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波涛
摘 要: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始终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長需要来自金融机构提供完善的服务与技术支持,同时经济增长也为金融发展提供优越的市场环境;金融的繁荣必将促进资金的加速流通,促进消费水平和投资额增长,带动经济的更快增长,因而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二者密不可分。实体经济能否实现转型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否实现。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实体经济在我国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1、前言
实体经济是一个与虚拟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即并非以资本化的定价方式形成的价值系统就是实体经济。我国实体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长期累积的问题在这场金融危机期间得以集中爆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命题,也是在构建低碳经济的新时期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
2、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依据对实体经济的界定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的观察,笔者认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下述特征:
(1)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当包含物质、精神两方面,包含一二三次产业中的大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农业是实体经济的保障;制造业是实体产业的典型形态、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主要载体;服务业是壮大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2)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如果出现资本化的定价方式,说明该领域出现虚拟化倾向,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完全有可能演变成虚拟经济。比如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虚拟化倾向。
(3)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持。我们一定不要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对立起来。如果虚拟经济大大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会降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持作用,同时更会严重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一定程度上虚拟经济应当快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4)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不仅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更会增加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也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的深刻警示。一句话,就是虚拟经济也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不仅虚拟经济会崩溃,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破坏性。
因此,我们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应当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任何一方出了问题。不仅会对彼此造成伤害,更会给全社会带来灾难。
3、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的对策建议
我国能否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经济发展更广阔的前景,取决于今天的改革。更取决于实体经济能否进行转型。并顺利完成转型。
3.1培养和完善企业家精神,形成勤劳创业的社会氛围
熊彼特提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在市场中不断引入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这种“创造性破坏”的进行和实现,需要一种罕见的领导机能,熊彼特称之为“企业家素质”或叫“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是社会发展的策动力量。但是,任由这种“创造性破坏”的企业家精神肆意发挥是相当危险的!不仅马克恩预言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资本的本性会最终迫使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金融系统趋于崩溃。
3.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
国内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不能继续依赖过去靠资金和资源高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而应当转向技术和效率导向的内生型增长——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200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凋。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而提出六个“立足”的具体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因此,我们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统领和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作为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中心环节。
3.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积极营造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众所周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环境下的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我们只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才能迎来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完成和实现。
(1)依靠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刻不容缓。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我们应当继续深化财税、金融、价格、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决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内升动力。
(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由主导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政府提供管理和服务。使市场形成积极、有序、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
(3)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活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加强各方面资金投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和创新驱动力,从而实现结构和产业升级。
3.4保障和改善民生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要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把促进社会公平尤其是机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必须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要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这样不仅可以大量地容纳就业,而且能够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是壮大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扩大内需还要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注重在发展经济与提高居民收入同步的过程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使改善民生成为发展之基,使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5运用整合的思维和方法,提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整合的时代。大整合则大发展,小整合则小发展.不会整合和不能整合。就不会发展和不能发展。在这样一个整合竞争、整合为王的时代,必然会产生整合的思维、整合的方法、整合的理念、整合的规律,乃至整合的哲学。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没有办法由制造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因此,在面对当前国内出现的实体经济等各种复杂问题的处理上,就需要我们具备一种能力,即整合能力。它包括思想整合、文化整合、学习整合、组织整合、领导整合等多项整合方法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平,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人民日报,2012年7月。
[2]杨晓龙,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学术交流,2012年5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