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新词及其教育价值

2017-09-18 23:18谢晶
文教资料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语言

谢晶

摘 要: 网络新词是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这种新词具有时代性强和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开放的世界、情绪应激、语言表达的需要和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是网络新词产生的重要根源。网络新词引入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网路新词密切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网络新词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网络新词趣化着教育教学形式;网络新词拓展了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网络新词 语言 教育价值

一、网络新词概述

(一)网络新词的内涵

“网络新词”顾名思义是在网络上流行并传播开来的新词语,起源于网民风趣智慧的大脑。这些词语的传播以网络为主要渠道,向四周延生,深入我们的生活,从而对人们的所见所闻产生深远影响。网络新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新词是指所有与网络相关的语言,其指涉对象数量巨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增加。包含网络技术用语与网络文化词语等,如“软件”、“硬件”、“服务器”等就是网络技术用语,它重于概念意义,轻于形式变化。狭义的网络用语是指人们在网络中进行交际沟通时所用的语言,它是一种灵活的语言,构词新颖独特,如“洪荒之力”、“葛优瘫”、“老司机”等,表达往往别具一格,形式与概念皆有独特之处。

狭义的网络新词主要有符号式、谐音式和字母式等类型。符号式网络新词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表达含义。“比较常见的有‘(∩_∩)表示笑脸,现代版的‘象形文字,因其图像和笑脸很相似。而字母‘T和下划线‘_搭配而成的‘T_T就好像泪水从脸颊流下来的样子。这类流行用语不但在网络上普及,甚至在手机短信中也广泛使用”[1]。谐音式网络新词有用数字代替文字的,如“520”表示我爱你,成为网聊简洁、方便的流行用语;利用普通话谐音构词,如“大虾”表示大侠;也有将地方话转为通用的新词,如网友巧妙地将南宁小哥表达自己难受想哭的家乡话用“蓝瘦香菇”一词表述。字母式网络新词完全由英文字母组成,如“MM”表示美媚;“BF”表示男朋友等,此类用语清晰明了地将汉字化为英文字母,并成为人们固定的用语习惯,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二)网络新词的特点

1.时代性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社会变迁,网络新词逐渐在时代变迁和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一些词语经约定俗成后,便进入主流语言并广为人传,它们折射出的是时代背景下人们现存的生活状况与精神诉求。网络新词在潜移默化中涉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上推陈出新,逐步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信息获取方式,并在许多社会事件中决定了公共舆论导向,网络新词的内涵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演变,在不断修正和补充后成为热点。如“屌丝”(嘲讽用语)、“白富美”(赞美人之词)等对人进行分门别类的词语之所以能席卷各大社交平台,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能够引领社会潮流。

2.文化多元化。网络新词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产物,必然反映这个全球化的世界,这便决定了它的文化多元性。在网络新词中不仅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点缀,而且因外来的文化因素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借用谐音“什么”的特点,“浮云”却是出自《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句子,指漂浮在天空的云彩,其意思是转瞬即逝的东西,而将两者统一起来即指“什么都不值一提”。由此可知,网络新词虽时尚新颖,却蕴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身影。还有一些网络新词将外来文化囊括其中,愈发光彩,如“三克油”则是由英语词组“Thank you”经网友调侃后形成的中文表达形式,网络新词多渠道的来源途径,形成了网络新词的文化多元化。

二、网络新词产生的根源

(一)开放的世界

21世纪是信息化時代,互联网成为连接全球的一个媒介,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开放的格局之中。各个国家、民族有着自身的文化底蕴,尽管有各种通用官方用语,但很多情况下对同一事物却有着不同的表达。如今Facebook、QQ、Line等通用的社交软件风靡全球,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软件了解国外人、事、物的最新动态,或许因为人们不甘于语言的平庸、重复表达,想以一种标新立异的方式理解异域风情,因而各种创造性语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语言的多样化为网络新词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我国近代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外界隔离开来,这种保守主义的做法在当时无疑使我国国民眼界遭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积极参与世界组织,各国之间来往密切,于是各种外来词语在本国语言界逐渐崭露头角,不仅冲击了本民族的语言而且丰富了民族词汇,出现了各种音译词或者意译词,这些词语的出现正是新词的衍生过程。

(二)情绪应激的产物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及激烈的竞争,人们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毋庸置疑地使自己处于紧张的情绪中。人们可以借用一些奇思妙想的词语充分展露自己被压抑的那一面,用一些带有五味陈杂情绪化的语言宣泄平日里淤积的一些不能表达的情感,从而使得身心轻松和精神愉悦,新词便是人们应激反应的产物。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各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情绪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影响着人的喜、怒、哀、乐。人们在各种情绪的交互作用下,便会产生应激的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认知、情绪、行为反应,这些反应在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一定加工处理后,便会以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即人们构造的创造性词语——新词,如同一面明镜,反映着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三)语言表达的需要

语言表达的需要是新词产生的直接原因。语言能折射社会生活的变化,透视着社会的改革与变迁。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陈旧的词语已无法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无法与如今政治、经济、生活等接轨,新的表达词汇亟待涌现。“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明扼要地显示出20至29岁是拥有最高网民的年龄组,与2015年底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与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占比均有所增长(如图)。中国网民年龄结构的年轻化走向使具有新鲜、个性特征的网络新词汇源源不断地创生开来”[2]。endprint

之所以说中国网民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会带来生机勃勃的新词力量,是因为这符合了年轻人的心理特质。年轻代表着青春与活力,充满了无限想象与创新,年轻一代能够挣脱以往故步自封的心理,力求创新。网络新词夺人眼球之处在于其“新”,代表着新颖、新鲜、新奇,年轻人具有强烈好奇心,对于这类能吸引自己眼球并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新鲜事物,趋之若鹜也不足为奇。

(四)网络环境的自由化

网络虚拟空间中各色语言容易鱼目混珠,主要源于现实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不同身份的网民上网后多以隐匿的身份加入一个聊天室或BBS,享受充分自由的话语权,因此得以放纵,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约束。在自由化的网络新世界里,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由于网络交流的自由与虚拟性,网友们可以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并创造性地使用词汇表达内心所想,在这样的交流场所中,既可以满足人们情感的需求,又迎来了混杂的信息。

三、网络新词的教育价值

网络新词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地得以使用,从而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路新词密切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1.网络新词能够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关联。网络新词通常较为简略、便捷、通俗易懂,寥寥几笔便可将意思充分勾勒、表达清楚,为学生掌握最新信息潮流创造了契机。此外,网络新词的随意性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了学生创造性造词的灵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网络新词,将内心微妙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丰富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手段,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一些学生认为一本正经地遵从常规词语的构词法,并循规蹈矩地将其使用在特定语境中,未免过于呆板。而有滋有味的生活是需要通过创造乐趣实现的,当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惟妙惟肖的网络新词符号,会由衷地认同如此有创意的语言文化,并不断拓展网络新词,这也是网络新词在学生生活世界中脍炙人口的原因。实际上,学生所学习的课本知识是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呈现的,虽摆脱了主观性的思考方式,但仍无法确切地拉近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的生活并不只有客观事实这一单一方面,还涉及广泛的实际意义问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的网络新词是基于生活事实衍生的语言形态,在生活事实中生长、演变,因而在教育过程中以一种更开放、广阔的姿态理解网络新词的事实模样,将有助于平衡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生活的关系。

2.网络新词能够让教育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网络新词作为一种新新词汇现象,反映了社会大众在特定时期里普遍关注的新鲜事物与问题,汇集了社会的热点问题。新词在“自媒体”时代里,通过各类网上平台展现其自身魅力,是社会大众积极融入网络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网络新词作为一种社会性语言,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现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在使用新词的同时,不断对自身价值与生活方式等进行回顾与反思,网络新词将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化,将时代特征活灵活现地演绎出来,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而更新。比如,现在年轻人喜欢把“无语”、“纠结”等词作为口头禅挂在嘴边,“暗含着当代青年在学业、事业、爱情等方面存在的困惑”[3]。从最近几年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年度网络用语也可得到很好的印证。2015年的网络新词是“颜值”、“宝宝”、“脑洞大开”、“任性”等;2016年的网络新词是“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等;2017年的网络新词是“老司机”、“照骗”、“皮皮虾我们走”等,每一年都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网络新词诞生,贴近社会生活。学校中教师如果能够多运用具有正面价值的网络新词实施教育教学,无疑就会让教育教学更贴近社会生活。

(二)网络新词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

网络新词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语言体系,只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社会语言学专家陈原曾阐述:“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开始、最显著的变化是在词汇上显现。因此,网络新词的研究和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新词,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网络新词的趣味性、个性化的鲜明特色性,是教育教学的创新性补充,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地引入网络新词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教育学原则。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契合性,引入相关性的网络新词。地方性特色的“木有”、“偶”、“吾系”等词和有闽南文化背景的对象具有较高契合感。计算机方向的教学对象对“极客”(Geek,具有高超电脑能力的人)、“威客”(Witkey,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互联网上帮助别人而获得报酬的人)和“白帽子”(正面的黑客,以识别安全漏洞,完善网络安全为行为目标的人)等网络新词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二是根据网络新词的特点,适当地引入趣味诙谐、形象生动的网络新词。三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文化背景和教学课时等条件,针对性地适度引入网络新词的内容。

(三)網络新词趣化了教育教学形式

和传统汉语词汇相比,网络新词具有简洁、趣味、鲜活、形象的特点,是网络行为产生的智慧性创造,把网络新词引入教学内容,将趣化教育教学形式。网络新词都是教学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行为的产物,适当地引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把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熟知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网络新词作为一种新颖的词汇,有别于传统汉语词汇,适度地引入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加情景化、多元化,激发教学对象的学习热情。相应地创设适当的网络新词问题,达到激发教学对象的创新思维的目的。以网络新词为背景,适当地加强多媒体教学,丰富和趣化教育教学形式。

(四)网络新词拓展了价值观教育

网络新词是基于人们言论自由的权利下形成的语言形态,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折射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教育中能够以网络新词为学习情景,就有助于学生确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

1.用积极的校园网络新词传递正能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创造、传播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新词,主动出击、随机应变,创造融科学、思想、实效、整体化的校园网络新词,以抗衡愚昧、肤浅、落后、零散式的校园网络新词,进而在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网络阵营中占领一席之地。网络作为社交媒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然而网络上也有对真实事件的客观描述,由此可知,网络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4]。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积极发现学生的真善美,并将其发布到校园网络平台上,将校园网络新词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并传递校园正能量,引领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

2.通过网络新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观教育。网络新词反映了网友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教育者可通过了解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新词把握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发挥教育的最优效果。信息化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网络新词潜藏的价值观取向,把握教育主动权,并及时纠正学生偏离正轨的价值观,在长期教育工作中摸索网络新词与价值观教育相联系的规律,防患于未然,以强有力的措施应对网络新词潜藏着的负面效应。

3.教育者积极参与网络社交。了解学生最好的办法是设法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参与学生的社交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即教育者可通过参与网络社交的形式,如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现有的价值观现状与发展动向,同时灵活运用网络新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无形之中将正向积极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顾源.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J].理论界,2009(2):142-143.

[2]王凤枝.中国网民结构:仍然以年轻和中等学历为主[EB/OL].http://tech.163.com/16/0803/11/BTHSNFP500097U7R. html,2016-08-03.

[3]桂洋.自媒体网络热词折射社会热点的民意特征[N].河北日报,2015-6-24(3).

[4]王敬.校园网络流行语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9):109-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