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的逃离:从被动到主动

2017-09-15 14:11王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自我意识他者

王欢

摘 要 长镜头,短对白,深沉、落寞又近乎压抑的情感基调,使得国内文艺片备受诟病,成为电影市场边缘小众的一支。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文艺片背后的深层意蕴和发展前景又在哪里?文章选取了顾长卫的《孔雀》和《立春》两部文艺影片,从精神分析和麦茨电影理论角度,分析文艺片表象背后的丰富精神内涵和灵魂指向。

关键词 精神分析 自我意识 主体孤独 他者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尼克·布朗指出“精神分析为描述主体与世界的关系、描述主体在意义建构中的位置提供了一种语言。它对主体的社会化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主观性的描述超越了简单现象学的还原……更重要的是,它恢复了以前被结构主义一笔勾销或遗忘了的主体问题在评论上的应有的地位。”

不难发现,电影这种观影方式给了受众一个出口去审视自我内心,观影者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认同自己。拉康“鏡像理论”为电影的精神分析拔高到了一个后结构主义的层面,使电影跳出影视符号象征的局限,成为一个泛文本的存在。在这一电影分析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变化上,文艺片因为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得更加典型。

麦茨认为,电影银幕是另一面镜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替代物。精神分析电影是电影分析到后结构主义阶段的表现之一,影片人物背后都无法割裂人性对于精神深处的分析。

1 《孔雀》:骄傲孤独的被动反抗

整个故事充斥着冷静含蓄的张力,发生在安阳,以弟弟的口吻通过三段回忆的穿插,讲述了一家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的成长故事。姐姐高卫红孤傲落寞、明事冷峻,行事极端果敢。姐姐活得一直很明白,为达到自己的内心所致,她是孤独的,也是骄傲的,无论是伞兵还是手风琴,姐姐是一个敢想敢做的女子。梦想失落后被家人强行打针;自制降落伞骑车在街上肆意大笑是她对折翼梦想的悼念,更是她暂时逃离家庭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姐姐是理想式的、追求自由的,所以为了拿回降落伞,她在小树林里主动脱下裤子,电影没有反映姐姐是否失贞,其实这已经不是问题,当姐姐有主动解下裤子的动作时,说明在她自己的意识里已经主动放弃了所谓的贞操,就像姐姐手臂上后来被家里人抓的伤口,“不过也不怎么疼”,到最后姐姐选择用婚姻来反抗、逃离,逃离家庭、逃离眼前一切,仅仅为了离开,也许内心深处知道无望无奈,所依干脆单纯是换换环境也好。姐姐的生活遭遇让我们唏嘘不已,却又不是指责,她正是勇敢追求,勇敢反抗让我们感动,影片之外,每个个体内心都有一个“姐姐”,观影者在姐姐身上完成了认同。

2 《立春》:遗世独立的主动追求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电影开幕的一段独白,文艺片标配,隐约道出了故事人物的孤独、落寞。女主角王彩玲相貌丑陋、性格古怪,却有着一副好嗓子,音乐学院的老师,独来独往,一直梦想着调进北京。因为自己的不一样(80年代小城市与歌剧难免曲高和寡),她说“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她于自己看得很清楚,因为“异样”被关注的她其实也暗自享受着这种“异样”,被关注让她更加看到自己的价值,也因此而更加清高孤傲、仿佛自己是遗世独立。这种心理下,让她对于“不一样”“六指儿”的状态更认可、甚至是期望:“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但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有了期许和欲望的她过得不如意,最后理智向生活低头相亲、领养小孩、开肉铺,当初的坚持看似荡然无存,但实则并不,日子倒也过得有声有色。

作为主体的每一个人都无法摆脱来自他者的“被异样”“被关注”,每个人就是在审视自我的时候也无法完全排除主体意识;毫无疑问,在生活和对他者中也就更无法脱离,所以,作为主体的每个人心在潜意识里都有“被不同”“被关注”的因子,认为自我不一样。然而,现实生活里主体的不同和“被关注”并不会明显地得到表露和抒发。就像现实中大部分人都不有像“姐姐”一样的经历、不会像“姐姐”一样执念、不会像王彩玲和“芭蕾舞老师”一样“被异样”“被关注”;但在观影过程中,观影者的“被关注”心理会得到弥合,即使是影片中主人公最后都走向了与生活和解。再如《青红》里小珍向朋友青红讲出心底的秘密却不被理解时说的“我只是想把它说出来”;《立春》油画业余爱好者黄四宝“我一看到有人拎着包离开这个城市,不管去哪儿,我都很羡慕。”这仅仅是一种投射和认同,文艺片以它长镜头、慢节奏、简单生活细节的罗列等特点,使得观影者更长久地沉浸其中,从投射、理解到认同完成。

正如编剧李樯所说,文艺片有时给我们呈现的看似绝望,动荡不安的年代、凶悍喧嚣的青春期,可是最终你发现他们都那么完好无损地活着,坚韧平淡地活着。这就是影片让人很动容的地方,也是生命的魅力,所谓洗尽铅华呈素姿。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自我意识他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