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耀
摘要:当前,“校企互为职教主体,应深度合作,共推职教发展”的理念,业已成为职教界毋庸置疑的共识,但在如何开展合作、具体采取哪种模式培养职教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方面,尚未取得一致性意见。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清各模式之间的区别及可用性,本文尝试对“订单培养”这一备受关注的职教模式进行概念性界定,并对该模式的现实意义有所阐释。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265-02
在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头戏,国家层面关于大力发展和推进职业教育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政策接踵而至的背景下,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其本质是什么?如何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如何和市场良性对接?校企可否成为职教的共同主体?采取怎样的合作模式才最能贯彻和落实国家政策实质……一系列诸如此类的前提性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成为职教领域大家争相热议和讨论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尝试从基础性层面就备受学界关注的“订单培养”这一校企合作模式做出几点阐释,以期引起学者更深入地思考。
一、我国“半工半读”教育形式嬗变简述
1958年2月,国家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大力支持团中央“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的通知》。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教育内容。此后不久,建议实施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两种教育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层面对校企合作、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早表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经济领域不断散发活力,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生,校企互动愈发频繁,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愈发受到校企双方的青睐,校企合作的具体运作形式更加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据考证,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存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定向培养”四种称谓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这四种模式从共性上,与源于美国的一种工学交替基本特征是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订单培养”合作教育模式,不谋而合。为了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将西方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先进办学理念融入我国“半工半读”学校教育的实践中来,加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倡导在职业类院校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在2005年2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定向培养”四种模式辨析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先于“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定向培养”这四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称谓不同,更多的是理解上的侧重点不一。从实质上来讲,它们是有共通性的,这里简要做一辨析。
(一)相同点
1.职业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学生培养紧密对接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
2.施教主体为“双主体”。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职业素质能力评价等。
(二)不同点
1.“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指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从施教主体的角度考察。采用理事一体的教学形式办学,寓“学”于“习”,寓“学习”于“工作”中。在工作岗位上学习知识,企业工作空间就是学习课堂。
2.“半工半读”:“半工半读”是指职业教育的学习方式,从学习主体的角度考察。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半时间用于工作岗位实训”、“一半时间用于读书学习知识”。
3.“勤工俭学”:“勤工俭学”是指这种教育模式的功效与作用,从教育社会伦理和功能的角度考察。学生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锻炼,获得一定的企业资助,充当生活和学习费用,以自助的方式完成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过程和目标。
4.“定向培养”:“定向培养”是指一种办学形式,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考察。学校是“职业人才生产基地”,企业是“职业人才消费主体”。学校为企业“量身定制”准员工,企业为学校教学提出职业人才规格和要求。
三、“订单培养”模式的内涵阐述
“订单培养”是有关教育部门借鉴企业“订单生产”概念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之后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确立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它不仅是一张“用人数量”的预订单,更是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考核鉴定等整套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定。其主要内涵有:首先,在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企业方须全程参与。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协议的同时,须参与学校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与开发、教学过程实施等整个的培养过程。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可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直接对学校提出自己的用人要求,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培养,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对学校来说,它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针对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实教学效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学生而言,“订单”模式使其更明确企业的具体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重要的是,签了订单协议,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四、“订单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及意义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鼓励学校和企业大胆探索,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充分释放职业教育的潜能和活力,是职教发展的当下趋势。“订单培养”就是在我国职教改革实践的大潮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我国职教改革和创新历程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与市场对接,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对比过去常规的办学模式,这无疑是一种创新。
对于该模式的积极意义,我们可以从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层面进行具体分析。
1.对学校而言,面向市场和企业实施“订单”办学,学校就可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准确定位。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都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做文章,有助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能够借助用人单位的资源优势,弥补专业课教学的不足,还能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办学效益十分明显。
2.对用人单位而言,“量身定做”的人才,能更直接地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降低培训成本,节省培训时间,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带来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企业由此会对职业教育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信任,关注职业教育的程度会更高。
3.对“订单”模式下的学生而言,最明显、最直接的作用是规避就业风险。通过订单培养,打通产学结合的路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更加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为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相信,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订单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
[1]张涛,谢璐.“订单式”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李亚杰.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的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3]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