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文龙 苏治国 吴植
摘要: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出现的合作问题是校企合作的自身积极性偏低,学校在合作能力和政府协调上略显不足导致的。故此,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应探寻与企业间的利益结合点,要求在强化企业自身服务能力的同时,做好全方位的协调工作,这样能让高职教育满足多赢的局面。本文主要通过探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出高职教学中合作的重要问题以及将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046-02
我国的高等职业发展已经历经了十年的时间,也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现在在发展中的高职的很多问题还需解决。其中一条即探索符合我国教育特色的成熟培育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更是被确立为高职教育的突破点之一。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园和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进行校园与企业间的合作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这种合作模式没有限制性,所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企业与高校两者是作为社会的主体存在的,以期通过合作实现两者的目标和愿景达成。企业作为盈利性较好的经济组织,在合作中企业先要实现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的发展本质,也是校园和企业合作中,企业能获得收益。学校是与企业进行合作的另一方,虽然是非盈利性企业,但其合作的目的是借助企业这一平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但若校企合作中其合作的水平是制约企业招生和就业的因素后,学校就要深化自己在校园与企业合作中所能达成的目标[1]。其实这一过程是双方进行利益交换与妥协的过程,也是为谋求双方共赢开设的服务,要求双方树立良好的合作理念,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于外界的干涉来实现其合作模式。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我国教育的现状,通过研究能发现其实高职校企合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观念制约 对校企合作热情不够。一方面企业不具有成熟的合作意识,由于企业总是单方面地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如何筛选人才上,要么企业就是进行公益性活动,很少产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投入的人力成本与企业的经济收益不均衡,甚至企业投放的人力与物力已经远超过预期的计划。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保障,但其实营利或者保本的企业很少,部分企业在与学校合作时都处于亏本状态。故此,当前高职院校为满足市场人才培养要求,为让自己在业内保有生源质量,就开始主动地寻找企业与之合作,但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的情况可谓少之又少[2]。
2.学校自身的产学研合作意识有待提升。学校与企业都是作为进行校企合作的主体而存在的,企业要想与学校进行合作就要了解到学校能提供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学校就要积极地为企业提供自己的服务,这才是寻求企业和校园合作的前提保障。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停留在过去的中专改制,普遍师资力量不够,整体的科研能力也偏于薄弱。很多科研成果还停留在低层次和重复性高的项目上,部分研究对企业的产品开发以及技术攻关没有实质性帮助。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说他们能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但其实人才培养的方式就是压缩本科四年制的课程内容。但相较于本科学生,高职学生在理论知识和能力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且自身的动手能力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最近几年各大高校扩招,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开始逐年增大,企业能轻松地获得本科毕业生,所以就不愿与高职院校合作,浪费人力和物力培养后备人才[3]。
二、解决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措施
1.结合企业特点 寻找不同利益点。为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动力,就要结合企业的特点选择与企业的利益结合点。从国有大中型企业角度考虑,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它们无论是教师的素质或者科研条件方面都很难获得大中型企业的关注。虽然这些企业整体的规模偏大,技术水平也很先进,资金也十分雄厚,并且也有生产一线人员的大量需求,他们的管理意识也十分超前,在出现激烈人才竞争的情况下,所有人员都有着良好的竞争意识,所有这类企业对人才的关注度很高,他们也有着想要培养人才的想法,更有雄厚的实力参与校企合作。基于此,学校就应该与企业一道建立实训基地,这样可以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训练场地,也能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企业也可以将学校看成是企业未来员工的培训基地,节约能源消耗。对于地方的中小企业,他们虽然也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但是由于企业整体生产规模小,所以企业中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偏小。特别是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缺乏与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合作的意识和动力。故此,高职院校若与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在人才培养上面很难达到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2.学校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功能性。学校在发展期间需要提升为企业提供服务,这样能提升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校园和企业进行合作,两者应该是平等合作,所以学校就要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本着以服务谋求生存的理念,以贡献谋求支持的意识,要求学校开展专业化的团队建设,特别要从师资建设、学校培养和管理培养的角度全方位的考虑问题。特在专业化建设领域,要求做好专业的稳固发展,继而适应市场的多边性;从市场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优势的重点凸显,提升特色化的品牌优势,强化学校的具体吸引能力;师资建设方面,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强化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让教师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学生培养方面就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通过道德素养教育,让学生的生产意识和效率意识得到强化,最终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4]。培养模式上最好开展多种模式的培养,可以是一对一的培养,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培养,管理时打破传统的课堂固守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开放式的管理,主动地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性服务。
3.政府進行扶植和结构协调。政府要借助于立法的方式让企业与学校间的合法性固定下来,并且做好专项的资源调用。固定校企合作方式,调拨专项资金鼓励校企合作是政府开展的最佳扶植方式。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必要的鼓励机制,如:可以适度地减免税收和进行政府财政补贴等[5]。通过专项资金的调用吸引企业能加入到校企合作的大军中。
三、结束语
受到市场经济的驱使,利益将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也是能维系企业良性运转的关键纽带。其实校企合作的过程是两者进行利益交换的过程,我国的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其实要认识到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政府以及组织的共同任务。毕竟校企合作的成功能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双赢,这就超越了学校与企业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旭光,张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交易特征及治理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6,(02):95-100.
[2]南旭光,黄成节.高职校企合作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13):23-27.
[3]金昱伶.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分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04):74-77.
[4]常我素.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10):175.
[5]刘群.五年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8):11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