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昌
(山西省永济市博物馆,山西 永济 044500)
一件明代“用卿”款紫砂壶
吴军昌
(山西省永济市博物馆,山西 永济 044500)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一种特有的饮茶工具,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参与制壶赏玩,紫砂壶被赋予文化内涵,成为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为一体的工艺品,名家的作品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陈用卿作为明代一位制壶名家,其作品的价值不言而喻。
紫砂壶;鉴赏
2012年5月,山西省永济市翠竹苑小区工地施工时发现古墓葬,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经过十几天的清理发掘,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共清理出明清古墓葬21座,其中砖室墓4座,土洞墓17座。这次发掘共出土玉饰挂件、明代瓷器、紫砂壶、铜镜、铁器、青铜器、锡器等文物34件,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紫砂壶(图1),造型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壶整体为椭圆形,通高8厘米,腹径9厘米,重160克。壶身紫褐色,胎中掺有黄色沙砾,盖面鼓起,球状纽,子口,盖与壶严丝合缝,造工极精。壶腹造型丰圆,短直流,环形手把。去盖,将壶倒置,流口、柄把的顶点与壶口在一个平面上。壶底向内收敛成圈足,底部无款。壶身一侧刻草书:“一片白云生 用卿古”,字体工整,刀法遒劲有力,棱角分明。从题款可知,该壶出自明代后期制壶名家陈用卿之手,壶身题铭和落款为草书,风格独特,为陈用卿之鲜明特点。
紫砂壶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考,紫砂壶源于宋而兴于明。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清代文学家吴梅鼎所著的《阳羡茗壶赋》记载:“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谓供春壶也。”龚春随主人吴颐山在金沙寺期间,看到一个老僧人炼土制壶,便仿照其法,加以研究,以树瘿为壶表面,挖空壶身,制出古朴可爱的紫砂壶,时人称为“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概括供春壶特点,令人如见其壶。 如今保存的供春壶仅有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树瘤壶与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六瓣圆囊壶,其余市场多为仿品。后人把龚春奉为“陶壶之鼻祖,天下之良工”,是他把紫砂壶从一般的粗糙手工品发展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此后,中国紫砂壶进入一个新境界,名家辈出,壶样百千。时大彬改进“斫木为模”方法,形成传统制陶技法,并将文人情趣引入到茶壶中,使茶壶有了更深的内涵;清康乾盛世的陈鸣远被誉为“古来技巧能几人,鬼斧神工噪一时”,他的造壶风格承上启下,既有明代的朴雅之风,又开启了写实主义仿生技巧的先河;近代紫砂制作大师顾景舟被誉为“百代壶公第一流,愿留指爪踏雪泥”;等等,每一位紫砂大师所制紫砂壶都独具匠心,具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紫砂壶不仅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它更蕴含着一种情趣,那就是文人趣味,自明清以来就倍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他们参与或亲自设计制作,或于壶上作画题诗镌写铭文,然后将壶把于手中,论茶品茗,陶冶雅兴。
图1 紫砂壶
明代制作紫砂壶的名家,自供春以后,著名的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家,形制上可分文巧和古拙二派,董尚文巧而三家多古拙。时大彬是时朋的儿子,被紫砂界尊为正传,是承三家之法,以古拙著称。陈用卿,是续董之遗法,以文巧而闻名,他在紫砂壶界的地位也是很高的,晚明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明末清初中国早期茶学、佛学、紫砂三界专业评论家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雅流》记载:“用卿,天启、崇祯间人,姓陈。与时大彬同工而年技俱后,负力尚气,尝挂吏议在缧絏中,俗名陈三呆子,式尚工致、丰美。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款仿钟太傅帖意,笔拙而落刀工。吴梅鼎论用卿壶以浑成醇饰称之。”历代关于陈用卿的资料都说他的题款有钟太傅帖意,钟太傅即晋代的钟繇,所擅长的是带有隶书笔意的端楷。
史料记载,陈用卿的传世作品有:“秋水共长天一色”“茶香引故人”把壶,实物现在已经下落不明。目前香港茶具文物馆有一把金钱如意壶的实物,可以为用卿实物,此壶造型较大,紫砂泥色深褐,夹砂质感若隐若现,盖钮透雕成浑圆的金钱球状,壶盖以浅浮雕刻如意云头纹饰,弯曲的壶嘴与弧形的把手分量匀称,壶腹上部以一度凸弦纹围绕一周,为笨重的器身增加线条美感,壶身一面以草书刻五言诗及名款:诗人吟白雪、才子步青云,用卿。陈用卿活跃于明代天启至崇祯年间,据说他能徒手造出浑圆的壶器,首开在紫砂壶上书写章草的先河,装饰的手法在明代当时可说是大胆创新,他在壶的腹部而不是在壶底铭刻文字,加上陈氏采用草书,而非当时陶艺家常用的楷书作为刻铭的书体。其制壶,在早期没有成名前制的壶没有款,成名初期制的壶是用竹刀刻款,成名后期才使用印章。由此看出陈用卿一生制壶喜欢用手而不用工具制壶,陈用卿刻的字字体独特,非一般人能仿。尽管有人提出,陈用卿紫砂壶的重要特点应为:大壶,钟太傅帖意,落墨拙,用刀工。凡是没有此三点即应定位仿品或者应该存疑。然从时大彬开始,其就根据文人饮茶习惯改制小壶并落款,陈用卿成名后与文人交往甚多,固应该也有小壶制作,只是未见传世。而永济出土的这把紫砂壶体型较小,但设计巧妙制作精美,壶盖采用压盖式的设计,符合其早期的紫砂壶特点,简洁质朴,壶身整体比例十分均衡、协调,草书刻字更是刀法娴熟,挺进有力,符合陈氏特点,应是陈用卿应人邀请定制而做。
这把壶墓中出土,茶壶内壁有茶迹痕,应为墓主人生前所用心爱之物。据墓中出土墓志铭记载:墓主人姓黄名在中,字子正,号文所,明吏部冠带贡士。黄文所,祖籍中州,元末避战乱迁至河中道(今永济市中条山北)。其儿郎时聪异过人,稍长以孝闻乡里。弱冠即补博士弟子员,甲戌岁试为明末大臣袁继咸举荐,戊寅年明经上春官廷试前茅。袁继咸,字季通,号临侯,江西宜春袁州区寨下乡横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启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崇祯七年,提学山西,上疏抨击权宦。宦党诬陷其贪赃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员百余人追随入京,散发揭贴(传单),为之辩诬。朝野上下千余人联名为其申冤,轰动京城。明亡被捕,袁继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就义。袁继咸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曾与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墓主人黄文所能得到袁临侯的举荐亦可知其才华与人气之高,黄文所不热做官,毅然回到家乡著书讲学,享年八十七岁。墓主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卒于清顺治五年,一生博学仁厚,门徒较多,儿孙满堂,次子黄廷诤于顺治二年出任江南砀山县知县。黄在中,尽管史书未见记载,但从墓志看出其当时也是一个名人,拥有一把“用卿制壶”也是理所当然。
陈用卿款紫砂壶近年市面出现较多,真伪争议较大,永济出土的这件“一片白云生”“用卿古”款紫砂壶无疑是一个标准器。
J527
A
吴军昌(1971-),男,山西省永济市,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