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通讯员 方姝阳
向着孩子,向着那抹光亮
——记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校长朱爱朝
本刊特约通讯员 方姝阳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督学、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首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长沙市第四届“感动星城·十大魅力教师”……拥有如此多耀眼的光环,这该是一位拥有多少能量和魅力的校长?在细雨霏霏的初春,我们在绿意盎然的育才学校见到了朱爱朝。这是我们与她的第二次见面。初识她,是在去年4月的第五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上,作为主讲嘉宾的她,带来了她的心血之作——《我的自然笔记》的主题演讲,别出心裁的思想和从容温婉的讲述,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朱爱朝校长领着我们来到她的工作室,这是一个素朴、舒适的空间,青葱的绿植、雅致的书画,温暖的清茶,亦如她的微笑和谈吐,洗却浮华,低调优雅。
一切就像命中注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名师,朱爱朝的人生坐标就是要和油墨书香融为一体。
时光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一个名叫青树镇的僻静小镇上,当别的孩子都沉迷于打弹珠、爬树、跳皮筋时,这个八岁女孩的最爱却是墙上挂满小人书的小镇图书馆,而那个圆圆脸、鼓鼓眼的馆长,也格外喜爱这个与众不同的“小书迷”,还总是额外奖励她多看几本书,《小蜜蜂》《收获》《十月》……
阅读的兴奋和欢愉装点着她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
说到成长,不得不提三年的中师时光,至今回想起来,朱爱朝依然难掩激动:那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啊!练字、画画、学讲普通话、演讲、辩论、研习艺术……不断的尝试成了她日后为梦想增加砝码的宝贵资本。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无论是喜欢让学生讲课的化学老师罗昭娟,还是真诚幽默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老师丁剑鸣,他们开明、勤勉的处事风格,深厚、渊博的人文底蕴,都带给朱爱朝深深的触动。从此,一颗小小的种子便埋在心头:什么时候我也能成长得像他们一样?
毕业后,她成了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综合素质优秀的她很快进入了角色,磨课、试课、赛课,再磨课、再试课、再赛课……就这样,十多年里,她一直“奔跑”着,直到获得语文赛课的最高奖项——凭借《地震中的父与子》荣获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
迷茫、忐忑、压力山大……难熬的赛课之路却铸就了朱爱朝扎实的语文教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谈及动力,她说:“今日能有的思考和成长,都来自于每一日的阅读。”
是的,与好书相遇,真的是一种难得的福缘。
泰戈尔的《飞鸟集》、尼尔的《夏山学校》、鲁道夫·斯坦纳的《童年的王国》……朱爱朝自在惬意地徜徉于字里行间,探寻着与儿童、与历史、与自然、与世界的共鸣和关联。
说起带孩子们阅读,朱爱朝最想感谢的人是儿子。
从儿子三岁的时候开始,除了出差,她每晚与儿子一起的睡前朗读从未间断。从绘本到经典小说,再到科幻作品、历史著作……日复一日,她亲眼见证了阅读如何滋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如今,这份亲子共读的美好,也蔓延至她的课堂。
当下互联网“娱乐至死”风潮盛行,粗制滥造的网络语言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我们引以为傲的母语变得愈加陌生和粗糙。朱爱朝的内心充满忧虑:难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在如此浮躁的语境中成长吗?
童年的归宿应该是那温润的土壤,让阅读去滋养孩子茁壮成长吧!不要为了所谓的高远未来和浓重功利,让孩子变得“老态龙钟”。
儿童、阅读,成了萦绕在朱爱朝心头的浓浓情结。“探索从儿童出发的母语教育”由此而生。从教二十余年,这已经成为她的教育价值观。她相信母语的力量,更相信儿童的力量,不仅自己需好好读书,也要好好带着孩子们读书,因为在她看来,每一本中外名著都是一座丰盈、壮美的精神家园。
多年的阅读体验也使得她的思想日益深厚、实践愈加纯熟。在语文教育陷入发展瓶颈时,荣获《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年度十佳好书的《我的自然笔记》和《朱爱朝母语课堂》,犹如一股清流,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了匠心独具的范本和参考。
2009年,长沙市首届小学语文工作室成立,朱爱朝连任两届首席名师;2015年,又任长沙市农村中小学驻永和镇中心完小名师工作站站长。
她说,无论是工作室,还是工作站,我都很热爱,不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名气,而是可以集结一些热爱读书的同道中人,一同为儿童阅读做点什么。
向着儿童那方,便是向着明亮那方。儿童会告诉教师,光的来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站在朱爱朝的课堂外,听着她和孩子们一起吟诵古诗,平长仄短,抑扬顿挫,恍惚间,你真的以为穿越了时空,触摸了历史。
把中国味道带进教室,是朱爱朝的一个梦想。当外国读物牢牢占据新华书店的书架,当哈利·波特比盘古开天地更耳熟能详,当圣诞节比春节更喜庆热闹,作为一名母语教师,是不是更应该带领儿童回到中国文化的广袤乡野,让孩子们肆意沉醉在中国的味道里?
于是,朱爱朝带着《我的自然笔记》出现在第五届湖湘教师读书论坛上,一个教育人用谦卑的心态、高尚的情怀、通透的智慧,感动全场。
想起一句很火的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朱爱朝没有把视线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投向远方更开阔的田野。她提炼出“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将古老的文字、诗歌、故事、传统游戏带给儿童”的学习模式,通过二十四节气将吟诵和自然笔记串起来:在相应的节气中吟诵相应的诗歌;在相应的节气观察自然,并记下自然笔记。
比如,在“惊蛰”和“谷雨”天,朱爱朝会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听春雷、观春雨,把雷声、雨声写下来,说出来;在“清明”这一天,组织孩子们放风筝,了解清明的来历,知晓风筝的故事,自己制作风筝,到户外放风筝,并将这一天的所见所闻画下来,写出来……生机勃勃的课堂,既让孩子们的根基扎进中国文化,又能激发出他们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和思考。
她还带给孩子中国图画书,一幅幅丰富生动的民族文化图像,如涓涓细流般植入孩子心田;中国历史故事也走进课堂,孩子们就在这朴素、悠远的字里行间里接近历史;古老的中国汉字也来了,孩子们在妙趣横生的甲骨文和金文里,感受汉字的生命,寻找文字与世间万物的关联……
她带着孩子们阅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中国老故事》《幼学启蒙系列丛书》《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没有华丽浮夸的炫技,只有真诚实在的讲述。课堂上,她和故事合而为一,在讲述中与孩子们眼神交会,用手势的暗示、身体的带动领着孩子们进入故事。
朱爱朝说,如果不把真正美好的事物同孩子们分享,教师何来幸福可言?
当下,我们的儿童身处多元文化的冲击,朱爱朝把中国的古诗吟诵带进教室,让孩子们在声音的高低、长短、疾徐变化中,感受母语的韵律,体验“慢”带来的欢欣与喜悦。
让我们感受一堂朱爱朝的吟诵课吧!
这堂课的主题是《夏》,她以《四时田园杂兴》为楔子,娓娓道来十二节气和古代立夏习俗,并加入了《日有所诵》之《十二月子》及图画书《十月歌》,将孩子们带入到了“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夏季田园中。课堂上,你能听到孩子们清风般的稚音,伴着平仄的韵律,挥舞着手势,忘情地吟诵。
2011年,朱爱朝前往遥远的西方英国,在牛津郡伍顿小学教孩子们吟诵。她说,那些金发碧眼的孩子们的专注和入迷,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正是中国式的旋律融化了语言的坚冰,冲破了国界的屏障,让吟诵神奇地在异国土地上开花、结果。
朱爱朝说,最好的教育一定是面向孩子的身体和情感说话的。当孩子们打开身体、敞开心灵、全然吸纳时,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如今,身为育才学校校长的朱爱朝,还是喜欢上课,每周能和学生们在一起,读读书、谈谈心,时光静好,岁月安然,如同一幅中国水墨画。
曾经,一些地方的语文教育,所谓的应试技巧、标准答案充斥课堂,母语的可爱和灵性也已不再。
如何不随波逐流,勇敢地“教好自己的语文”,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后,朱爱朝一直在思考和摸索。
这些年来,每每谈及儿童在教育历程中总是当配角、做陪衬,甚至低至尘埃,朱爱朝的心里就会隐隐作痛。于是,她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探索“从儿童出发的母语教育”的研究中。吟诵课上,朱爱朝悠悠地说着,慢慢地讲着,如同一位儒雅温和的引路人,一步一步地,让孩子在重复中有更多自我体验的时间、与诗合二为一的时间,她不是一味灌输诗歌释义和意境,而是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慢慢体味着母语的美妙。因为,她深深懂得,一年级的孩子那如海绵般吸纳吟诵的能力是高年级孩子所不及的。
又如,在教完同一首诗《蜂》之后,她就让二年级的孩子们用绘画来展示“如果自己是只蜜蜂,我会怎样生活”;再如,给六年级的孩子朗读《小牛顿科学馆》中的《虎头蜂》,看《神奇校车》的封面,只为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探索世界的种子……是的,在选择故事读本时,朱爱朝心里始终都有把尺子——首先得是“儿童的”,其次才是“文学的”和“趣味的”。
在朱爱朝的课堂里,她坚信,孩子具有独立和完整的生命,只有尊重,才能走进。
一晃,距离当语文教师已过去二十多年,虽然早已走上管理岗位,但在朱爱朝内心深处,做一个“明”师,忠诚地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信念却从未改变。
2009年,对于朱爱朝来说,是为梦想增值的一年,她成为长沙市首届中小学首席语文名师。
对于这个高大上的新事物,她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工作室的每位老师都有所提升。因为,汇聚在她身边的,将是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的集合体。
接下来的六年,她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员送课、送训、送讲座下乡,开展主题公益研讨活动六十余次,足迹遍及长沙市10个区县。六年来,这些语文教师,心怀“儿童阅读点灯人”的使命感,从一本教材教语文到带领孩子进行高品位阅读,让阅读滋养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长沙县黄龙小学的刘银老师谈起在工作室的成长经历,难掩兴奋和激动,“以往的倦怠感早被抛到九霄云外,那段日子是我最具生命活力的日子”。
在朱爱朝的带领下,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之路,个性化阅读、勤做读书笔记、学习绘画……一切都那么享受,那么自在。如今,她已成为长沙县语文首席名师,继续做一颗快乐而温暖的火种,以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和感召更多的语文教师。
或许是根在农村,朱爱朝对农村师生情有独钟。针对不少孩子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情况,工作室启动了“公益书包”行动,城乡儿童共读书,城乡教师共探讨,老师们不仅为乡村孩子捐赠图书,还为他们送去贴心的阅读指导。
在工作室成员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书香班级、书香校园蓬勃而出。2013年,在芙蓉区政府、区教育局出资下,全区几万名小学生人手一本《日有所诵》,取代了以往的教辅材料。
现在,每周一清晨,朱爱朝会准时带领孩子们“用诵读叩响黎明”,读一首诗、吟一首词,在平平仄仄的韵律中享受诗意的滋养。
不光是老师,孩子们也可以拥有登台朗读的机会,“国旗下的诵读”就圆了他们看似微小,却美好如初的梦想。
每周至少一节的儿童文学阅读课,让阅读不再是课堂之外的边角料,系统的推荐书目、专业的课内指导也通过“课程化”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每一位学生……
是的,所有的尝试,都指向一点——只为开启孩子们纯真、幸福的精神生活。
如今,身为一校之长的她,不仅是站在学科教学的层面,更要站在育人的高度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又是好的教育?教育之道在何处?
担任校长后的朱爱朝将目光落在了当下最时兴的新媒体,你可能想不到,平日事务繁忙的她会亲自经营学校的公众微信号,亲自参与栏目的创意和建设,亲自把关每则微信的编排设计。
在她的提议下,“育才电台”开播了,在这个为孩子们讲述故事、诵读经典的平台上,教师、孩子和家长,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过把“主播瘾”。校长亲自讲述的《钱王降潮神》,美术教师朗读的《味儿》,英语老师诵读的《鹅妈妈童谣》,还有一年级学生讲述的《安的种子》《机智的老婆婆》……看似简单,却可以让孩子们在聆听中回归宁静,倾听生命拔节的声响。
当下,科技文明让人们享受了诸多便利,却也让我们和自然万物的关系日渐疏远。对于忙碌、压力所产生的负能量,大自然是最好的解药,朱爱朝创新性地提出“阅城·长沙”计划,让孩子们从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开始,进而走进社区、走进家乡,感受与自然、与世间万物的亲切对话。
育才学校的入学仪式也颇有“文艺范儿”,题为“走过成长之门,播下幸福之种”,六年级的孩子向一年级新生赠送种子,并牵着他们的手,一同走过圆形的成长之门,最后送入一年级教室,寓意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是啊,每一个儿童都渴望着用生命拥抱世界。为什么“以人为本”的教育连这样的愿望都难以满足?何为最好的教育?不就是为了让师生的成长更有力量,遇见更美好的自己吗?
朱爱朝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推荐和培养,在她看来,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教师是美与光明的最佳传播者。
“推门听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为每位老师配备《朗读手册》,重塑教师的阅读观;举办“诗意与远方”教师读书会;主动送教师出去培训学习,让知识成为他们心中持久的力量……
最好的教师,其生命的展开,与孩子的成长融合在一起。“向着儿童那方,便是向着明亮那方。儿童会告诉教师,光的来处。”朱爱朝眼里满是柔情和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