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需要有“研究”的必备素养

2017-09-14 07:35文军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未来教育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素养研究教育

文军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未来教师”需要有“研究”的必备素养

文军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6年第46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度报告《工作的未来(The Future of Jobs)指出,今天65%的小学生将在未来从事全新的职业。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们为未来做好准备。何时为未来?广义来说,从当前至今后的十到二十年内,都是可以预见的未来。从教育的视角来看,未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就是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对未来社会劳动者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这进而催生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关注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今后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

面对新的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未来教师”呼之欲出。未来的教师角色所承载的任务将与现在有所不同,“未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未来教师”,也需要教师拥有一些“核心素养”。我认为,“研究能力”是未来教师的必备素养。这是因为,“未来教师”的角色定位必然给教师职业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而这些挑战可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寻找科学的解决之道。今后,教师不得不面对来自教育目标、教育形式、教育对象和教师角色四个方面的大变化,这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教师”只有运用“研究能力”,借助“教育科研”手段,才能有效应对新的变化和挑战。

教育目标变化,需要教师以研究视角来审视

为未来社会培养适合的人才,是各国教育的最基本目的。从学科知识传授到跨学科综合素养培养,这是今后教育目标的重要变化。

社会需求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目标定位的变化。由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职业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程序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程序性劳动一般只需要按照固定的流程熟练操作,衡量程序性劳动的基本标准是熟练性和精准率。创造性劳动则更多的需要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参与,重在解决非常规性、跨领域以及非直接关联性问题,衡量创造性劳动的基本标准是创意的独特性和过程的能效比。

在传统工业大生产时代,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大多需要懂得专业学科知识,能够在流水线上,按一定流程从事熟练性操作任务的工人。为此,对应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传授相关学科知识,并通过大量识记和练习实现对学科知识的熟练输出和对简单技能的自动化操作,较少考虑面对新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变通能力。而在今后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有70%~80%的程序性劳动会被机器人所代替,留给未来学生的职业,只剩下那些机器人无法替代的,需要创新能力、非常规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创造性劳动岗位。这时,教育目标定位必须跳出以学科知识传授、记忆和熟练输出为主的传统方式,转向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即创造力和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沟通与合作、公民权利与义务等。这也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所需的综合素养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家庭、社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各自又能发挥什么具体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去追问。教师需要借助教育科研的问题视角,以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为起点,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演变路径,分析学校育人目标的变化方向,在此基础上,确定教育的重点和方法,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创设科学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尤其是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不同学段主要目标,明确不同教师的具体任务,在此基础上合力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选择性课程,跨领域主题和自主性学习任务,服务学生素养发展。

可以说,教育科研首先能够帮助教师群体学会基于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帮助教师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让教师更有思想。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可能教出有思想的学生,也只有当教师清楚地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才能更早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更早地给予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和素养发展的正确指引。

教育形式变化,需要教师运用科研方法来应对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及“互联网+”理念的普及,传统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来自新兴技术的巨大挑战,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形态。一方面,从工具视角来看,传统教育从教材到教法,再到评价的整个教育链条,无处不被信息网络技术所侵入。网络课程,电子教材,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慕课、3D虚拟实验室,以及学习诊断系统、大数据教学分析技术等已经普遍应用于传统学校教育教学与评估过程中。另一方面,从生态视角来看,基于新兴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3.0学校已经在部分地区应运而生。3.0学校以创造性学习为核心(之前为经验传承),立足人的发展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教与学的个性化、开放性和跨时空延伸,倡导超越学科、超越班级授课制的生态大课程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未来,在各种可见和不可见的新兴技术支持下,教育形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面对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挑战,传统的教育思路、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胜任现代教育的多元需求,而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形态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这一个不断变化的教育新时代,教师不能再局限于固守传统,只有立足传统,积极创新,及时有效地利用技术手段服务教育教学,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教育科研的力量,以教育科研的实验法、观察法、个案法等具体方法,科学有效探索互动教学、翻转课堂等技术与传统教育有效融合的具体方式;采用行动研究,开展基于信息网络技术下的未来学校教育模式全新探索;开展教育3.0时代学校教育生态重构的实践研究……

因此,教育科研是教师有效应对时代变化的重要工具。面对教育目标的转变,面对新兴技术的各种挑战,教师需要借助教育科研的思路、方法积极应对,投身实践。一方面,面对未来不确定性事物开展探索性研究,另一方面,针对已明确的理念、方法开展应用性研究。也就是教师既要开展探索性研究,也要开展应用性研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使自己的思路、理念能够引领学生的未来发展。

教育对象变化,需要教师借助研究实践去体察

教育对象的时代特点是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零零后学生群体需要教师以全新视角去认识,进而在此基础上,提供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教育。

教育服务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是今后教育服务的基本方向。从服务学生发展角度而言,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

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陈默老师最近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关于“当今城市孩子的七大心理特征”的文章。作者认为,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所具有的“情感负担重、对话语权要求高、知识面广、现实感弱、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高”等特点,无疑应当引起当今教师的重视。特别是“成长在独套公寓里的独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的新一代青少年,他们不仅“知识面广”,又天生有着“对个性化生活、对话语权”的很高要求,因而“他们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如果教师不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而是一味地以成人的视角、权威者的姿态、说教者的身份去要求他上进,去压抑他的个性,结果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抗。因此,今后教师将面对越来越多的知识面广、个性要求强烈的教育对象,如何有效与之沟通,如何了解其本质需要,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挑战。

对学生认识的难点在于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个人经历、生活背景、价值观念、情绪情感等复杂问题。根据经验,了解学生的最大难点在于,教师难以以自己的经验世界为参照系,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因此,需要教师以共情或同情为基本视角,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进而有效指导学生的发展。

可以说,教师应对来自学生本身的挑战,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教育科研。教师可以借助教育科研规范、严谨的设计思路,以共情为视角,以朋友为身份,以参与式研究为过程,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分析教师“习以为常”的学生行为和现象入手,进而从学生的视角描述、阐释和理解特定群体的学生情感、态度以及情感、态度背后的价值观念等信息,为打开学生心扉提供工具。如果没有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大多数教师会对学生的特有行为漠视不见,会以成人的视角和思维习惯去评判学生行为的对错,进而失去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机会,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不愿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吐露给教师、家长的主要原因。

利用教育科研实践,教师才可能更有耐心、更有条理地走进弱势学生群体之中,关注和分析学困生特点,体察具有个性化需要的学生的独特内心世界,与学生探讨师生关系的微妙变化,当然也包括对学优生群体特征的把握和分析……通过研究实践,教师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交流中,实现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进而才能改变学生“被学习”“被教育”的现实状态,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教师角色变化,需要教师自身成为研究者

未来教育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随着基于核心素养基础的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客观上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素养、能力。这是教师职业未来不得不面对的又一个挑战。

未来学生的学习,从内容上,已经逐步由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从形式上,由固定班级授课模式转为基于信息网络技术、VR技术等的互动教学以及跨领域跨时空的学习模式。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更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将成为常态。这时,教师的角色也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转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和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等。角色的转变必然要求相应能力素养的跟进,这对当前大多数仅仅掌握一两门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

全球视野、技术素养、学习能力、多重角色必将成为未来教师素养的基本内容。当今教师如何适应未来职业发展要求,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转变原有的发展思路,借助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面对今后的教育发展,面对所从事的职业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自己,在研究的道路上了解学生,适应技术,获得时代发展所需的素养。时代需要教师成为思想者,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更需要教师成为学习者。这也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基本定位。

今后,可以说“变化”将永远伴随教师左右。教师应对“变化”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从研究的视角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科研的方法探寻教育教学有效方式,在研究中走进变化的学生世界……以执著于教育科研的“不变”情怀,应对时代和教育的万千“变化”。这也是新时期教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应学生健康而个性化的发展,成为一名合格“未来教师”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素养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