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菊+张兴强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许多文章都融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有的描绘优美的自然风光,给人以清新、恬静、愉悦之感;有的塑造崇高的人物形象,使人荡气回肠、激情满怀;有的则讲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使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有的叙述一个蕴含哲理的故事,发人深思,使人明智。可以说语文与美育千丝万缕、密不可分。新课改中的美育已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教育,而是发展成一种以各种艺术、审美活动和美感体验相结合的综合育人活动,它融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存在于德智体诸方面。笔者认为,在艺术课外,以语文与美育关系最为密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欣赏自然之美
大自然的美在语文课本中俯拾皆是,如画的桂林山水、梦幻般的青海湖、迷人的张家界、活泼可爱的燕子、被誉为“水上城市”的威尼斯……还有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如阿里山的云雾、海上日出、胶东半岛的雪……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播放视频、实地观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欣赏大自然的美可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砥砺品行。
二、感受语言之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篇篇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有古今中外名家的手笔,也有普通作家的作品,内容不同,语言风格各异。教师可用配乐朗读、开朗诵会、演课本剧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如教學《桂林山水》时,笔者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配上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学完课文后,笔者设计了创新练习,让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谈感受,如编歌、画画、写导游词、编顺口溜等。一位学生的作品如下:
桂林颂
桂林山水美如画,不信你来看一看。
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静清绿。
山绕水来水环山,奇山秀水相辉映。
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两步实际上是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跨越,美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三、鉴赏艺术之美
语文课虽然不是狭义上的艺术课,但从教材内容、教学形式上说,比音乐、美术之外的其余课程更接近于艺术课,属广义上的艺术课。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其语言表达的轻重急疾、一张一弛,篇章结构,独具匠心的开头和结尾,悬念的设计,句、段的衔接、过渡与照应等都是艺术的体现。教师生动精辟的语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的教学节奏,布局合理美观的板书,工整秀丽的字迹也是艺术美的表现。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契机,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细细鉴赏其中的艺术美。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现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闭眼静听,同时展开想象。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后布置作业:欣赏一段乐曲,把你想象到的场景写下来。一位学生欣赏了钢琴曲《命运》,想象一只孤单的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行驶,与风浪顽强抗争,最后胜利驶向港口。
四、体会感情之美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文章之所以百读不厌,流传古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以情感人,扣动读者心弦,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儿子瘫痪后脾气异常暴躁与母亲自始至终的细心呵护、关照形成鲜明对照,谱写出一曲母爱的颂歌。《珍珠鸟》表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对于这类抒发强烈感情的文章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深情厚谊,从而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
五、感悟品格之美
一个足球运动员在一次意义重大的比赛中为避免对手受伤,放弃了一次成功的射门机会。这不是作家的杜撰,而是真人真事,记录它的是《放弃射门》一文。在过分追逐名利、忽视人文关怀的今天,这篇文章无疑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展开讨论:福勒放弃射门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多数学生认为对,也有个别学生认为不对。之后,笔者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福勒宁失一球、不伤对手的体育风范是高尚的,令人敬佩。品读此类课文,可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他们的品德。
六、塑造风度之美
日常生活中人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反映出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人的风度美是一种外在美,是心灵美的外化。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上要重视对学生风度美的培养。在口语交际训练开始前,提出明确要求:抬头立正,面带微笑,态度不卑不亢,口齿清楚,举止自然。在训练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纠正。对于低头弯腰说话结结巴巴的学生要和颜悦色地予以鼓励,稍有进步则及时表扬;对于态度傲慢、语言不礼貌的学生要耐心地讲道理,帮其改正;对于各方面都表现出色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并树立为榜样,要求其他同学向他(她)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