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晓
摘 要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基本形成的关键时期,形成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渠道,也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衔接最紧密的学科。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积极挖掘课本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施教方法与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1.1时代发展要求
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家之间多种文化相互交织,大量的信息以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为依托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青年学生在享受到了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面对着各种文化和信息的冲击,他们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去提高自身鉴别文化的能力,从而去伪存真,这就更加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1.2高校德育要求
目前,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大环境下,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就会被弱化,而去掉升学率的影响,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思想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的设置上偏理论化,没有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要求和生活实际;在方式方法上,也没有很好的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在知识的践行方面,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所以,作为为社会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基地,高校有义务利用有效的途径,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
1.3高校学生自身发展要求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岁至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就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发展来看,他们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水平上,正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加速转型的特殊时期,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及心理状况更容易留下时代的特点和烙印。所以,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引导高校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面对的现实。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2.1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塑造和提升,将有助于在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教重于言教,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自身必须首先要做到知行合一,一言一行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此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进而从根本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尽力改善自身素质,进一步重视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学、对学生的态度,进一步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尽量促使自己成为学生在言行上和人格上学习的模范榜样,从而促使学生不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2.2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影随形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需要采取专题的方式进行。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核心在于以爱国、敬业、诚信、法治、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养,目的在于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核心是着重于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通过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培育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我们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各个模块中,都无不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准确性和贯通性,同时也要重视对大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通过合理适当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从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才能积极地自觉地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生活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高校開设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全为必修课,每一门课程都要紧密结合实际,与现实生活接轨,这就引导学生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后在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的实施效果时,主要是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和践行情况来考察。因此,高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将课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真正感悟体味生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徐霞,贡和法.蕴含·融入·渗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 略例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