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雨
[摘 要]人才是21世纪各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校企合作中人才合作模式同样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四川师范大学的蒋丹认为“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为了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而进行的互动过程”,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互享资源,发挥两大参与者的优势和潜能,促进高校和企业良好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校企人才输送现状,并基于现状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输送;渠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132
[中图分类号]G712.9;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4-0-02
1 校企人才输送现状
1.1 国家层面
校企合作是新时期的产物,我国校企合作的创新仍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体制改革未完善,法律支持未健全,校企合作中两方的定位与责任不明确。
综合类高校学科广泛,学术性较强、技能性较弱,因此,国家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更倾向于学术型人才培养,高校校企合作中基于就業人才输送的政策较少,但是,综合类高校中,也有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如管理类、金融类等,这些学科的界定较为模糊,就业面广却不专,同时也是国家及高校就业政策的空白区,对高校校企合作建立的机制和激励措施缺乏必要的规定,地方制度的制定层次不高,没有成为高校与企业人才输送的有力通道。
1.2 校方层面
校方作为校企合作中主体的一方,承载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职能,是整个校企合作中强有力的主导者。而在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校方培养方式较为守旧,输送渠道较为单一,对于学生而言,“独木桥”万人过,增加了学生的个人压力。
从校方的角度出发,校企合作本应是一对多的模式进行,而具体落实后,校园中呈现“多个发声窗口”的现象,都打着和某些企业合作的招牌,导致学生无法辨别真伪,原本的“一对多”模式变成了“多对多”模式,校方缺乏系统性管理,重视力度不足,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1.3 企业层面
对于企业而言,利润是企业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校企合作从短期来看,企业需要投入人力以及大量的资金,但将来输入的人才可以给企业带来无法预测的收益,这样投资大于收益的情况,使企业对校企合作“望而却步”。校企合作是需要双方互惠互利的,但合作过程中,要么是企业投入少、校方投入多,要么是校方投入多、企业投入少,无法达到平衡点,从而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校企合作并不是企业招揽人才的唯一途径,还有人才市场、各类招聘网站等,与之相比,人才种类来源更广泛、成本低、成效高,而校企合作的成本过高,风险大。另外,企业在高校中培养人才,仍承担着人才流失或时间成本的损失,高校学生在对普通企业了解不深入的情况下,很难将该企业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因此,企业前期付出给个体的培养成本很难收回,造成损失。
1.4 个人层面
学生作为校方的主体,也作为校企合作的对象,是其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在大学四年期间,学生的心理波动大,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变化,游离在各种选择之间。另外,受“考研热”的影响,很多有能力的人才选择考研,导致短期内人才流失,当其明确目标后,再进入校企合作渠道中,为时已晚。
学生对社会形势了解甚少,同时校企双方沟通渠道闭塞,导致高校的学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对自身的能力没有一个明确认识,对自身定位过高,对薪资、待遇等硬性要求过高,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这也是校方人才无法输出,企业人才招揽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创新校企人才合作模式的建议
2.1 校方系统整合企业资源
校方公布信息是学生接受信息最官方也是最准确的来源,因此,校方应将企业信息及资源进行整合,便于学校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学生及时接收信息,于企业而言,校方统一管理,使所有企业处于同一水平线,各企业可以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竞争环境下,公平、公正地进行人才培养与输送,同时不同企业涉及的领域也可以有所互补。建立专门的就业基地,将其与日常的校园生活相结合,人才来源面广,对于在校生而言,是一个提前接触社会生活的有力窗口;对于企业而言,和校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有益于高质量人才的招揽和企业知名度的提升。
2.2 进行制度化管理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人才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毕业生,还包括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来源广是合作的条件之一,合作层次深是决定双方是否能进行长期稳定合作的重要原因。高校学生虽然培育成本高,短期内企业难以看到收益回报,但是与社会来源相比,高校学生未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企业应具有长远的眼光,重视高校人才的培养,将高校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培训的一部分,与高校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是“一对多”的模式,企业可以与多个高校合作,校方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保证企业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而企业对高校合作实施制度化管理,也保证了高校间的公平,这是一个相互平等的合作关系。
2.3 合作育人
“教书育人”一直都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而对于大学而言,所学知识相对灵活,多为专业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统一化与企业个性化的要求不符,人才进入企业后还要花时间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或是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挫。企业与高校合作育人是创新合作模式之一,校方主要负责理论部分的学习,企业可以进行实践和个性化课程的教学,双管齐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3.1 校外导师制度
校外导师制度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合作方式之一。企业工作者走下岗位,走进校园,与专业对口的班级形成“一帮一”互助小组,学校里的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规划,校外导师肩负着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未来道路选择、企业形象代表等多重作用,同时,导师作为企业的“活名片”,可以全方位地传递给学生企业文化,也可以优先进行人才的选择。endprint
2.3.2 设立专项奖学金
奖学金在高校屬于一种很普遍的奖励措施,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奖学金评定标准,一般的奖学金旨在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在校企人才合作中,奖学金也是对人才的肯定,企业通过专项奖学金可了解该校同类人才的情况,并且能得到人才的一手资料,与竞争者相比,形成了强有力的优势。另外,企业出资设立奖学金,由校方奖励学生,也能加强校企合作的稳定度,形成良好、和谐的合作关系。
2.3.3 企业提供实习机会
实习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最有效途径,实习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最节省成本的一种。双方可运用1~2个月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机会,虽然短时间内实习者的能力无法完全考察,但在短时间内可以体现实习者是否能融入企业。相对于面试招聘,实习生虽然时间成本较高,但能全方位考察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当然实习机会有限,这建立在企业认准人才后的考察。对于校方而言,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机会,不仅降低了自身未来用人的风险,更替合作者减轻了负担。
2.3.4 建立俱乐部
建立俱乐部是目前校企合作的创新方式之一,它是企业融入高校的窗口,也是高校联系企业的重要纽带,在校企人才合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内,俱乐部同其他社团一样,可以举办各类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同时俱乐部背后的企业也在活动中发掘人才,提升俱乐部成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校方、俱乐部、企业之间,像一个巨大的循环轮,俱乐部对于企业而言,除了是企业对校方宣传的工具外,还是一个巨大的自用“人才池”。俱乐部中,有通过比赛进入的专项人才,也有对企业热爱并认同的普通学生,还有具有管理能力的管理者,这些人才对企业而言都是可以纳入企业的。在高校人才分散且广阔的情况下,企业通过俱乐部可以准确、精细地纳入企业需要的人才,节省了企业人员选择人才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
2.3.5 设立模拟类比赛
校园是一个微观版的社会,学生的大部分精力会放在校园里,如何使学生未来能够有效适应社会生活,模拟类比赛就是方法之一。通过一次的面试就进行人才选择,这是对HR的考验,也是对临场发挥较差人才的不公,模拟面试可以使学生不论年级,提前感受到面试的环节,也有利于个人未来目标的选择,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在未知领域的潜在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可以看到不同年级人才的状态,和某个潜力股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尽早进行人才招揽;对校方而言,模拟社会可能是高校教育无法达到的实践,而企业可以通过俱乐部进行模拟类的比赛,既丰富了校园活动的种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主要参考文献
[1]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张志刚,任翔.关于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