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伟伟/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教师
阅读力,课堂培植的鲜花
陆伟伟/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教师
阅读力,也就是阅读能力。国际儿童评估计划(PISA)这样定义:“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字的能力,旨在达至个人目的、发展个人知识及潜能,并能参与社会。”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力的要求更为具体:低年级能阅读浅近的叙事性作品,对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有自己的看法,并能与同学交流;中年级能独立复述文章的大致内容,感受作品的语言,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高年级能描述自己喜欢的场景,表述文中美好的景象,捕捉细节描写,并能表达自己的喜好爱憎。
阅读力是一种内化了,能让孩子带走的能力,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这种终身受用的能力获取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循序渐进。小学阶段一千多节规范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重要的培植空间。那么,语文课堂中能为阅读力的培养做些什么呢?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是运用声音和语言进行创造的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中如果只听到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不闻学生的琅琅书声,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令人遗憾的。教材文本的内涵需要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会和感悟,在“读”中获取属于自己的意义。
以多样的朗读获取理解。学生的朗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予精细的指导,甚至细化到一句话、一个词的朗读。学生在朗读指导中不仅能读出恰当的语气语调,掌握不同的文本不同的人物该运用哪种不同的朗读语气语调,更能慢慢获得朗读的方法技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多样的朗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内心体验,且不会在课堂中产生厌倦情绪。
以多种形式的阅读提升效率。传统的朗读强化的是精读,其作用在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情感,所用的时间较多。因此,还要将默读、略读、浏览同时交叉使用。《语文课程标准》把略读和浏览定位为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我们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略读和浏览的培养,并让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实践,尤其是要在课堂内获取略读和浏览的能力。对一篇较长的文章而言,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合上课文之后,能大略回顾整篇内容。同时,限时完成。让学生学会一目十行的本事,为课外阅读提供时间帮助。
阅读语文教材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课堂阅读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地向学生追问,让学生被动地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因此,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真正回到以学生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上来。
创新对话方式吸引学生倾听。倾听不是简单地去听懂,更是增进彼此交流,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时机。课堂中,老师要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对话交流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当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倾听意识。比如,有老师以习作课“春天的画”为主题进行交流对话,教师鼓励学生提前准备好有关春天美景的图画或照片,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同学在台下窃窃私语,丝毫没有认真听台上同学的表达,而是迫不及待地和周围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图画或照片。虽然教师也设置了“互相欣赏”这一活动形式,但在此时已经没有任何教学意义。
如果教师稍微改变一些对话交流的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利用欣赏图画的机会,帮助学生和同学们一起交流,那就会有另一番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首先满足学生爱分享的心理特点,在和周围同学讨论完后,每组随机抽出一位,让他和同学们说说自己组员里的同学带来的画,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仅能认真地倾听,发言的这位同学也会更好地表达出对其他同学带来的作品的认同和赞赏,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活跃的课堂里,积极拓展思维,认真倾听,自信表达。
深入文本挖掘激励个性表达。阅读感悟不是千篇一律的,课堂中教师要提倡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孩子积极地思考和探究文本,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来代替孩子的感悟,更不能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要求孩子同一理解,扼杀孩子的想象力。阅读课堂中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比如,在《春联趣话》这一短文阅读中,其中有一个问题,“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表明了木匠的职业特性。在大多数答案千篇一律的情况下,有一个孩子给出了一个很生动的词——“能削会砍”,这着实让我很惊喜,没想到她的答案比我想到的答案精彩多了。所以,相信孩子们,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他们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鼓励孩子们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加深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能够激励学生更为个性地去表达。
良好的阅读品质包括阅读的习惯、阅读的价值观和阅读的感受和体验等方面。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课堂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积极促进学生阅读品质的养成。
良好的阅读行为日久成为习惯。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习惯。既要动眼,又要动笔,边读边圈点标注。读到触动处,鼓励孩子将想法见解写下来;读到疑问处就用笔标下来;读到好词好句处,及时地画下来。有了丰厚的积累就不怕写不出好文章,能写出好文章就不怕阅读力得不到提升。
正确的价值取向贯穿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是不能靠一味地灌输,而是在尊重学生阅读独特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九色鹿》一文,对国王这一形象的评价,有的孩子认为国王好坏不分,有的孩子认为国王能维护正义,这时我就引导孩子前后桌交流讨论,从文中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五分钟后,认为国王好坏不分的孩子们找到了批驳自己观点的依据,并勇敢地自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中教师有责任进行价值观引导,从而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强,理解更深刻,见解更富有个性,自身的阅读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阅读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扎实的阅读训练提升审美。阅读教学的审美包含两种取向,一是从教材的语言材料中汲取前人创造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方法。二是借助文本教材陶冶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内在的心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力要专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挖掘与发现上,推敲传神的词语,欣赏优美的句子,琢磨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在鉴赏与想象中去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的教学。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一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百花芬芳,长江两岸的彩碟翩翩起舞;江水滚滚向东流去,一叶扁舟顺着江水,漂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在天际。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不仅仅依赖于课堂学习,学生阅读力的提升必须延伸到课后。因而,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力的提升,对学生课后拓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