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边刺法治疗偏头痛35例疗效观察*

2017-09-20 11:22:36张爱军钱夏琪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风池偏头痛头痛

戴 晴 江 彬 杨 柳 王 蕾 朱 勇 张爱军 钱夏琪 陈 峰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骨边刺法治疗偏头痛35例疗效观察*

戴 晴 江 彬 杨 柳 王 蕾 朱 勇 张爱军 钱夏琪 陈 峰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目的:观察骨边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45例)、骨边组(35例)、普针组(34例)。药物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常规药物治疗;骨边组,选取三间、风池、百会、率谷、太阳、头维针刺治疗并配合相应手法;普针组选取合谷、风池、百会、率谷、太阳、头维针刺治疗。3组共治疗4周。结果:药物组总有效率75.6%,骨边组为94.3%,普针组为79.4%,骨边组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药物组4.42±2.27,骨边组3.14±2.00,普针组4.29±2.39。3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骨边组优于药物组、普针组(均P<0.05)。结论:骨边刺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疗效,有助于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针刺 骨边刺法 偏头痛 临床观察笔者采用骨边刺法治疗偏头痛35例,收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IHS)制定的“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ICHD-2)中无先兆偏头痛、先兆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2]。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l8~65岁之间;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处于发作期;④近3年每月发作>2次;有1年以上偏头痛病史;⑤患者自愿参加。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①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和其他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脸部或头部神经痛;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合并其他各系统严重疾病者;④严重精神病患者或恶性肿瘤患者;⑤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

1.4 脱落标准:①患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规范治疗者;②中途失访,影响资料收集者;③未严格依规定治疗或入组治疗期间同时进行其他治疗措施。

1.5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就诊我院符合上述标准的偏头痛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药物组45例,骨边组39例(脱落4例),普针组40例(脱落6例)。药物组中男13例,女32例;平均年龄44.04±11.13。骨边组中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09± 9.67。普针组中男11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15± 9.67。3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二氢麦角碱2.5mg,每日2次;尼麦角林10mg,每日3次;尼莫地平40mg,每日3次。患者通常使用1种或者2种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共治疗4周。

2.2 普针组:采用普通针刺方法治疗。取穴:合谷、风池、百会、率谷、太阳、头维。针刺方法:直刺入穴后,用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

2.3 骨边组:采用骨边针刺方法治疗。取穴三间、风池、百会、率谷、太阳、头维。取穴方法:在按国标取穴的基础上,百会以摸到矢状沟为据,头维摸到切迹处是针刺进针点。针刺方法:骨边刺法是刺至骨骼边的一种针法,选穴后按四法进行操作:①切:用拇指重切于穴上,将骨上缘的皮肉切成凹陷状;②刺:针刺破皮入穴后,不捻转针直入深部;③探:针到一定深度,判断是否到达骨骼附近,应松紧适度地挟住针柄,小幅度上下提插,从针尖入探寻应刺部位和针刺得气情况;④啄:当针至骨边,针感不强,用手指之力作小幅度上下提插如鸟啄状。隔日治疗1次,每次30min,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对比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分,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痊愈:疗程内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显效:治疗前后积分减少≥50%;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

3.2 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MSQ):该问卷从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感功能3个维度,共14个条目进行评估。采用反向评分,每个条目得分在1~6之间,得分越高,生活质量损害越重。分别于治疗前、后填写。

3.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5 3组VAS评分比较:见表2。

3.6 3组MSQ评分比较:见表3。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药物组、普针组比较,#P<0.05。

治疗后4.42±2.27*4.29±2.39*3.14±2.00*#组别药物组普针组骨边组例数45 34 35治疗前7.29±1.36 7.21±1.45 7.40±1.24

表3 3组治疗前后MSQ评分比较(±s,分)

表3 3组治疗前后MSQ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药物组比较,#P<0.05。

治疗前组别功能障碍11.60±1.21 11.59±1.10 11.31±1.35药物组普针组骨边组功能受限22.31±1.90 23.06±1.70 22.80±1.81情感功能13.64±2.05 12.76±1.71 13.06±1.92总分47.56±3.32 47.76±3.18 47.17±3.16治疗后功能受限18.80±4.85 18.26±5.03 16.20±4.86功能障碍9.38±2.42 9.58±2.68 8.29±2.42情感功能11.09±3.57 10.06±3.19 8.91±3.43总分39.27±10.28*37.91±10.39*33.40±10.30*#

3.7 不良反应:2组针刺治疗患者中,共出现2例患者晕针,部分患者拔针过程中有出血,予常规措施处理后,不影响治疗,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

4 体会

偏头痛中医学中又称为“偏头风”“风头痛”等。《圣济总录》曰:“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故谓之偏头痛。”从经络辨证而言,偏头痛属于少阳经病证。风邪侵袭少阳经,邪气稽留清窍,痹阻经络,或饮食劳倦失宜,耗伤精血,肝失柔养,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是其主要病机。

古代医家治疗偏头痛的取穴多选用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胆经为主。目前临床针灸治疗偏头痛取穴多为循经取穴[3]。以少阳经穴位为主,配合有脏腑调节作用的俞募特定穴如中脘、脾俞、心俞、肺俞等。远道取穴以合谷、太冲、外关最为常用。而骨边刺法是以取骨边穴,并运用刺骨针法进行临床治疗的一种针刺方法,取穴后采用切、刺、探、啄四种手法使针下得气,针刺手法注重针向骨边并有较强的刺激量。此法治疗偏头痛的取穴为三间、头维、百会、率谷、太阳、风池。其中三间为五腧穴的输穴,文献记载可主治面部疾病,以目痛目昏为主,因针刺较易刺向骨边而选为主穴;头维为阳明经腧穴,主治目疾、头面部疾病,《窦太师针经》曰“治偏正头风痛”;百会主治头目疾病,《黄帝明堂经》指出“(治)顶上痛,风头痛,目如脱”;率谷主治头部疾病,常用于偏头痛,《窦太师针经》言“(治)偏正头风痛,泻”;风池为治疗头部疾病的要穴,《窦太师针经》曰“治偏正头痛,补泻”;太阳为经外奇穴,以头痛病为其主要治疗作用。《针灸大成·考正穴法》:“三间主目眦急痛,头维主头痛如破,百会主头风,头痛目眩,率谷主脑两角强痛、头重,风池主目眩、苦偏正头痛,太阳主头痛。”诸穴合用,可疏通经络,协调阴阳,增强疗效。

[1]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组.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94-695.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5.

[3]陈勤,梁繁荣,郑晖,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腧穴分类应用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6):442-445.

2017-05-10

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疼痛医学,编号:2012-XK-A31;嘉兴市重点学科针灸学,编号:04-Z-06;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骨边刺法治疗偏头痛技术,编号:2014ZP010

猜你喜欢
风池偏头痛头痛
头痛应该灸哪里?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28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头痛与口疾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10
远离头痛的困扰
红土地(2016年11期)2017-01-15 13:46:38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4:01
墨风池诗词选
中国诗歌(2015年4期)2015-07-07 00:44:09
风池穴风池一穴锁头颅 内风外风一并除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41
会变身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