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中有朵“扫墓”的云

2017-09-13 17:42张文政
博客天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扫墓公墓逝者

张文政

“打开附近的坟,寻找更多小伙伴吧。

检测到前方500米范围内有3个您的已故好友,是否去扫墓?

电子屏墓碑共享,摇一摇签到扫墓,在线订购祭扫贡品。”

这是两年前微博网友集思广益为一款号称估值过亿的假想APP“死了么”所做的部分功能介绍。除了扫墓,该APP还提供火化、出殡、墓葬、网上祭奠等一条龙服务,而且采用了当下最时兴的VR技术,“戴上3D眼镜看墓地,一片死人全站在坟头”。

虽是恶搞,却也并非不着边际。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网友的很多设想实际上已经走进现实。

比如去年日本就曾推出过一款名为S p o t message的AR扫墓应用,先后在Android和iOS平台上線。该应用利用AR技术和GPS卫星定位,能够让用户在扫墓或达到逝者生前经过的地方时,通过App看到逝者生前录下的视频。

而在中国南京,当地最大的陵园雨花台功德园在近年相继推出网上祭扫、3D生态云葬等功能后,最近又推出一项“代客扫墓”服务,全程手机直播。逝者亲属只需在约定时间输入密码进入直播间,即可看到墓地工作人员祭扫现场实时画面。

相对于直播代扫的前卫,已兴起数年的网上祭奠代表了一种更普遍的云扫墓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墓都建有网上纪念馆。其中,北京八宝山公墓的网上纪念馆里已有1354位逝者个人祭祀网页。访客可以通过滑动和点击鼠标,选择献花、点蜡烛、发送祭文、点歌、供奉祭品等虚拟行为—相当于分别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包含修改数据、表单名称等在内的通信包,服务器在接受后完成参数修改,网页上随即新增一条祭扫记录。

还有一些商业性质的祭祀网站,通过售卖网络墓地和虚拟祭品等,进行盈利。网络墓地视空间大小、装饰程度甚至“风水”等,分成不同等级。线上祭品除常见的蜡烛、花圈、花篮、果品、酒,还有烤鸭、红烧肉、苹果手机、房产证、别墅、豪车等,价格从几元到数千元不等。

当现实繁杂的工作压缩了清明假期,当遥远的路程和拥堵的交通阻碍了回乡的脚步,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传统祭祖节日的敬重又无从割舍,通过互联网远程为亲人扫墓成为一种可能。

只是,这是对传统祭祀的一种创新还是消解,一直争议不断。有多少人支持,就有多少人反对。

1

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地把人从现实向“云”里搬运。云种菜、云养猫、云办公、云社区、云健康管理……然后有一天,死在“云”里。

照这个逻辑,云墓碑、云扫墓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产物。相对于现实,它更简洁、更高效、更平等、更环保……既然本质上都是形式,那用一种形式代替另一种形式,看起来好像无可厚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人胡剑波借用现代科技,重新诠释了“扫墓”二字。

2012年,他开通了一个叫“2D回忆”的网站,专为逝者提供二维码墓碑制作服务:将刻有二维码的金属片镶在墓碑上,只需用手机扫一下,就可以访问逝者的网上纪念园,了解逝者生平,察看逝者生前照片、视频等信息,同时进行网上祭奠。

当传统的民间祭扫越来越沦为节日例行功课,墓前若没有立碑,一些后人可能连跪拜的逝者叫什么名字都不清楚,只知道是自己的祖辈,比如“我爷爷”“我外婆”或“我曾祖父”等。相形之下,存有大量逝者信息的云墓碑优势明显。

一样是来自福建的沈杰斌,针对时下墓地稀缺、祭祀不易的情况,创造了“洞穴陵园+互联网祭祀”模式,即通过洞穴一次性封存数以万计的骨灰盒,让逝者家属后续利用VR技术进入虚拟的陵园洞穴参观,在App上完成祭祀。VIP用户只需刷一下卡,洞穴陵园里跟用户相关的祖先们(灵骨台实况影像)都会被请出。凭借这一构想,他已完成2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转型互联网+,是“云”的另一种呈现形式。

一家叫彼岸的网站是中国最早主营殡葬电商业务的公司之一。创始人王丹在2013年母亲去世时,因感受到殡葬业带给逝者家属的冷酷和不信任,决定自行创业,与合伙人徐毅一起租店铺、建网站,除销售用于祭祀和下葬的殡葬用品外,后来也介入操持入殓、火化、安葬等环节。他们在官网上售卖的祭品包括中华烟、寒衣、冰箱等,单价在数十元不等。此外,他们推出了将骨灰做成钻石、在太空撒骨灰等服务。

新三板市场上还有一只叫“翊翔文化”的股票,主营业务是以冥币为核心的祭祖、拜神、祭祀等用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2016年上市时,网友称之为“冥币第一股”,调侃说:“这不是上市,是上天啊。”“互联网+模式是转发送冥币大红包吗?”

毋庸置疑,互联网在将传统的祭祀文化进行改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推动了它的商业化。对这些以营利为主的机构来说,清明节无异于它们的“双十一”。

2

云扫墓流行背后是现实的逼仄。

以北京为例。目前全市共有33家经营性公墓,加上其他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共安置骨灰超过100万份。在墓地价格高企不下、人人感慨死不起的时代,它们的“居住”条件比困在水泥森林里的人还要差。

在八宝山数扇立体骨灰墙上,每块标准的墓碑大概一张A4纸大小,上面刻着逝者姓名、生卒年月,或用金粉描画。碑上大多粘着衣钩或拇指大小的花瓶,以便挂上花篮或插入鲜花,有些贴有便签纸,写满对逝者的怀念与祝福。

在这样的场合为亲人扫墓,其体验可以想象。北京市民政局2016年曾表示,以后不再开发传统墓穴,这意味着未来可进行祭祀的现实空间可能会更小。除了拥挤的墓地,大约只有暗夜的街头能一表哀思。

还有一种情况是现实里“无墓可扫”。已故作家史铁生曾和父亲、妹妹一起去找母亲的坟墓,却发现那里已经盖了新房,无从祭拜。在《复杂的必要》一文里,他写道:“我当然反对大造阴宅。但是,简单到深埋且不留一丝痕迹,真也太残酷。一个你所深爱的人,一个饱经艰难的人,一个无比丰富的心魂……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这感觉让人沮丧至极,仿佛是说,生命的每一步原都是可以这样删除的。”

这些构成了云扫墓的心理需求和市场基础。然而,在云扫墓成为一项选择的同时,也在稀释庄重、稀释严肃甚至亲情。

粗糙、不真实、缺乏仪式感……这差不多是反对者的共同感受。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扫墓的另一个意义是和家人在一起,这是网络祭祀和代扫无法完成的。

传统祭祀通常被认为是中国乡土文化的一种。某种程度上,它的“云”化,跟现代人的“背土离乡”遵循的是同一个逻辑。endprint

猜你喜欢
扫墓公墓逝者
我们去扫墓
神秘的恐龙公墓
逝者师友二题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恐怖的大洋公墓
大宋摄夏州观察支使何公墓志研究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扫墓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