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张雪峰 编辑 | 柳向阳
人类文明的大河基因(三)华夏文明
◎ 文 | 张雪峰 编辑 | 柳向阳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 侯德健《龙的传人》
中华大地丰富的河流体系,孕育出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华文明,也即我们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前三种文明均被贯以“古”字,表示它们虽规模宏大、盛极一时,但都因历史中断成为“文化化石”,最悠久的巴比伦文化最早夭折;古埃及文化历经希腊化、罗马化后,17世纪被彻底伊斯兰化;古印度文化因游牧民族的入侵屡屡中断,已面目全非,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在古代大河文明中,中华文明产生的时间不是最早,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是最肥沃,掌握的农业技术更算不上是最出色;尽管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但有些时候,她表现得甚至有些散漫、有些惰性、有些怯懦,甚至有些狡黠贪婪。根据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既然她不是最优秀的,为什么在漫长的大浪淘沙过程中,众多的大河文明都消亡了,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单独留存,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没有衰微的大河文明?
这首先得益于中华大地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它西有高山,北有大漠,东南有大洋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仅以狭长的陆上丝绸之路通往西方,且道路漫长曲折,环境恶劣,使中华文明很少在遭受外来文明入侵时,被迫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变革,从而保持了主体文化和独特个性,并发展延续下来。
其次,中华大地相对封闭的环境,腹地宽阔,土地广袤,河流体系丰富,从北至南依次有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由于西高东低的地势,它们大都自西流向东方,大大小小的湖泊点缀其间,有天然调节水量、蓄洪的功能。欧洲和非洲的河流大致以中部为中心四散开来,由于方向不一,很难形成统一的力量和互补的气势;南北美洲的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虽然水量丰沛,但体系单一。流向一致且体系丰富、水源充沛的河流,一方面保证了中华文明有明确主体性、兼容性、多样性,另一方面在环境和气候变化时,我们的先民有广阔的迁徙迂回空间,保持了文明的柔韧性和生命力,使古老的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绵延不绝。
史载伏羲氏兴于淮水,神农氏兴于汉水(长江支流),黄帝兴于济水,之后发展到黄河流域。江淮河济古称四渎,中华文明在形成之初,华夏先民们便活动在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大河体系,他们由部落结盟为古国,再发展为帝国,由三皇五帝到尧舜禹汤,走出了一条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路径。
黄河和长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农耕文明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互不侵扰,从而形成各具明显特色的文化体系。古代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水源丰富、林茂草丰,中国最早的几个朝代都在黄河中上游建都,并逐渐往中下游发展,所以这一带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据历史数据记载,周朝时期(公元前1060-公元前477年)黄河流域人口占全国比重约为50%,长江流域约占10%,而且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长江以北。东汉末年战乱频发,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中国农耕社会的中心开始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到唐朝中叶,国家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到长江流域。
山西忻州偏关的黄河晋陕大峡谷 摄影/ 王学军/ 东方IC
故宫珍宝馆九龙壁上的祥龙 摄影/ 李华春 / 东方IC
黄河气势恢宏、伟岸壮观。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墨法家等为代表的诸子横议、百家争鸣大都发生在黄河流域,他们赋于中华文明重实际尚思辨、雄浑深厚的特点;长江浩瀚缥缈、气象万千,孕育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及孙武、范蠡、屈原等一大批思想家,他们赋于中华文明自由灵动、神秘感性的特点。国学大师刘师培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祟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长江黄河交相辉映,共同融合为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自远古就在大河流域世世代代聚集而居、生息繁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锄秋收冬贮,旱久了雨季会来,夏暑之后就是秋凉,寒冬冷到极至,暖春即在眼前。地理位置不变,自然环境周而复始,决定农业文明的时间不是线性向前,而是反复的轮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六十年一甲子,一甲子基本就是一代人,农民世代因袭在土地上。安土重迁、崇尚中庸、保守内敛、天不变道亦不变等观念,就是农业文明在思想上的翻版。
农业文明对水源的依赖,使中国古代的图腾、祭祀、神话、民俗等文化要素皆与江河水源关联。治理的“治”是指自水的出处、基础、细小处开始,进行的修整、疏通。法律的“法”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这两种治理社会最基本的方法均与水有关。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传说都是农业社会针对环境变化而演绎出来的故事。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诗经》、《楚辞》中有大量篇章是表现人与河水的亲密和谐,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很多章节诗句至今仍朗朗上口,被人传诵。
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对龙的崇拜和祭祀是大河文明最典型的象征,其重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的角如鹿、头如牛、面如驼、嘴如驴、眼如虾、耳如象、鳞如鱼、身如蛇、足似凤,龙的形象正是融合华夏大地各古老部族图腾文化的产物,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现在我们把龙翻译为dragon,它的原意指有翼的龙、恶魔等,这造成中华形象在欧美的妖魔化,因此有学者建议用拼音Long来翻译。
四川省若尔盖县,黄河第一弯。 摄影/白英/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