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毅力
摘要: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来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具有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化与外化,并实现知行统一:完善和加强中学生违法犯罪的非刑罚处罚措施等。
关键词:法治意识;路径与策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會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通过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具有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鉴于此目的,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对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路径方法策略问题。
一、完善家庭教育,优化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父母的言传身教只占到比重最小的。说明在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非常低微的,这也是家庭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一)优化家庭教育理念,体现家庭民主法治氛围
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是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做人”的标准,因此,父母要自觉地在言谈举止和行为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二)营造良好家庭气氛的熏陶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世经验和生活作风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孩子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锻炼他们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营造遵纪守法的和谐社会环境
(一)加强法制建设,创立和谐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第二,加大打击力度。规范社会文化环境。第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四,司法机关应严格执法、司法公正,树立中学生对法律的信赖感。通过开展检学共建、法学共建、警学共建活动,充分发挥中学法制副校长和校外法制辅导员的作用,结合中学生正反典型案例,深入学校进行有的放矢、面对面的法制宣传,帮助中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二)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传导功能
第一,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第二,创造良好的社会传导功能。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对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有效地增强他们抵御和防范不良风气和行为的能力。
三、关于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问题,笔者经历十几年的中学教学,认为还有几点需要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共同探讨。
(一)中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与义务意识的缺失需引起重视
1.义务意识的缺失
但是,中学生对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守法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还很弱、很淡薄。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权利义务统一原则的教育,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是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和铭记在心的。
(二)注重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内化与外化,并实现知行统一
1.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内化
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内化可分为学习、反馈和影响三个环节。
首先,学习是指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学习法律是对个体法制教育内化的基本途径,即包括学习法律的规章和制度,又包括学习法律的精神。
其次,反馈是指个体的法治意识并不完全直接来源于书本,更主要的是来源于日常行为的反馈过程。依法办事,如依法签订合同,双方履行了相应的义务,就强化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相反,如果违法犯罪,受到法律制裁,同样从反面加强了法治意识,了解到法律的权威。
再次,影响是指社会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法治意识内化。社会影响以暗示、模仿、感染、时尚、流行、社会舆论、社会规范、命令、说服等多种方式实现个体的内化。
2.实现知行统一
现实生活中,有的中学生的法律知识还是有一定的积累,具有一定的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但有时意气用事,还是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有的甚至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这就涉及到这么一个事情,知法、懂法,还要守法,知法不能犯法,要体现出一定的法律修养,做到知行统一。
例如,我区市桥派出所警察抓住了一个14岁的少年小偷,他几个月以来一直在大北路一带活动,前后偷盗钱财达万元。面对警察讯问,他一脸不在乎,说自己不满18周岁,法律不能拿他怎样,当18岁以后,就不再偷了。
这案例实际上并非孤案。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很显然,传统的将法律知识淡薄作为中学生违法犯罪主要原因之一的观念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从知法、懂法到守法,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让中学生做一个懂法者并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我们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大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力量,通过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努力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镶象骏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