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师参与管理育人工作的探讨

2017-09-14 15:36谢玉婧张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管理育人高校教师

谢玉婧++张涛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教师参与管理育人工作程度较低的问题,分析原因为:对管理育人的认识不足。分析了教师参与管理育人工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提出教师参与管理育人的可行途径可以包括制度设计、队伍建设和平台载体建设。

关键词:教师;管理育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021-02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和传承文化四大社会职责,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即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核心社会职责是育人工作。百年树人,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的努力及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只有在各个环节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离社会实际需要尚存在一定距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我国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

管理育人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同属于教育工作的传统内容,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教书育人对学生起着最为直接的德育作用,而服务育人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高校管理育人与二者相比具有间接性、渗透性及全方位性的特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统一的系统工程[2]。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校履行育人社会职责的直接执行者,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也是管理育人工作的重要参与者。

一、现实问题的表现和分析

1.存在问题的表现。教师参与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程度较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体现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为:分家论[3],即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等高校工作者在认识层面,默认教师从事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分工,只进行教学工作,不参与管理育人的工作。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授业”,即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以传授知识来代替全部的育人工作,认为教师只要做了传授知识的工作就是完成了育人工作。至于管理育人工作,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那是学校行政部门的责任,是学生工作和政治课教师的责任。

可见,我们大部分高校工作人员在多数情况下,比较看重教师工作中“教书育人”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师工作的“管理育人”的作用。而“管理育人”恰恰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手段,形成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建设者所需要的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问题是:现状割裂了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有机体系。

2.问题的原因。一是认识不全面。对育人内容的认识不全面,对德才兼备人才培养要求的认识不足,对教师职责认识不清晰。育人包括传道授业解惑,三者是一体的责任,人才不仅仅需要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更需要教师履行管理、以身示范来帮助学生树德。不能够因工作具体分工而忽视甚至忽略传道即管理育人的职责。二是制度、奖惩和利益的引导作用偏差。目前,高校以课时量、课程数目、发表文章数目、科研项目数目甚至科研到位经费等指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优劣的标尺,制度的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是教师行为的指挥棒,而培养人才、教学对大学生的管理培育作用在这些制度中、在指挥棒的作用中鲜有显现。

二、教师参与管理育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教师参与管理育人的可能性。教学工作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和履行职责的必需环节,是大学作为社会组织履行培养人才职责的必经途径和重要环节。《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实施管理育人的职责有法可依,此为法律和文件方面的可能性。教師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学工作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工作,是育人工作的具体实现形式。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执行人,是学校管理育人工作的第一实施者,在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直接负责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是学校管理育人职责的第一执行者,此为现实工作方面的可能性。

2.教师参与管理育人的必要性。管理是组织行为学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到高度社会化阶段必然的行为,只有通过管理,社会行为才能够得到规范的管理,才能够在法律伦理限定下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学工作是社会机构履行社会职责的一种典型行为方式,只有通过有序的管理,才能使教学行为达到预期的效果,此为社会行为学方面的必要性。课堂教学本身具有严肃的计划性、严格的时间限定,本身需要管理时间安排、学生互动等环节,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是一项管理工作,此为完成工作方面的必要性。

三、教师参与管理育人的途径

1.制度设计。学校作为负责培养人才的社会组织,为了达到育人目的,需要从管理角度,制定和完善教师参与管理育人工作的制度建设。依据有关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健全教师的招募制度、聘任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利益分配制度、退出制度等,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推进管理育人制度设计。大力宣传教师参与管理育人工作典型的宣传,营造全体教职工参与、教学行政全覆盖的管理育人的良好制度环境。

2.队伍建设。班导师和班主任等队伍是教师参与管理育人的重要队伍,在管理育人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广义的管理育人工作而言,这两支队伍仅限于狭义的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广义的管理育人工作而言,两支队伍还不能够达到育人工作的要求。对教师个人来说,提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效果就是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这种自发行为需要融入到队伍中,成为有组织的自觉行为。教研室是与专业、方向、学科对接的职能组织,是管理育人工作自树树人的既有队伍,也是教师进行管理育人的组织归属。教研室作为一支管理育人的队伍,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成长,此为自我培育;一方面,通过在教学管理育人工作中比学赶帮,有利于提高管理育人的效能,培养素质更高的学生,此为育人。

3.平台和载体建设。一是课堂和实验教学。规范课堂管理,营造管理育人的氛围。例如,对于课堂考勤、学生看手机、学生课堂睡觉等事务的应对和管理,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参与情况的管理,此为行为规范方面的管理育人。课堂讲述涉及领域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此为学业规划方面的管理育人。二是实践实习教学。凡涉及生产、生活相关的学科、专业,目前均设置了实习教学环节。该环节,教师可结合生产实践,进一步向学生传授专业科学知识、帮学生培养规范从业意识、为学生夯实职业道德基础,做管理育人方面的具体工作。

四、展望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管理育人的职能需要全体人员参与,共同完成这项系统工程。教师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执行人,在面对发表论文、申报项目、职称评聘等诸多压力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履行管理育人的职责,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如何引导教师参与管理育人的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在制度构建、利益分配等方面共同思考的问题。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如何以改革破解这一问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进行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翟建设.新形势下推进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297-298.

[2]朱政.高校管理育人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09):26-29.

[3]胡余波,甘晔.对高校教师管理育人观的理性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01):75-78.endprint

猜你喜欢
管理育人高校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管理育人工作的创新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管理育人工作的创新
创新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方法研究
管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