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
展览链接:
云图——艺术国际“群”展
策展人:吴鸿
策展助理:姜鑫、张艳
视觉设计:孙初
开幕时间:2017年2月23日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17年2月23日—4月23日
展览地点:艺术国际美术馆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北街205号
参展人员(依照姓氏首字母排序):班学俭、蔡猜、蔡丽贤、曹性淑(韩国)、陈莉丽、陈亚峰、成艺、崔书尘、崔孝华、代锋、代化、戴翔、董迎宝、杜江浩、杜靓、杜伟、龚玉、郭景涵、韩锋、贺文斌、华敏慎、黄斌、黄虫、惠书文、李冰、李建树、李黎(澳门)、李松林、李小彬、李亚平、李洋、丽淑、刘东东、刘洪艺、刘静涛、刘克、刘溧民、刘伟、刘小鸿、刘勇、刘智峰、梅新武、匿名、牛玉龙、朴天琦、三水、宋启堂、孙可、孙志晔、唐梦媛、陶木华、王德磷、王俊艺、王雷鸣、任贤义、吴智军、席华、夏月、肖野、许峰、杨创宇、杨启帆、杨洮、杨徐、应志红
2017年2月23日,“云图——艺术国际‘群’展”在艺术国际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为了将讨论范围更为集中,同时也为了将讨论的过程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设定在一个微信群中展开话题。为了突破微信群人数的限制,在意识中将“群”的概念进行放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展览过程中。参展人员多达几十位,他们来自各个行业,不受年龄、职业等外在因素的限制。为了使展览在一种更加自由的条件下进行,本次展览不预设特定的主题,也不需要在意邀请者的意图,也不对画种和形式做任何的限制,更多是想借助“群”的方式将艺术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发展状态展示出来。为了更贴合后网络时代的移动设备视觉观看方式,展览分为虚拟和现实两种方式进行展示。虚拟展示在艺术国际网以及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展示,实体展览则在艺术国际美术馆进行展出。在实体展厅展出的艺术作品长、宽、高都不超过10厘米,所有作品按照投送的先后顺序沿艺术国际美术馆展墙一圈圈上升式展开,拼接成一个犹如“云图”般的形状,用此来反观我们在网络刷屏时代每时每刻所接触到的海量视觉碎片。此次展览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即在展出期间投送过来的作品将继续有效,按照顺序进行展出。并让观赏者在欣赏的同时可以随时添加实物作品,由此在持续添加的图像间寻踪觅迹,让他们在动态展出的过程中进行日常体验,表达个人性情和趣味。
班学俭 无题 纸本水墨 2016年
牛玉龙 虹-1 纸本水彩 2016年
杨启帆 奔离 纸本水彩 2016年
李建树 我的网友 磁带、油彩 2009——2016年
陈亚峰 竹 纸盒油画 2016年
由于参展人员众多,展览也没有做特定的主题,所征集到的作品类型多样,既有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这些较为传统的作品,又有摄影、影像等数码作品。把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放在同一个平台中进行展出,汇集众多小作品策划一个大展览,以群体的形式进行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应和了这个展览的名称——“群展”。另一方面,策展人之所以选择以“群”的形式进行展示,是为了将“微信群”这一特殊交流平台凸显出来,正视互联网对艺术的影响,告诉人们在自媒体时代,艺术家接受信息的方式与展览的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成艺 墨者 马口铁盒、丙烯 2016年
尤良诚 马赛克系列 纸本丙烯 2016年
刘小鸿 电影启示录——天浴 综合材料 2015年
李松林 蓝No.200741 布面油彩
梅新武 幻 综合材料 2016年
王德磷 静默的遐想 No.1 木板油画 2016年
李洋 暴风 纸本水彩 2016年
孙志晔 色界系列 综合材料 2016年
陈莉丽 我是鸟你是人 纸本水性材料 2016年
应志红 痕迹 纸本 2016年
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传统的艺术作品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它们应该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展览?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众多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着我们的观看方式,就如上文所提到的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刷屏”时代。如果想观看一件艺术作品不必到展览现场也能看到,许多展览机构已经建立好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展品在展馆进行展览的同时也在公众平台上进行展出。那么实体的展览场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吗?策展人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改变。就如本次展览在艺术国际网以及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展示的同时,依旧在实体场馆进行展览,让观者不必隔着屏幕欣赏艺术作品,能够更直接地与作品进行交流。选用虚拟与现实两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展出,是策展者跟随时代变化与市场需求所做出的选择。
王雷鸣 碧色 纸本综合材料 2016年
艺术作品从直接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到机械复制时代印刷品的大量产生,使人们可以对复制品进行观摩,再到今天电子图像的产生,使得人们可以在更加便利的条件下对艺术品进行随时随地的观看。随着技术的变革,人们的观看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艺术作品的展出方式发生改变。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艺术家在创作时其思维方式必定受到影响,这些影响也会表现在作品中。像本次参展的作品在尺寸上要求长、宽、高不得超过10厘米,在一定程度上是为适应部分观众的观看需求,即在适应微信公众平台观者的手机屏幕。这种尺寸上的要求也是观看方式的间接要求,是艺术家在外在创作形式上产生的明显改变。尤其是对影像作品而言,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观看与在现场观看,除了场所环境具有较大的变化外,就传播媒介而言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并无差异,都是数字作品借助“显示器”将作品呈现出来。面对此种情况,微信公众平台对于作品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可以快速便捷地使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但对画作而言在公众平台上展示和现场展览给人们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则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电子图像与印刷品无法如原作般给观者带来“震惊式”的感受,就如本雅明所讲的,大量复制品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膜拜感”降低,复制品也缺乏原作的“灵韵性”。这也是现实展览场所一直存在的重要原因,让观众可以与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凸显“原作”与“场所”的重要性。
艺术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始终与时代环境相一致,策展人也正用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策划艺术展览,展示出自媒体时代下美术作品的展览方式所发生的改变。他们正视网络文化在传播信息方面所具有的力量,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这种展出方式,表达着网络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考与变化。
惠书文 NIAO 油画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