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瑞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知识、方法与情感”三合一教学模式,三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新的教学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情感要素,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结合教学改革经验,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情感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渗透;教学策略
情感教育重在“以情导情”,教师要借助小学语文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寻找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情感教育方法,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丰富情感体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关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分析如下。
一、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心智与情感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敏感度,教师如果能把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上,将基础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给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更多活力,也因此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一舉多得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目标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情感教育策略,引导小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以情感为纽带促使语文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另外,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也能培养小学生情感认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综合素质。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情感教育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小学生成长的必要手段。
二、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1.深入教材,挖掘情感教育内容
培养小学生的丰富情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客观要求,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既要奠定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更要落实中华民族文化教育,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丰富的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也做出了一些改变,其中引入了很多有关情感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把握教材的教育载体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有用的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既有抒情课文,也有优美的诗歌,这些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教师要抓住每一次情感教育的机会,促进小学生智力与德育的共同进步。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笔者围绕课文中表达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着重给学生讲解战士们为国牺牲的段落,并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段,渲染壮烈的氛围,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
2.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所以他们对情感的认知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或者精彩片段,都可能诱发他们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感教育环境,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一方面,通过熟读课文而找到其中的动情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而形成情感共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创设情境,以情传情。例如,学习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笔者为了让小学生体会到人们对总理的尊重与怀念,在课堂播放了悲伤的音乐衬托情感,然后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渲染了“送总理”的悲伤氛围,小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教师很轻松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达成了情感教育的目标,学生深受感动。
3.朗读课文,熏陶学生积极情感
朗读课文是语文课堂的常见活动形式,同时朗读也是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只讲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富有情感地指导与教育,才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充满魅力。在朗读学习中,要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获得独特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例如,学习课文《草原》时,这篇课文融合了自然美、语言美和人情美,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着重让他们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意境美,包括“草原上的新鲜空气”“草原上的白色花朵”等,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流露出真情实感,他们仿佛融入美丽的大草原,成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这种富有情感的朗读方法,增强了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他们在朗读中与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形成了情感共鸣,更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获得了心灵的启迪与情感的熏陶。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是开展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教育元素,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还能促进他们端正思想与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同时,发挥语文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立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5(11):26-27.
[2]臧以霞.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15-16.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