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参与“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训学习,结合自身工作性质,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做一个总结。
关键词:民族室内乐演奏人才;培养
为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加强民族室内乐演奏人才队伍建设,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项目”于2017年6月5日正式启动。
在启动仪式上,周海宏教授、于红梅教授分别在国家艺术基金委领导与中央音乐学院各位专家教授的见证下致辞:“本项目属于小批量、高层次、重在经验传授和实践提高的人才培训项目,并以培训出高水准、复合型的民族室内乐演奏人才为目的。届时将通过对“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等民间乐种的采风研习,来传承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精髓。同时,本项目将研习作曲家创作的不同风格的民族室内乐作品,在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理论知识,通过系统的培养训练,树立科学的“教”与“学”的理念,以此搭建广阔的交流空间和良好的实践舞台,力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民族室内乐青年人才”。
本次培训师资阵容强大,诚邀十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其授课,采取理论+实践+观摩的方式进行。培训课程涉及到民族室内乐的舞台演奏、作品创作、理论研究、民族民间乐种传承等等。经过最终遴选,确定了来自全国各地30名一线的教师或者青年演奏家参与学习。本次培训分为两个时间段进行,前期于2017年6月5日至6月21日共计15天,在这15天的学习中,学员们要完成一场高标准的汇报音乐会和诸多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其中一名学员,有幸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和演奏家们参加这次培训,我倍感荣幸,感谢中央音乐学院能够给予我们这次机会,为所有学员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前期共计15天的培训已经结束,感触甚深,在紧张与忙绿的学习和排练中,让我对民族室内乐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有了更强的责任感,本次学习让我有了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感动、太多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国内顶尖专家们的认识,这对于自己的成长过程将是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通过学习,结合自身工作性质,我将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做一个总结。
一、什么是民族室内乐
民族室内乐从概念上来讲,备受众多专家教授的争议,毕竟这是一个由外来词汇组成的全新概念。用在咱们自己身上是否合适?这恐怕也只有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可知晓。通过本次学习大致对民族室内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本质就是小型民族器乐的一种表演形式(小合奏或者重奏)。其中在顾冠仁老师讲座中得知:早在我国周代的“房中乐”,其实就是一种小型器乐合奏的雏形,再到后来的隋唐时期根据演奏姿势划分的“坐部伎”和“立部伎”,以及宋元时期出现的“细乐”的乐器组合等,都可以说是民族室内乐的前身。
民族室内乐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根植传统,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各个声部的音响特征,足以证明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地方高校中作为一门课程的存在,还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二、民族室内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据了解,室内乐在西方的高等教育中是一门必修课,可在我们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室内乐的课程开设较晚,就连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这样的最高音乐学府也是近些年才开设。目前,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让民族室内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实际用途超过了独奏、合奏等演奏形式。因此通过民族室内乐的教学,丰富大学民族音乐课堂的新元素,提高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水平及研究能力,为本科生、研究生打开实践、研究民族室内乐之路,为他们毕业后提供更多走向社会的机会,满足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更多帮助。
民族室内乐课程是民族器乐专业最重要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一般以集中训练为主、声部训练为辅,由管乐、弦乐、弹拨乐、打击乐、低音等五个部分组成。 通过全体室内乐成员的配合,完成共同的作品。其主要主要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识谱、视奏、听音和音乐记忆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陶冶情操,丰富内涵,提高素质,实现专业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接轨、融合;培养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人,以其毕业后能胜任专业民族樂团的需求。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不断适应新作品的视奏,在合奏过程中努力做到节奏准确,音色到位,力度与速度基本统一。
学生通过全面、系统、科学地学习与掌握民族室内乐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排练不同风格的民族室内乐作品,对培养学生认知民族室内乐,增强他们对各个时期作品的理解,包括培养学生如何把握好与其他演奏者的合作关系,演奏者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帮助。
在通过观摩“圣风”、“意境”等优秀室内乐团的排练中,感受到举办民族室内乐专场音乐会和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合作能力和演奏水平,拓宽艺术视野,为学生在今后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打下基础。
三、如何落实地方高校民族室内乐在器乐教学中的开展
1.民族室内乐教学方面。
在本次的学习当中,实践教学占有一定量的比重,也许是因为课题名称《民族室内乐演奏人才培养》的原因吧,毕竟如何演奏才是本次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曹文工教授排练的作品:《柑子树》和《送情郎》以及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让同学们接触到民歌与民乐之间的关系;顾冠仁老师在理论上让同学们首先了解了江南丝竹,并且亲自排练指导了多首江南丝竹的作品,其中有传统的江南丝竹作品《中花六板》和《四合如意》,新江南丝竹作品《春晖曲》和《江南美》,还包括两首五重奏作品《苏堤漫步》和《江南风韵》;在顾冠仁老师的排练中,让我感受到:通过对《苏提漫步》中描写西湖湖光山色的传神之作,把观众带入到唐代诗人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境之中,《江南风韵》能够把传统的江南丝竹乐曲《欢乐歌》与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融合起来,构思巧妙,以五重奏的形式生动的体现出江南美景中的人文情怀,民歌小调的摇荡欢快引发观众对风俗百态的想象,饶有余味。endprint
最后是王甫建教授为同学们指导排练的作品《闻歌起舞》和《荒山之夜——死神在废墟上舞蹈》两首现代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还是首演,同时王老师也担任我们第一场汇报音乐会的指挥。通过排练,让我们体会到对传统音乐要热爱、有信心,才能演奏出良好的效果,对待每首作品都要做到句法交代、音色控制、声部平衡、节奏把握和音乐色彩情绪的掌控,通过音乐会的排练,使我们每一位学员在演奏能力上面都有所提高。
通过以上学习与实践,很多同样的作品和排练方法都可以适用于我们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之中。下面单就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做一个详细的教学参考:
首先,由于地方高校学生能力方面稍显薄弱,可以让室内乐成员先进行单一声部的基础训练及小乐曲合奏训练。这一训练着重单一声部初期练习及识谱能力的训练,要求做到识谱准确,音色统一。
其次,进行混声部的基础训练。这一训练过程在于强化各声部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技术技巧,理解作品内容,准确把握乐曲的风格及表现手法,进一步细致处理乐曲的曲式、和声、复调、力度、速度等问题。
最后,在进行乐团总体训练。在培养音乐表演人才的过程中,合奏课的内容就是要紧紧围绕实践教学环节,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琴房走上舞台,让实践来检验 。
2.民族室内乐创作方面。
通过对徐阳教授在《阮乐复兴之路——阮族品牌的创立与学科建设》方面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理论讲座,通过学习得知:器乐学科的创立和建设都需要有一个带头人,有一个热爱并一直努力做出贡献的人。本次项目的负责人于红梅教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关于民族室内乐方面的讲座《从“圣风”、“意境”谈当代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创新与发展》,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谈了很多关于民族器乐发展的相关信息。在民族室内乐的创作方面大致可以的总结为“背靠传统、面向现代”。
在保留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由作曲家尝试创作的专业民族室内乐的发掘则是发挥民族器乐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形式继承的重要性,专业院团应该组织具有一定深度的采风活动,支持传统民间乐社的发展,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的源头可以源远流长地维护原生态的地方音乐大部分,传统的地方民族器乐组合社团都是当地真正喜爱音乐的民间艺术家自发组成,有些甚至是地方音乐大师的组合,这类排练保留着演奏家即兴造句创作和口传心授的传统演奏教学模式。
近年来民族室内乐作品不断增加,分类归纳的工作显然很重要,应根据已有传统地方音乐曲目和作曲家创作曲目而分类,按年代和创作风格及训练意义等诸方面来细分便可以形成多种系列形式的室内乐音乐会。在音乐创作上不拘中西乐器的组合方式而突出民族音乐的韵味,在训练上注重加强重奏音乐的演奏方法。
四、民族室内乐的传承与发展
受近代西方强势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日渐衰落,在这个潮流之下,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思考的。单就这次相关理论方面的学习,首先可以从以下几位教授的讲座中获取知识:顾冠仁老师为大家详细的讲述了《传统乐种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的创作等方面给予同学们宝贵的理论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传承人曾家阳先生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的南音表演和讲座,包括南音特有的记谱法等相关知识;安平教授也为大家展开了《世界音乐节奏圈——以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音乐为例》和《“世界音乐观”在当代民族音乐创作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性》两场讲座。王次炤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分别从中国传统下的人文精神、人文背景下的中国传统音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述;王甫建教授也在理论方面为同学们讲解了《民族室内乐的文化属性》等等。这些方面的理论学习让同学们懂得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民族音乐,我们的职责又在哪里。
1.警惕民族乐种退化。
从五四运动起,我们就把传统文化当做必须被改造的对象,好像掌握了传统文化的人就是现代社会的绊脚石,民间艺人更是挺不起胸、抬不起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教授回忆:上世纪末,他和其他研究人员一同去为民间艺人录音的时候甚至被派出所扣住,说他们宣传封建迷信,但是要知道,广大农村的普通农民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像城里人一样去音乐厅欣赏高雅音乐,他们唯一的接触音乐的场所就是红白喜事。这些与普通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家,千百年来不但承担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也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了一代又一代。
如今我们的乐团也好,音乐院校也罢,哪怕是民乐的演奏者,学的都是西方的那一套技术理论,弹的是狂想曲、协奏曲,而对民间传统、民间乐种知之甚少。
2.院校应该挑起重任。
保护民间音乐首先要学习研究,真正掌握它的文化实质,包括技术技巧,学校应该把传统的音乐纳入教育视野,不同的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和合作方式。民族基因不能丢,要广泛的学习各地方不同的乐种,寻找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音乐,,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进行采风活动,比如学习:南音、潮州音乐、广东音乐等,以更好的培养具有民族情怀的大学生和演奏者。
目前,音乐院校的学生对洋的东西吸收很主动,但对民间的东西吸收的就很被動,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朱晓谷就说过:“贺绿汀在世的时候就说过,不要把上海音乐学院办成巴黎音乐学院分院”。老院长的这句话直到今天仍有意义。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沈诚教授说过:“我们正在距离民间音乐越来越远,以往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能够受到众多民间音乐大家的滋润,而今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民间音乐,或者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很难浸润其中,他们对西方的文化和音乐技巧的掌握都在加强,但对民间音乐的阐释能力却在减弱”。
如果由于受到专业音乐领域的冲击而衰微,将对于形成民族器乐演奏的系统化发展造成极大损失,疏于对传统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阻截了流派之源,并且损失了大部分可以形成民族室内乐系统的有力资源,专业院校是发展的摇篮,民族室内乐发展的实践工作需要专业音乐院校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
6月19日,第一阶段的培训已经结束,经过半个月闭关训练,同学们推出了“炫彩叠韵”——民族室内乐专场汇报音乐会。周海宏教授出场并致辞本场音乐会,同时也给予本场音乐会高度的评价,他说:“这是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音乐会,看到同学们对民族音乐充满自信,我非常高兴,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缺少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因为过去我们一直把对中西科技的比较平移到文化的发展中来,这是错误的发展观”。同时周海宏教授还提出对同学们的要求:“传承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承担创造新的民族音乐文化的重担,唯有这样的情怀,才能保护中国音乐文化的纯正性,唯有创新,才能让世界对我们的民族的音乐产生敬仰之情”。
本场汇报音乐会由指挥家王甫建老师亲自担任,王老师由浅入深的介绍了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手法、作品的构成和内涵,让听众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对民族音乐理念也有了更高的认识。这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每天都是幸福而又充实,在这么短的时间中,每天都要面对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的讲座,对自己的专业拓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虽然未能完全吸收众多专家教授的课程精华,但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责任感,让我增添了成为一名地方音乐骨干型教师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带着收获、感悟、信念与满腔热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简介:付传利,男,汉族,民革成员,三峡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与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