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

2017-09-19 17:17纪丽芹
教师·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实施原则小学数学

纪丽芹

摘 要:文章以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为题展开论述,介绍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法应该遵循的原则,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开放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与应用。希望可以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并为其他教师提供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原则;实施

一、开放式教学法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应用开放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主体性原则。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个性化特点。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调动他们在课堂中的主动性。

2.合作性原则

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师生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而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后,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其产生更多思维和方法。除此之外,坚持合作性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良好情感,使其获得更大的进步。

3.开放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人。开放性教学环境便于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还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以既定的标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要进行积极引导,及時纠错。

4.生活化原则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相关。调查显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生活化原则,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以此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重要联系,自觉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进而找到生活中的规律。

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实施

1.开放式教学法的多样性

当前,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要求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使学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学习当中。所以,教师应该尽快转变传统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以往的经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其次,积极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基于开放式教学的形式,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教材方面的特点,在发挥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学习方法,适当组织教学探究工作;最后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2.设计开放式习题

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习题,有利于促进他们在数学思维的发展,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的目的。开放式习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多样性,能够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与方向,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知识的再生。这样,当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他们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创造能力就会增强。比如,学校组织某班级学生看电影,共有60人。其中,单人票价为3元。团体票价为13元/10人。此时,让学生分别计算出单人买票的费用、团体买票的费用,然后做出对比。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就能得出结果,且认为团体购票比较划算。

3.指导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之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很大问题,是因为没有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自主地获取知识,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开放式的教学思想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到开放的愉悦,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4.采用开放式的教学评价

首先,开放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通过以上方式,明确学生的优势,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其次,开放评价内容。在开放式评价中,应该以过程评价为主,成绩评价为辅,并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最后,采用课堂观察、 作业分析、调查活动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当学生取得进步后,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 勇.开放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

[2]赖光红.开放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现代教育,2015(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施原则小学数学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