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文化体系

2017-09-15 14:53王海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暴力约束校园

王海/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教师

构建“家-校”文化体系

王海/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教师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3年至2015年,仅广东检察机关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校园暴力510起915人,其中实施犯罪的未成年学生共640人,占此类犯罪总数的70%,而16至18岁的约占49%。另据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校园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和生命的行为。”虽然治理迫在眉睫,但是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还要从根源上入手。

未成年学生不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我们从这些稚气未脱的青少年身上,多少能看到一些社会此类违法实施行为的影子:平时行为不端、有组织、冷酷、不计后果。“人之初性本善”,在此之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与其他普通孩子无疑,甚至不乏大人眼中的“好孩子”。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些孩子出现暴力倾向呢?

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最主要的人生导师,但不少家长对此缺少足够的认识。那些存在问题的家庭,对孩子的认识或多或少都不健全。有些家长对于自身的不良行为缺少自我约束,一些偏执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媒介传播的影响。在校学生与外界直接接触时间有限,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大部分是通过电视、手机等媒介。有些手机视频内容,读者范围仅限定在成年人群,但由于阅读的开放性及手机的普及性,加上一些家长对孩子浏览的内容缺乏监管,使得相当多的未成年学生也会上网阅读,过早地接触一些属于成年人才应该阅读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初,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就告诫我们: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成人世界的信息时,儿童已经失去童年。他认为,电视是元凶,电视模糊了童年和成年的界线。让波兹曼没想到的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使得这种界线更加模糊,网络媒介中的暴力信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加强烈。

同学之间的影响。未成年学生一天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每天朝夕相处,彼此之间在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上相互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校园里低年级出现违纪现象的相对比例较低。随着在校时间增长,学生们彼此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他们会因为学习成绩、家庭条件、性格、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而逐渐形成不同的小团体,这也是为什么校园暴力事件中群体事件所占比例较大的原因。

如何让孩子拥有本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美好、纯真的学生时代,净化校园这片沃土,让不同时段的孩子拥有这个阶段应有的认知,构建健康有序的心智成长历程,关键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设“家-校”和谐一致的文化体系。

“家-校”文化体系构建的目标

根植内心的修养。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师长的教育感化,首先体现在学生内心修养的变化。当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并具备了同情心,就会产生自觉的关爱,诚实而正直。懂得信守承诺,无论是对家长还是老师所做出的承诺是内心的真实流露,而不再是逃避责任的权宜之计。懂得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是自己的道德与情感上的责任,懂得学习能带来现世的幸福。

无需提醒的自觉。珍惜父母和教师付出的辛劳,主动承担赋予自己的包括值日、整理桌椅等工作职责。自觉关心他人,关注并体味他人的内心感受;自觉承担家里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都能做到发自内心的一声问候,给父母、家人递上一杯热茶,懂得感恩;自觉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许多人都喜欢《圣经》中关于爱的阐释:“爱是一种恒久的忍耐,是仁慈;爱是不嫉妒,不做羞耻之事,不矜持;爱是没有野心,不谋私利,不发愁,不作恶;是对真理和正义的热爱;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包容、信任、期望和忍耐。”为人善良就是爱的表现,孩子要具有博爱情怀,爱自己也爱他人,对长辈尊敬,对同学关爱,能顾及他人的感受。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这里的约束不是家长、老师每天给孩子设定的活动程序,而是指以道德和纪律为基础的、在校规班纪以及品质修养方面的行为准则,是与“家-校”文化体系建设主旨一致的自由。这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在文化体系下的自由,是充满仁慈、博爱的自由,是受文化体系中行为准则约束的自由,是一种欣欣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自由;而不是因为文化的设定,而束缚学生个性化发展,将是否绝对服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标准的自由。

猜你喜欢
暴力约束校园
反性别暴力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暴力”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向暴力宣战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