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媛
展览链接:
灵魂剧场——罗杰·拜伦个展
展览时间:2017年2月18日—3月19日
开幕时间:2017年2月18日下午三点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半截塔路55号七棵树创意园A1-5
展览海报
图1 罗杰·拜伦 Mimicry 2005年
图2 罗杰·拜伦 Take Off 2012年
2017年2月18日,“灵魂剧场——罗杰·拜伦个展”在北京亦安画廊开幕。此展共展出罗杰·拜伦的42件摄影作品与7件绘画作品,也是这批作品在国内的首次展出。
罗杰·拜伦(Roger Ballen),1950年生于纽约,1974年移居并工作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他的作品并不局限于一种题材的创作,而是涉及绘画、摄影、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将这几种艺术形式相互交叉、融合,构建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
从整体来看,罗杰·拜伦的摄影艺术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
展览现场
图3 罗杰·拜伦 Divided Self 80×80cm 2007年
图4 罗杰·拜伦 Stare 80×80cm 2008年
一方面,拜伦的作品全部以一种黑白摄影的方式来呈现。他对黑白摄影有着执着的追求,他曾经这样说过:“我把自己视为一名摄影师兼艺术家。我创作的核心一直是黑白胶片摄影,这也是让我能够涉及其他领域的根本。”在拜伦以往的摄影作品当中,他用黑白摄影的手段,注重强调摄影的空间性。而在对“灵魂剧场”系列作品的处理之中,拜伦刻意弱化了黑白摄影的空间性,去追求一种平面化的二维空间。同时,利用黑白摄影鲜明的明暗对比,与单一、整肃的色调,加深了作品主题的虚幻性与神秘性。
另一方面,他常以戏剧性的场景来表达一种荒诞、虚构的主题,这也是拜伦展现独特的艺术视角、艺术美学的手法。他尝试用摄影、绘画和装置艺术交叉组合的方式来打破惯常的摄影思维,力图发展一种注重心理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摄影风格(图1)。在以往的摄影作品中,可以看到拜伦将抽象、虚幻的涂鸦墙面与具象、真实的人物、动物结合在一起,彼此并无关联的物象相互夹杂并影响,继而使整体呈现出一种荒诞感,也正是因为这种荒诞感使他让摄影逐渐远离了单纯的纪实性思维方式,而专注于对作品精神性与空间性的思考(图2)。此次展览并不只是单纯地延续了拜伦一直以来的虚构荒诞的表现模式,而是将之引申、变化,拜伦将原有的真实物象从画面中去除,完全脱离传统的纪实性摄影,将涂鸦绘画与黑白摄影融为一体,直接用摄影表达灵魂,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精神性思维。
“灵魂剧场”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罗杰·拜伦某次路过一个废弃女子监狱所看到的玻璃窗上的涂鸦。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在2004年拍摄电影《Memento Mori》期间,我在一间废弃的女子监狱里第一次拍到了这些意象。之前一位囚犯在她牢房的窗户上喷满了颜料,然后又在涂黑的玻璃上画出了这些图案,用空洞的水泥墙把自己完全隔离起来,只剩下昏黄的灯光聊作安慰。在发现这些图案后不久,我便开始重新创作出类似于画在监狱窗玻璃上图案的意象。”拜伦由此受到启发,开始在玻璃上创作涂鸦式的雕版画,并通过自然光线的照射,将光线的变化与绘画材料在玻璃上随机产生的效果用照相机记录下来。拜伦的作品所展现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肉眼无法遇见的影像,每件摄影作品都像是不安分的幽灵,每幅作品都是有独特指向意义的灵魂。这有别于拜伦之前的摄影作品,但却又与之一脉相承,作品充斥着怪诞的超现实风格。
图5 罗杰·拜伦 Waif 61×43cm 2012年
“灵魂剧场”系列作品没有其他的文字描述,作品被赋予简单的名字,在加深观者对作品印象的同时增强了对作品的认同感。如《Divided Self》(图3)以大片的黑色为背景,画面中央的一根扭曲的白色线条将画面划分为两个部分,一边是以白色线条为主体的抽象的、涂鸦式的人物侧脸,另一边是光线照射后留下的剪影式的半身像。其实在整幅画面之中,除了白色的线条好像是抽象的人物侧脸之外,并没有其他可供辨识的具体形象,在黑色背景下的黑色阴影与光斑的流动,这便是画中所呈现的内容。而当作品名字与涂鸦图像相互结合之时,我们或许可以依稀寻找到两者之间一些可相契合的关联,并从中衍生成一种更为完整的想象空间,使之弥漫于作品,加深人们的印象。
这一系列作品将所有的图像都包裹在黑色的背景之中,昏暗的环境充斥着一种恐惧感,光线的照射给予作品更丰富的形态,但同时,不稳定的光线与颜料相互融合,使拜伦的作品呈现出模糊的形态。在拜伦的意识中,这种黑暗充斥着对于灵与肉毁灭的恐惧,这些轮廓是源于人类集体潜意识中若隐若现的原始意象,纷杂烦乱的意识模糊了现实与虚幻、自我与他人。如作品《Stare》(图4)中,黑色作为背景起到了分割图像的作用,三只眼睛是作品中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可供辨识的形态,透过光线的照射,黑色之外的部分构成了模糊的头部形象。这种图像根据现实发展而来,但同时也跳脱于现实之外,模糊了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眼睛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拜伦刻意用暗色调围绕在眼睛的四周,黑洞似的眼睛让人不寒而栗,而赤裸裸的直视,又让观者体会到一种专注、呆滞的无助感。
拜伦认为这一系列作品,和大部分摄影作品一样,也是保存住了极易消逝的瞬间。这些图案极少是提前设计好的,有些是由所用材料自发产生出的惊艳效果。光线折射在玻璃上产生的不同变化,绘画材料在玻璃上的随机组合,产生了变化丰富的肌理效果。作品《Waif》(图5),昏暗斑驳的背景中,一个隐约的半身人影置于作品中央,眼睛与嘴都用黑色的圆形加以概括表现。作品中最吸引人注意的无疑是那双枯槁而瘦长的双手,绘画材料透过光线的照射,这双手好像可以看到血液流动的痕迹,光斑与黑点的交织增加了双手的破碎感。拜伦将灵魂置于黑暗之中,空洞的双眼,残破的双手,使作品整体流露出孤独、痛苦和恐惧的感受。
按惯常的摄影艺术思维来说,如何真实、清晰地表达客观世界,如何展现世界的不同面貌,如何以独特的视角构建自己的艺术观念,这似乎是摄影艺术家所关注的重点。然而人们往往更容易认可、更轻易地相信摄影所展现的现实事物,但拜伦则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打破摄影表现真实世界的观念。他认为,在现实之外似乎还存在着某种神秘不可预测的生命。借助摄影,他尝试着诠释这种神秘的生命形态,全力向人们展示存在于现实中的未知的、非理性的生命形态,但同时,这种神秘主义的作品好像又反过来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加深了世界的神秘感。拜伦的摄影力图打破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此外也确确实实地提醒人们,在现实中,除了人类之外,还有着其他的不可预知、不可把握的精神与力量,在左右、参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进程,而这种力量的真实性与其可怕程度,唯有摄影可以令人信服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