身,再想象如果你在旁边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进一步理解老天鹅的形象。讲到经过众天鹅的努力,冰面终于破裂时,再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老天鹅什么样,其他天鹅可能会对它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天鹅更加敬重,能想到的、能说的自然很多。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能紧密结合课文,寻找课文与习作的连接点,立足文本,有效指导习作,那么学生习作也将不再是一件绞尽脑汁的事。
参考文献:
[1]施建平.小学情景作文[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03.
[2]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學作文教学经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
[3]张文质,窦桂梅.赢在课堂·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誗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