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莅+曹巍+王雪+滕琳+王海燕
【摘要】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文素质涵养属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评判标准,为此,高校应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发展目标,创新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指出了具体的创新培养方法。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创新与转变 高校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高尚的道德素质、端正的态度、积极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人际宽容和合作精神,都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实现的。大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思想道德指导、心理问题咨询、职业指导和日常管理。
1.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人文素质属于人们内在的品质,是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不断展现了我国传统的文化传承,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人格品质。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利用各种教育方法提高个体的人文素质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的教育模式决定了中小学的主要教育任务为升学,此阶段学生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机会不多。但人文素质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各高校应通过各种方法在高校内为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机会。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也不断更新理念,形成了通用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与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变化,部分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期间出现了一些冲突与问题,比如专业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冲突;人文素质教育偏形式轻内容等。这些直接拉低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各高校亟需调整规范。
2.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 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普遍持有肯定态度,且多数学生可以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单一枯燥,存在很多亟需改进的地方。同时,年级、生源地、认知程度、教师个人品质以及校园文化等均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且年级越高的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越高;相较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更高;认知水平越高的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越高;校园文化氛围越良好,学生对人文素质满意度越高;教师个人品质越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越高。由此可以发现,高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生源地、认知程度等因素,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
3.创新人才背景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各高校应正确认识自身的教育特点,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并在结合创新性人才培养特性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形成知识、环境、实践以及人格四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
3.1由课堂教学入手,提供人文知识学习平台。高校应由课堂切入,尤其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充分人文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及专业选择适合的学习课程,提升人文素质水平。同时,在设置人文课程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基础性以及发展性需求,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掌握更系统全面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建立重质量、重涵养的知识学习平台。一方面,在公共选修课程中,高校可以增加提高人文素质水平的课程,比如文学鉴赏、心理学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邀请具备影响力的教授及学校领导展开讲座,巩固学生的人文知识。
3.2由实际出发,提供实践育人的学习平台。学生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为了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由实践活动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直接接触人文素质的实践机会。首先,高校可以为学生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一是利用当地的丰富教育资源,比如纪念馆与历史遗迹等;二是学校与企业展开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人文素质知识。其次,高校应强化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我国国情,理解党的方针路线,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后,在学生组织的带领下,高校还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辅导员、班主任以及讲师的领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进行勤工俭学,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
3.3创造环境育人平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水平。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每时每刻均会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此,高校的教育人员应由意识层面建设校园文化,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还可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架构,提升人文精神。一方面,应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建立校训、校歌及室内环境等标识系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围绕校风、学风等内容,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或组织人文知识竞赛等。
3.4搭建人格教育平臺,以人教育人。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便是教师,只有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强化其人文素质的自觉意识,才可以为人文教育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高效管理人员应明确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每一工作环节,做好教育工作,传播人文素质理念,不但应依靠辅导员、思政教师,还应依靠专业教师以及班级干部人员。对此,高校一方面应重视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知识,为教师提供科学的人文素养学习平台,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提高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的授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也应形成服务学生与以身作则的意识,保持良好的育人思想与健康的人格特质,从而为学生提高榜样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培养创新性人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为此,各高校应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根据学校及学生学习特点形成科学可行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为提升综合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玉潼,周昕,鞠乐乐,张璐.以高校转型发展为依托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先出版)[J].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7(11).
[2]赵玉新,程建华,李思佳.工科高校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 养(优先出版)[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
[3]冯大建,迟宝东,刘子琦.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兼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4(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