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同
摘 要:作为一个地方戏演员,重要的任务就是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地方戏事业,塑造好角色,给广大观众送去高档的精神食粮,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和启迪。二人转艺术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部分地区。多年来,这个地方艺术已深深扎根人们心中。
关键词:二人转;表演;四功五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91-01
二人转艺术是我国多种地方戏艺术中瑰宝,并深受大江南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我国北方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是熔铸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为一炉的地方艺术。二人转广泛吸收了东北民歌、东北大鼓、东北皮影、喇叭戏以及太平鼓、评剧、河北梆子等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其表演艺术共分为唱、说、做、舞四门功夫。
一、二人转的唱功
唱功的语句大致以七言、十言为主,还可以用民歌体的长短句充实整个唱段。二人转唱腔极为丰富多彩,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说。主要曲牌有[红柳子]、[大救驾]、[文嗨嗨]、[武嗨嗨]、[四平调]、[影腔调]、[锔大缸]等。还有辅助调用于二人转的表演中,另外有一些民歌小调及专调在二人转的唱腔中也常被一些演员运用。
二人转的唱功有一定的讲究,它要求演员要具备一定的功力,要求演员的“字儿、味儿、腔儿、劲儿、板儿”,表现技能全部展示出来,使二人转的唱腔委婉优美,悦耳动听,高亢火爆,激动人心。
二人转唱腔中的[红柳子]是最常用的曲调之一。是拉场戏、单出头支撑曲调。它的旋律朴素,音乐语汇通俗,节奏变化丰富,甩腔棱角大,过门特点浓郁,是说唱性和戏剧性并存的曲调。
我们常看到或听到的《红月娥做梦》、《包公赔情》、《摔镜架》等传统曲目中就是以[红柳子]作为基调来表演作品人物性格及主题的。此调后来在龙江剧、吉剧的唱腔中也作为主要曲调。
二、二人转的说功
说功主要是指说口。有“成口”(也称套口)与“零口”之分。丑逗旦捧,多是用韵白来表现,说口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包括说白和数板。
二人转的说功每一位演员须用心用力加以磨炼而成。因为,它是二人转作品构成的两大要素之一,在二人转作品之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二人转的作品是由韵文(即唱词),白话(即说口)两大方面构成。虽然在整段作品中占有的比例大小各自不一,但是,它的作用不亚于韵文的分量。
二人转唱段可分为四个段落,即人物纠葛段落、矛盾激化段落、景物描写段落、主题升华段落。在反映现实生活的二人转作品中,大多数都以唱词为主。但是,也有少数的二人转作品,却以说口和道白为主,而唱词部分相对减弱了一些。
如现代作品《傻子相亲》和《春雨红莲》等作品就是如此。它们以说口和道白相结合表现作品中的主题。但是,不管谁主谁副,谁强谁弱,宗旨都是为主题服务,从而收到韵白相间,水乳交融,珠联璧合的效果。
三、二人转的做功
做功也称扮功。是指二人转演员的表演身段和动作。它包括手、眼、身、法、步等。
二人转演员的做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它是长期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并且熟悉各种人物的思想、性格而积累磨炼而成的。如演干部就不能与演农民一样,演工人就不能与演知识分子一样,演老太太就不能与演小姑娘一样,需要演员通过化出化入的转合来叙述景物、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脉络,叙述故事,画面连接。同时也通过演员模拟表演技巧扮演各种人物,进而在矛盾冲突的不断展开,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使观众在其中理解作品的主题。
四、二人转的舞功
舞功是二人转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转舞蹈的主要特征就是“活”和“稳”,要扭得活、歡、浪、美。二人转的舞蹈可分为情节舞和情绪舞两大类。情节舞是用在唱词中间,它有很强的针对性,紧密结合唱词的词义,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情绪舞是只舞不唱,这种舞大都用在演唱的过门、甩腔或更换场景之处,要舞得连贯,恰当准确,情绪饱满,轻松愉快,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是载歌载舞。舞蹈的动作要细腻秀丽,轻松柔漫,端庄优美,腰身舒展,挺拔向上。
二人转的表演是一人多角。“千军万马,就靠咱俩”。分包赶角,进进出出,表演的关键是表情。光表没情,造型再美,动作再多,也只不过是导演示范姿势的再现。实践证明,理想的表情应该是情融于表,情从词发,情表交融,只有这样的表演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二人转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面对这样一种流传已久的艺术形式,地方戏演员只有在知识技能上博大精深,博中求精,表演时才能得心应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