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群,李雪宁
吉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困境与路径优化
杨伟群,李雪宁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吉林省的8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当前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家提供的路径优化建议,进行合理性的分析。研究认为:当前吉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发展的路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何行之有效科学的解决现存的困境,是我们首要解决的目的。此文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视角阐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的理论分析,从而提出高校体育俱乐部化建设五个方面的路径优化措施,以为其长久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
大学体育是承接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同时对于终身体育目标的建设和实现,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反观如今大学生体质状况并未发生明显的转变,各项素质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眼下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和终身健康的塑造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做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不但可以为国家提供全面优秀的社会性人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还可以为学生自身拥有健康的体魄,提供一个契机。因此,解决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困境以及创生路径的优化是重中之重,对于国家、学校和自身都有着发展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
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对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俱乐部的认识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的认识。姚淑武、张大为学者认为体育俱乐部是以参与者的主动参与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馆为依托,以某项运动为前提,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相较于其他学者对于体育俱乐部的概念解释来说,比较全面一些。
以吉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困境与路径优化为研究对象。选取吉林省的8所高校,进行网上问卷的调查与收集,获取相应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出结论。
2.1 高校体育课程俱乐部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对一些学校领导的咨询与访谈,了解到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吉林省高校开展的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其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笔者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对目前吉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发展的困境见表1。
表1 高校体育课程俱乐部建设存在的问题统计表
2.1.1 缺乏学校的支持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58.82%的学生认为学校经费投入少是制约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第一大要素,其次是场地设施不足、破旧的比例占到57.36%。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场地设施的需求无疑都不能脱离学校的支持。由于现代社会迅猛的发展,学生了解和追求的事物对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高校俱乐部的开展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且大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不收取会费,在调查的数据中显示,只有49.58%学生所在的俱乐部是收取会费的。其来源较为单一,而且学校投入到俱乐部的资金少,不仅如此,俱乐部支出的费用要远远高于所吸纳的费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影响了俱乐部的正常运作。可以说经费不足是影响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1.2 俱乐部没有构建完整的管理体制
在表1的结果中显示:28.57%的学生认为俱乐部组织管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如同一盘散沙,这为今后体育俱乐部进一步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像国外一样,将其纳入正规的体育教学体系中去。另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上普遍是由学生管理,承担教学工作,而教师只是“后台”的指导工作,首先,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有时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很好的得到学生的认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不利于俱乐部的发展。
2.1.3 师资整体水平和配置不合理
通过表1,得知在调查的学生中有36.97%的学生认为教练员技能偏低,42.86%的学生反映俱乐部内教练员数量少,而影响体育俱乐部发展排到第四的因素是教学手段和方法传统,占到44.54%,当前这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内部建设还有待提高。教练员不仅仅是技能知识的传授,更是俱乐部发展道路上的领军人物。
2.1.4 开设的项目少
体育俱乐部不同于体育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实现个人价值。通过表1的调查数据中,得知46.22%的学生认为学校俱乐部开设的项目少,对于长久的发展形成了阻力带。学生的个性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然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上也会有所不同。如今有的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并没有得到学生的支持,如高尔夫等。因此高校在体育俱乐部的建设过程中,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考虑因素,成立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应用型体育俱乐部。
2.1.5 理论基础薄弱
虽然俱乐部模式在高校中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展,但实际上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多的学校在开展的过程中只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将其从国际上复制过来,而其核心的理念和内涵并没有深刻的掌握和学习而是一味的吸收,缺乏理性的选择和融合。相比国际上体育俱乐部发展的200多年历史,我国高校基础理论薄弱,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图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还只是以“课外活动形式”为主,其次是课内体育俱乐部,而有24.73%的大学生对学校体育俱乐部并不了解,表明了一些学校还只是注重实践课程,而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传授;对于国内很多学者一直倡导的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校却只占到20.85%。
2.1.6 教学评价方式落后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学校老师的访谈,了解到当前很多高校对于学生每学期的表现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体育俱乐部还只是单纯的课外活动形式,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体能、上课出勤状况和运动表现方面的评价,忽视了学生态度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评价,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掌握情况方面的评价。这种较为过分注重外在能力表现和运动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与实际大纲的教学目标相悖,这是我们所欠缺考虑和不重视的地方。对于学生学期的实际表现和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对将来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
图1 学校体育俱乐部存在形式的统计图
3.1 实现两大教育思想的融合
在终身教育和健康教育思想的融合与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面临了新的改革与选择,引入俱乐部的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不受课时、内容的选择和大纲的限制,并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注重学生情感和心里需求等方面的需求和个体的差异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的发展,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改变了对体育的认知,最终使得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效的衔接起来,使其终身受益。
3.2 增加了体育锻炼过程的主动性
高校体育俱乐部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突出特点是没有约束性,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运动项目,可以满足学生的主观需求,是由内及外的喜欢。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的正是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习惯于不被外在的东西所束缚。当他们喜欢上某一项运动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获得情感的满足,才可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并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持续的参与其中,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3 保证了体现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连贯性
在高校中推行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使得课内外的体育教学和活动有了很好的衔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俱乐部模式有机的结合,循序渐进,完善了体育课程的发展。同时,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知识水平和教师能力的需求,可以更好的掌握某项运动的技能,而不受课内体育教学的限制。而且当前很多高校只是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体育必修课程,而对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并没有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这使得很多的学生在修完必修课程之后,所学的内容被搁置了。而体育俱乐部正好弥补了了这个漏洞,没有年级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长期牢固的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和拥有学习的空间。
3.4 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体育俱乐部是高校近些年来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多元化,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形式的体育魅力,让体育俱乐部在较短时间内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为校园文化活动添上光彩,可以说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大家运动的热情,为高校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体育俱乐部用无形的双手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把兴趣相同、情趣相近的参与者汇集在一起,开展体育活动,有效的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正是体育俱乐部的开展,使校园体育文化上升了新的层次,同时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从而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文化发展。
盛怡、杨洪等学者在《美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布莱恩大学俱乐部的类型分为三种: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并阐述了其俱乐部的核心思想。其中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的内含价值和理念是遵从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学校老师的访谈,提出了如关于优化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措施,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图2 高校体育俱乐部路径优化的调查图
4.1 创建适合自己高校特点的实用型体育俱乐部
目前吉林省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图2中,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路径优化措施中,64.70%的学生赞成在俱乐部项目的选择要多样化和53.70%的学生认为俱乐部的项目内容上要有创新性。吉林省地区地处中国东北部,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高校的办学风格和不同的人文背景,也有不同于国外的教学理念方针和文化传统,所以在创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实用型”的俱乐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推动体育俱乐部在高校的发展长效性,在项目的内容上要有创新的理念,形成独具一格的基调,从而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扩大其影响力。
4.2 增加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
确保体育俱乐部顺利的开展,最基本的保障就是场馆、设施。从图2调查数据的结果中看,67.20%的学生认为,增加运动场地设施是高校体育俱乐部优化的第一主要措施。而场馆设施的主要来源途径是学校,所以,首先要得到领导的重视,支持以及认可,这是为体育俱乐部发展创造最基本的保障,同时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必要条件。其次,是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在问卷调查的数据中,了解到50.40%的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是不收会费的,49.60%学生会收取一定额度的会费,而这是远远不够的。体育俱乐部要想良好的运作和长久的维持下去,要解决费用不足的问题,要靠自身的优势和团队的协作,扩宽筹集资金的渠道,寻求多元化的集资方式。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社会表演活动,来赚取酬金;也可以走入社区,进行社区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获得报酬等。通过从学校和俱乐部两个方面着手,资金的筹集,既保障了基本设施的建设,也能满足俱乐部内部的需求。
4.3 教练员的多元化
将高校体育俱乐部纳入学校体育总体规划中,重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完善其组织管理体系,由指定的部门和主管人员负责规划、管理与监督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情况,其中解决教练员短缺的问题是亟不可待的。通过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者的访谈中得知,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练员的来源主要是内部会员年长者,俗称“传承制”、还有那一部分是俱乐部导师,而对于外聘教练的情况是很少的。虽然传承制是一个方法,但所学的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和特色,很难持久的维持其发展。实际上可以从体育学院的学生中选拔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教练,既可以解决教练的问题,也提供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邀请比较专业化的体育教师定期的给教练员提供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4 差异倡导,构建快乐的高校体育俱乐部
就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形式来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我国众多高校体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级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从图3中,体育了俱乐部的评价方式分为四种,其中教师给学生的单一评价占到37.67%,而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才占到20.30%。在评价体系过程应该加入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机制,可以达成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与提高的效果,这才是真正体育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此类教学评价方法既不会影响学生,此外,这样还能帮助教练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达到更好的教学。
图3 体育俱乐部评价方式的调查图
4.5 夯实理论基础和创新实践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在近些年虽然发展迅猛,实际上仍缺乏扎实理论基础,对国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并没有很好的借鉴与吸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若想冲破传统模式的阻碍,不只是在形式上的做出改变,还要以自身与之不同的理论体系的做基础,才能长久立足。在借鉴国外先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要结合本国高校特点及中国特色,建立理论体系落到实处。针对现实情况所遇到的困境,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完善理论,以理论为依托开展实践活动,二者相辅相成。
5.1 高校体育俱乐部面临的主要困境是缺乏学校的支持、俱乐部没有构建完整的管理体制、师资整体水平和配置不合理、开设项目少、理论基础薄弱和评价方式落后五个方面。
5.2 高校在建设体育俱乐部时必须统筹兼顾本校的实际情况,获得领导的支持和学校资金的投入,解决好教练员短缺的问题,完善评价的体系,并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的宣传,扩大其影响力。
[1] 管继辉.对河南省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倶乐部模式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2] 秦纪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若干问题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1):117-119.
[3] 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03):34-37.
[4] 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5] 盛怡,杨洪,缪律.美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启示——以布莱恩特大学为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6):90-94+100.
[6] 关静红.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开展的现状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0):187-188.
[7] 李欣悦.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102-105.
[8] 唐月琴,金永.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09,(05):36-38.
[9] 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03):34-37.
[10] 韩风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社团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11] 杨勤,吴秋林.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3):395-397.
PredicamentandPathOptimizationofCollegeSportsClubConstructioninJilin
Yang Weiqun,Li Xuening
In this pap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are selected randomly to carry out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by means of random sampling to understan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lso,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ath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Results show that: Jilin college sports clubs are facing a lot of problems in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the initial question is to find a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solution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scientifical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ollege sports clubs teaching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pth and breadth, and puts forward the five aspects to optimize their construction, so as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ovid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club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teaching mode; sports club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吉林省大学生体育促进健康行动计划研究——学校体育俱乐部化研究”(项目编号:2015539)
杨伟群(1969-),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Sport Schoo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Jilin, China.
G812.4
:A
:1005-0256(2017)09-0020-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