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源
儿童的心理素质发展影响重大,是其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同时它也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极。为此,需要对儿童的心理素质发展进行引导,针对其心理发展阶段的特性调节对其心理素质的教育方式。把理论特征与实践相结合,简要分析概述幼儿心里素质教育的教学策略。
儿童心理心理素质教学策略儿童的心里素质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儿童素质教育活动中的重中之重,主要内容包括脑科学与心理学,这二者也是其构成的基础,其渐进性与基础性、活动性与内化性、发展性与可操作性等特性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针对于这种特性,可从感知体验、认知冲突等具体方面作为切入点,结合具体实践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一、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特性概述
1.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渐进性
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渐进性特征体现为在发展中把生存需求作为基本奠基。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需求便是其对生理的需求,同时它还关系到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进程,儿童的心理与生理两者的发展紧密相连,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生理的良性发展,只有在保持其生理的健全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每个儿童的独特成长环境,最终形成每个个体独特的心理素质。此外,不能忽视儿童的安全需要与归属于要,这是是形成安全与归属感的重要环节,并且以此作为基础有利于多种良性基础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2.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中的活动性和内化性
儿童通过活动进行学习,同样,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也离不开活动,儿童主要是通过活动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接收外部环境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并通过其或主动选择或交互作用的具体反应,渐渐的把其心理潜能派生出的各种心理品质进行吸收与深化,逐渐的融于其心理素质的结构之中,并使其沉淀最终内化为稳固的心理素质。由于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贯穿整个儿童活动的始终,结合情境、扮演、行为范式的训练等具有引导性的活动,完善与发展儿童的心理认知和智力活动。这些引导性活动主要是为了诱发及引领儿童的活动感知与体验,并具有预知性的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倾向进行调整,通过具有目的性的引导,使其儿童在心理素质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3.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并不单单只受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通过内外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发展起来的,其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其遗传性因素与当前已有的基础水平和对于自身更高发展的诉求;外部因素则主要是指来自于外部的环境影响,包括其给予的刺激与引导教育。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儿童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良性的内部心理平衡调节机制,这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使其自主发展、能够对自身心理问题进行主动调节控制、自发的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良性心理素质结构。
二、儿童心理素质教育采取的具体措施
1.感知体验
以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中的活动性与内化性特征可以看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基于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从中得到最为基本、直接、具有高操作性的经验与刺激,活动是儿童与外界客观环境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同时,其活动也引发儿童思维的发展,这往往是其获取直接经验的一个过程。因而在活动中要鼓励儿童的亲身操作,去积极地获取感知体验。为了更好的去引领儿童的感知体验,可以采取移情手段使其产生替代性的情感反应。移情的作用不可小觑,儿童能够从移情训练中国获取換位思考的能力,也是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关键,有利于发展其交往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而要达到移情的效果往往要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活动来进行,通过自身扮演角色,加强对角色的理解,获取角色体验。通过这种认知活动,儿童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便能够明确不同角色在社会中的作用,更好的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尤其是在思维表达能力、责任心等方面。
2.行为强化
行为强化这一手段的主要依据便是行为主义中的强化学习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顾名思义即通过对于具有典范作用的榜样进行观察来获取学习的一种方法,由于儿童在由感知运算阶段转化为前运算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其思维模式得到发展,能够对于符号与概念进行基本理解掌握。受其思维特性的影响,通过观察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儿童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模仿也就是观察学习,儿童往往通过对于榜样的模仿获取其社会行为,并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对其进行吸收与融合,最终使其转化为其内部心理素质。并且在强化过程中,也发展了其自我管理能力,而儿童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与完善。并且这个手段能够广泛的运用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是一种日常化的行为训练。
3.认知冲突
儿童心理素质的建构过程是通过内外因素的不断作用形成的。其心理素质的完善与健康发展离不开心理发展,而心理发展却又基于其认知的发展,由此认知冲突影响其心理素质结构的冲突与发展。皮亚杰认为,在幼儿自身具备的认知结构面临外部新的刺激时,由于其原有认知结构的局限性,不能对其进行认知,这就使其产生矛盾与冲突,皮亚杰把这种现象总结为认知冲突。面对认知冲突的产生,儿童必须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条件刺激做出相应的调节,从而使其旧有认知结构获得完善,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进而获取新的平衡,这种由认知冲突引起的心理结构的不断重建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主要来源是一种对行为结构的反馈以及实际和预期结果间存在巨大差异造成的冲突;此外,在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文化差异也会造成其认知冲突的形成。幼儿心理素质教育中对于认知策略的应用主要就是通过对其认知冲突的诱导,进而刺激儿童调整认知结构。而作为引导主体的教师,在运用认知策略时必须对其具有相当水平的掌握,并且要求教师能够准确的对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做出估量,以达到更好的使其发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一旦判断错误,可能会对儿童的探索兴趣造成伤害。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实践情况,恰当的对儿童进行干预与引导。
4.家园共育
儿童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儿童从出生开始便不断的接收到家庭环境带来的影响,可以说儿童的心理品质的初步形成阶段,主要受其家庭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其社会适应性是家庭关系、环境在儿童身上的一个投影。为了引起相关重视,首先,幼儿园需要完成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的观念,使家长对其有所了解,并且对其怎样更好的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进行普及;同时幼儿园不妨多多开展相关的教育讲座交流会。其次家庭要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给予重视,第一,家长要调节原有的家庭环境,打造出更加适合儿童成长的,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儿童的心理素质发展做出示范榜样。第三,家长通过家庭教育与其在幼儿园中受到的教育相结合,密切与幼儿园间的联系,以便于更好的了解到儿童的发展现状问题,即时的调整并提出解决方案。实行家园共育,更好地推动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特性分析,为教师与父母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儿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希望通过本文使教师与家长认识到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实践采取有效手段与措施,为儿童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凤,刘云艳.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2]阎平.论幼儿的心理素质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