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彦,张 萍,郭 晗,王天毅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训合一”创新模式研究
李同彦,张 萍,郭 晗,王天毅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在借鉴经验、查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合一”创新培养模式。重点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与训矛盾问题,使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得到学习,训练、品德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对他们的成长全过程进行全面教育。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合一;创新模式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我国体育人才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在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国家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但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与体育的非均衡发展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训合一”创新培养模式。重点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与训矛盾问题,为实现“学”与“训”的有效融合,更好地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及良性循环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在世界竞技体育赛场,竞技体育的对决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泉,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对运动员年龄的要求都比较严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都有所下降,不可避免会导致竞技水平的下降,竞技体育人才的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为了保持一个稳定的竞技体育水平,避免人才断流,需要可持续地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因此,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受到各体育强国的普遍重视,以保证其在世界竞技体育赛场的强势。然而由于国情的差异、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不同,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解决后备力量问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国外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并进行汇总梳理得知:世界各体育强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概况为如下几种不同的模式:(1)学校体制。如美国,学校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1],有一套完整健全的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培养选拔机制。(2)体育俱乐部+学校+体协体制。如德国,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以体育俱乐部为主,协同中小学及专项体育协会三方联合培养为辅。(3)体育俱乐部+体校体制。如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以体育俱乐部为主,联合中小学特色项目的业余体校共同承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4)体育学院体制。如澳大利亚,承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主要是体育院校。(5)体校体制。如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的多为举国体制,主要是体育运动学校。
由以上可以看出,世界各体育强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做法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却是一致的,体育人才培养都是建立在教育体制上,突出教育地位,依托学校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充分说明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研究发现,上述世界体育强国在对青少年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方面是相辅想成,相互制约的,完善的教育体制保证了运动员若想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必须顺利完成学业。马志和等[2]发现,在美国校际竞技比赛中,参赛的运动员必须是在校全日制大学生, 每学期必须修满12个学分, 而且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值, 否则即使竞技能力再突出,也将失去参赛资格,这充分凸显了教育的地位。又如胡安义等指出[3],德国实行体校“平衡教育”,体校的文化课程与普通学校完全一致,体校的文化课时数要比训练课时数要高。这不仅诠释了“平衡教育”的内涵,也突显了体育与教育协调发展的理念。
总体而言,世界体育强国虽然国情有所差异,但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方面,均被视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采取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该问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即使随着各自的社会状况发生改变,但根本目标是没有变化的。如今,世界各体育强国对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基本都遵照以下基本路线:重视体教结合,“学训合一”;注重科学培养,积极调动政府、社会等各方的积极性,确保各方利益。世界各体育强国也已确立体育后备人才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即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协同管理,互相融合。
纵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术界大多认同如下几种不同模式:(1)举国体制培养模式,或称为优秀运动队模式。即;以县市级少儿体校、省地市少儿体校、省优秀运动队、国家优秀运动队组成的类似宝塔形的人才培养模式。(2)三位一体模式。即:体育院校、优秀运动队和科研机构合成一体, 共同来承担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3)体教结合模式,或称为清华模式。即: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强强联合,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形成以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有机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4]。(4)温州模式,或称为企业培养模式。即:在区域经济模式与民办教育的影响下,温州引入民间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形式投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并率先在一些具有商业化价值的运动项目中尝试和探索[4]。(5)丁俊辉模式,或称家庭培养模式。是典型的社会及家庭力量投资竞技体育模式,是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模式在我国典型范例[4]。(6)职业化模式。即:把竞技体育视为一种职业, 以职业联赛为主体, 形成产业化和充分发挥体育市场优势, 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各级体校制度的举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作用,举国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动员和调配全国的有关力量和资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过巨大作用。几十年来,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取得的一系列优异成绩、奥运会金牌榜上名列前茅就是很好的证明。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转型,原有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相背离,在落后的体制与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下,我国开始逐步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走向,首先把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进行尝试改革,推动职业俱乐部发展,走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从单一的各级省市体校过渡到体校与俱乐部相结合的模式:主要包括体育系统内部直属的各级业余体校,教育系统承办的体育学校,以及社会和公益组织承办的各种体育学校和俱乐部。但总体而言,俱乐部体量较小,培养的后备人才成材率较低,各级体校依然承担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在探索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拓宽了许多后备人才培养的渠道,但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仍延续了以前的方式,仍然以各级各类体校为主,体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地区差异较大,有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2)读训关系需要协调,在现在的国家体制下,大多数从事体育运动的青少年都是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无法将精力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参加业余训练的青少年选手仅有少数能力突出的进入高一级训练形式,大多数青少年在体育训练前途受阻情况下,都面临着读书就业问题。(3)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多方利益协调问题,有些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积极性不高。(4)国内某些运动项目开展时间较短,群众基础较薄弱,优秀的教练员数量较少,青少年训练理念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导致训练质量不高。(5)一些单位过分强调奖牌和名次等硬性指标,揠苗助长,导致很多有潜力的青少年运动人才身体透支,成年之后难以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6)有些办学单位盈利目的比较突出,过高的有偿训练费用超出普通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导致一部分有前途、有潜质的体育人才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无法得到科学系统的体育训练。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育与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尚未能得到解决。对此,有专家明确指出[5],运动员的教育和体育的均衡发展是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证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以上问题分析,在借鉴世界各体育强国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了重点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训矛盾问题,体育与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真正实现“学”与“训”的有效融合,我们提出了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训合一”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训合一”创新模式
“学”与“训”的有效融合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新构建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学训合一”创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竞技运动训练和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员文化基础学习规律,在培养模式上真正做到教育与体育的均衡发展,真正实现“学”与“训”的有效融合和健全“学训合一”的管理机制。健全“学训合一”的管理机制,即:采用科学的管理和训练手段,最大化地开发青少年运动潜质,提升学训效率。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文化课程教育体系,课程以适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律为原则,根据年龄的梯度,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教育等三个阶段。并按照各年龄段后备人才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以达到职业技能向上提升,职业教育向下延伸。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体系等方面真正突显运动学校职业化教育特点及办学特色,通过“学训合一”的培养模式,体育后备人才可以得到学习,训练、品德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均是有益的。再次要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形式与综合评价体系,在中、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教学管理及综合评价认证上,真正实现学生中、高职之间的无缝衔接,以满足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需要。
虽然各国国情存在不同的差异,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用,但是仍然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总体来说,重视体教结合,“学训合一”;注重科学培养,积极调动政府、社会等各方的积极性,确保各方利益,是世界各体育强国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采用的基本路线。政府与社会有机结合,协同管理,互相融合是世界各体育强国已确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各级体校制度的举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亟需要创新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来保持并继续提升现有的竞技体育水平,因此,“学训合一”创新模式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使我国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得到学习,训练、品德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对后备人才的成长全过程进行全面教育,提高后备人才文化学习与训练质量,更好地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 侯海波等. 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 (4):1-5.
[2] 马志和等.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18-21.
[3] 胡安义等.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13,(9):68-70.
[4] 熊炎等.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山东体育科技,2008,29(2):10-12.
[5] 卢志成等.“体教结合” 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6):7-8.
Researchonthe"LearningandTraining"InnovativeModeofCompetitiveSportsReservedTalentsCultivation
Li Tongyan, Zhang Ping, Guo Han, Wang Tianyi
By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tatus of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puts forward an innovative mode of “Learning and Training” for the training of athletic sports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analysis and existing problems searching. It aims tosolve the contradiction problem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and make overall improvement on their learning, training and morality to realize overall process education during their growth.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d talents;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novation mode
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项目编号:RKX-201515)
李同彦(1964-),男,齐齐哈尔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Sport School of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Heilongjiang, China.
G8
:A
:1005-0256(2017)09-0049-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