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摘 要:数学教学中有关空间观念的部分越来越多,从小学开始就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小学几何知识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做了较为明确的表述:“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这使我们对空间观念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感知空间图形有一定困难,学生学习立体几何一时难以适应。“空间观念”成为他们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了使学生具备更好的空间意识,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感知空间观念
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各种积木或玩具,已经积累了较多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生活经验,只不过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发现。这些表象和经验正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心中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观察。
例如在“露在外面的面”教学中,学生事先准备好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用鞋盒模拟墙角,堆叠摆出,引导学生从正前方、正上方和右边观察,把通过不同方向能看到的面分别涂上不同颜色,后统计露在外面的面积,学生通过操作并按照顺序观察,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表象。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要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
二、以操作感知为“中心点”,深化空间观念
皮亚杰曾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
例如在“长方体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准备了各种不同长度的小棒和橡皮泥,自己组合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学生不断的拼插、对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棱的长度有不同的变化。又发现了它们关于棱、顶点、面的异同,自己其实已经对长、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充分理解,教师只要稍作归纳总结,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同样在教学“展开与折疊”时,往往教师只是让学生熟记展开图的形状特征,忽视了图形的形成过程,学生的知识达成度低。为此,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剪,把一个个长(正)方体剪开,学生获得了“相对面的大小一样,必须剪开7条棱”这样一些具体的数学信息,对长(正)方体面的特点掌握得更加清晰。而在拼插长方体、剪展开图图形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深刻印象,这是教师讲解远远达不到的。这样他们的空间观念会更易于形成和巩固。
三、以放飞想象为“生长点”,升华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升华。
例如在教学“体积”时,要数一数图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因为组合图形中有一些小正方体被遮住,于是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并要说出你猜测的理由,再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从而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培养。接下来,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拓展开放题:自己设计个立体图,从一个方向看过去有两个方块是开不见的。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之后,一个个立体图就设计出来了。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这些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能将图形进行拼摆、组合、加工,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得到了突破,得到了升华。
空间观念从理念变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实,但空间观念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不断探索。灵活运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协调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有深刻的认识,让他们的空间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卫星.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J].辽宁教育,2015(1).
[2]李萍.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策略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
编辑 李博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