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苗/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
一个低年级任性学生的成长
陆苗/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特别是在小班化教学的背景下,任性、不善交往的学生在学习上难以体会快乐。这种学生较难与他人友好相处,较难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将会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高度关注学生的任性问题。在面对学生的过分任性时,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学生还处于心智发展期,反复、不断犯错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进步,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耐心,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任性得到平稳过渡,使他们最终实现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所谓任性,就是任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要真正帮助孩子克服任性心理,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孩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调整学生的任性心理,首先要给学生“把脉”,对“症状”心知肚明,才能对“症”下药。
镜头1:运动会上,每人搬一个小凳子,同学小宇不小心把自己的塑料小凳子的一个脚掰坏了,小梁一看到,马上上前要把小宇凳子的另外一个脚也掰坏,当我告诉他不能掰时,他便嚎啕大哭,后来通过谈话、开导,才知道他大哭的原因居然是:为什么小宇能够把那个凳脚掰坏,他却不能掰?
镜头2:学校组织春游,小周的家长正好也在,趁中午休息时间给小周买了两条金鱼,小梁看到了也想买,可他没带钱,于是他做了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壮举”——飞快地跑向小周的家长那里摊开双臂拦住,大声哭着说:“我也要买!”
镜头3:午饭后,小梁拿着扫把,绕着教学楼前的水泥地追打同学,我闻讯急忙赶到,他倒好,跑到我跟前,扫把一扔,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拿扫把,我没追同学!”事后无论怎么开导、沟通,他都无法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猜想他是知道自己做错了,害怕老师批评,所以不敢承认,我就告诉他:“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老师小时候也很调皮,关键是以后不这样就行了!”可他就是不听,一个劲地哭着说:“我没拿!我没追!”
镜头4:课间,不管班级中哪个同学有好看的书,小梁总是一把抢过来自己看,似乎那是他自己的(他最喜欢看书,一年级已经在看六百多页的《西游记》了),碰到有同学不愿意的,他就大哭。
针对这种种情况,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研究资料显示,任性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主动抗拒型、消极对抗型和造反型。而小梁同学的表现就是主动抗拒型,这类孩子的常用语是“我不干、不行、我非要……”,他们以哭闹、发脾气来坚持自己的立场。小学生的任性行为是阻碍其人格完善的主要障碍,这种任性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就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任性学生的比例普遍在上升,但以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并非与生俱来。那么,这样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经过观察,与家长沟通,我发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家庭环境。小梁四岁才学会走路,所以家长总觉得他很“特殊”,送去托儿所后两天,就接了回来,总觉得孩子会被人欺负。等到上幼儿园时,又怕孩子不会玩,所以每天上午去上幼儿园,中午接回来,一回到家,就只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可以说,直到上小学一年级,他基本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而且在家中,基本上以他为中心,一上小学,所有的问题都显现出来了。上了小学后,他的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他的学科成绩,每天做各种各样的课外作业,仅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方面的课外练习就做了八本。整个一年级,小梁的语文、数学成绩几乎都是满分。而从小到大,家长恰恰忽略了,如何让小梁学会与他人相处。
集体环境。从幼儿园开始,小梁的“特殊”言行,早就是老师们以及他的同伴所熟知的,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以至于一年级刚开学,老师们就知道,小梁是一个“特殊”的孩子,而班级中曾经和他在幼儿园同班的孩子也不愿与他一起玩耍。在这些暗示效应的作用下,小梁成了班级中被孤立的学生,这使得原本在人际交往方面薄弱的他更加如履薄冰。渐渐地,他越来越肆无忌惮地表现自己的任性,有时甚至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故意大哭大闹。
把准了任性孩子的“脉”,就要想方设法进行调整。在实际调整过程中,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动干预下,自觉修正任性心理及行为。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教者“施教”必须以人为本,“因材”而异、因人而别,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简单的愿望——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优秀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从孩子身上看到的言行,其实是整个环境带给孩子的烙印。
小梁也不例外,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跑过来抱着我大声说:“陆老师,我爱你!”可见,在小梁心中也非常想得到大家的喜爱。为此,我总是以朋友、妈妈的身份,蹲下身来和小梁聊天,聊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快乐、闹别扭的原因,在我刻意却不经意的聊天中,小梁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不是大家不喜欢他,是不喜欢他的任性。
当孩子自己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主动想修正的时候,那么教育便真正开始发挥作用了,“认识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
小梁同学对看书有浓厚的兴趣,找到这个兴趣点,我采用“跳一跳,摘桃子”的激励措施,每次提出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比如:上课发言要举手,老师点到名字才能回答;下课不能乱碰其他同学的东西……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达成我们之间的约定,那么就能赠送他一本书作为礼物!
有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的时间。那么,我和他之间的每一个约定定为三周。三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漫长的周期,及时反馈和评价是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如果能坚持一周,那么我会每天对他的进步进行肯定,我会在放学时偷偷告诉他:“今天表现不错!还有10天,你要加油哦!”在每天的鼓励下,小梁能看到努力的方向,慢慢地能坚持下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用自己的行动拉近了与小梁的距离,走进了他的内心,从而为他打开了通向集体生活的大门,这样的“对症下药”让我看到了他的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交往的技巧是在与他人、社会发生关系后才逐渐形成的,小梁从小缺乏的就是和同伴交往的经验,如今,与他同龄的孩子都有了交往技巧,为此,他显得与众不同。
这样的孩子缺少的是耐心的引导,于是,我计划给他安排班级中像“大姐姐”一样的小远作为他的同桌。小远是一个很有耐心的女孩,脾气好,平时也很愿意帮助别人。在与小远沟通后,小远也很愿意帮助这个内心没有长大的“小同桌”。在小远的耐心引导和帮助下,小梁渐渐懂得了基本的交往技巧,学会了简单的与人合作,同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对于小梁来说,具备与同桌的交往技巧还远远不够,还要在组内学会互动,通过更大范围的交往来强化技巧。
考虑到小梁和其他的孩子有些不一样,那么我们就不能以相同的要求来评价、要求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班级中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充分肯定小梁同学在学习上的优点,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发现几乎班级中大多数同学都有受过他的欺负。我告诉全班学生:小梁同学只是一个还没有长大,没有学会怎么玩,特别需要我们照顾、帮助他的小小男孩!面对他的不懂事,我们要以大哥哥、大姐姐的态度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该怎么做,而不要他一出错就不理会他,这样他的进步会很慢。全班同学都认为有道理,连连点头,小梁也很期待地看着大家。
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支持,工作就比较好开展了。其实,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可能让他更容易接受。在接下来的日子,有的孩子会主动找他玩,当他破坏规则时,大家会很宽容地纠正他,而不再像从前那样“驱逐”他。渐渐地,他变得快乐起来,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了许多交往的技巧,这些技巧的掌握,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任性心理。
伊索寓言《北风和太阳》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柔和的肯定能激发他人内心的正能量。从小到大,在群体交往中一度受挫的小梁心中,充满了很多失败的负面情绪,由此,在群体中获得表扬、肯定对于他来说,是那么的重要。
于是,我们在班级里给小梁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学业成绩上,小梁一直非常优秀,做作业总是能第一个完成。我便安排他课后帮忙擦黑板、倒垃圾,当其他孩子还在奋笔疾书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作业,并走上讲台为全班同学服务,这使他内心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反过来让他更加努力去融入集体。
班集体教育的影响力是无形的,又是巨大的。争取全班同学的支持,让小梁融入班集体这个爱心熔炉中,使他任性、好发脾气、不善于交往的心理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梁的任性、不善于交往,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解铃仍需系铃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要想真正让小梁拥有健康的心理,家庭教育这股力量是不可替代的。
认为孩子的教育仅仅是追求分数,这是非常极端的错误观念。任性的孩子不代表学习能力差,有的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特殊的爱好甚至有所贡献。但对于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层面,事业的成功率会受一定的影响。在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观念中,性格不健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意识到小梁问题的严重性后,我进行了多次家访,与小梁的父母恳谈,将正确的教育观念传递给他们。让他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要积极向好的方面去引导,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教成考试能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父母的责任在于去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引导孩子。
当然,仅凭我个人的力量不足以真正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于是,我将自己平时阅读的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书籍推荐给小梁的家长,在他们明白了健全心理的重要性后,我又推荐了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进一步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高尔基曾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所以说,爱和教育,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多次与其父母沟通后,我发现小梁的父母从观念上转变了唯分数的理念,但具体如何操作,还是比较茫然。为此,我们一起制定了三个针对小梁任性心理“从小形成、根深蒂固”这个特点的教育技巧。
转移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小梁任性的时候,可以利用孩子易于被其他新鲜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他的注意力从他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他的任性行为。
回避法。当小梁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纠缠不休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会他,让他认识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渐渐地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交流,让他说明原因。
交往法。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因此,应该多提供机会让小梁与伙伴们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孩子身上任性的心理和行为可以逐渐淡化。
世界上唯一不用上岗证,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的职业也许就是“家长”。对于家长来说,多学习育儿经验,家长之间多沟通、交流,分享育儿经验,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为此,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校联谊,通过班级qq群、家长会、班级座谈等形式,实现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不同形式的沟通,很多家长表示从中学到了教育子女的方法,同时也增加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共进。
实践证明,当同伴、教师、家长三者形成合力时,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任性学生的心理调整,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教育、调整时,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切不可随着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放任自己的情绪,从而简单而又粗暴地凭自己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教师只有笃定、理性地播下育人的种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净化其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