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17-09-12 21:29王晨田依洁唐立岩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网络直播宣传气象

王晨+田依洁+唐立岩

摘 要 近年来媒体格局变革异常迅速,2016年进入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异军突起,并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时双向互动等特点迅速发展成为舆论焦点。文章以一直播平台为依托,浅析网络直播在气象宣传科普领域中的初试效果,为网络直播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的应用及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以推动网络直播专业化、业务化发展。

关键词 网络直播;气象;宣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6-0033-03

2016年被誉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正逐渐发展为新媒体发展的重要领域,大量直播平台上线,网民大量涌入,直播市场空前繁荣,直播网红成为舆论焦点。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3.44亿,占网民总数47.1%①。

1 网络直播的优势

从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上传个人小视频的直播1.0时代,到类似YY直播、六间房等网页端的“秀场”直播2.0时代,如今的网络直播平台已经进入了“随走、随播、随看”的3.0移动视频直播时代②。

网络直播之所以迅速发展,首先,是其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传播方便快捷是网络直播与生俱来的优势,用户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做什么,只要通过移动终端即可迅速获取所喜欢的(或平台推荐的)网络直播节目,且能够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完成二次传播[1]。网络直播结束后,平台能够生成回看链接,便于用户点播、分享。

其次,网络直播形象、生动、丰富的传播内容,图文声光等立体的传播形式,可以让用户以第一人称视角与直播场景进行实时连接,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用户体验。且网络直播具有不确定性,让用户拥有很大的新奇感和想象空间。

2 直播平台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强强联合

2.1 新浪微博用户可信度较高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新浪微博一直都是各类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源头,是公众关注热点事件或话题的首选平台③。新浪微博作为极具影响力的新闻和舆论平台,其快速的传播速度、深远的传播范围和积极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用户对新浪微博平台信息整合性、即时性、权威性的认可,使得新浪微博的用户可信度相对较高。此外,新浪微博网民参与度高、社交性强,有利于网民直接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讨论中,便于网民自我生成有效内容,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的形式实现用户表达,完成信息的二次传播。

2.2 一下科技打造视频生态矩阵

2016年5月,一下科技的一直播作为内置功能正式登录新浪微博。一下科技将秒拍、小咖秀、一直播的用户及后台完全打通,初步形成三位一体的视频生态矩阵:以秒拍为平台,小咖秀为互动社区,一直播为实时互动社区,而最终生产的内容全都同步到秒拍上,还能够实现直播回看,最终完成用户和内容的沉淀。

2.3 直播平台为社交媒体注入新动力

一直播作为内置功能被直接嵌入新浪微博中,使得新浪微博用户在微博平台上即可直接观看网络直播,并能够与主播进行互动交流,亦可发起个人直播。此时,用户在新浪微博积累的粉丝可通过新浪微博直接看到直播内容,实现用户间更直接、真实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强化平台社交属性。

通过聚积内部用户资源(即秒拍、小咖秀用户)和新浪微博用户资源,让网络直播一开始就拥有了巨大的原始用户。新浪微博在为秒拍、小咖秀、一直播提供用户和流量的同时,由秒拍、小咖秀、一直播形成的一下科技视频生态矩阵亦能够为新浪微博反哺新的内容、关注与热度。

3 尝试使用网络直播

中国气象局在2016年在新浪微博(一直播)平台尝试使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加强对社会关注度高的天气过程、气候现象等内容进行宣传。中国气象局全年在新浪微博(一直播)平台共开展直播活动4次。

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中国气象局”粉丝143万,借助已经在新浪微博積累的原始用户群体,以及粉丝转发产生的二次传播,在一直播平台第一次发起直播产生的阅读量近3万。通过不断优化直播内容、形式,并注重提升微话题影响力,有效地促进直播阅读量稳步上升。

例如针对大范围寒潮天气对我国的影响设计话题“寒潮暴雪”,一直播视频阅读量首次进入“10万+”量级(12万),新浪微博微话题阅读量近3 000万。网络直播(一直播)与微话题(新浪微博)互相产生积极影响,微话题的广泛传播会大幅提升网络直播阅读量。

经过对新浪微博、一直播两个App底层用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微博用户每日11时至17时使用较为均衡,17时后开始稳步上升,21时达到一天的活跃顶峰,之后开始急剧下降;网络直播用户的使用时段分布曲线变化较大,在每日16时至24时保持较高活跃度,且在17时、19时、22时、24时出现四次使用高峰(其余时段虽然用户使用相对较少,但在9时至10时仍然出现使用高峰)。(数据来源:QuestMobile)

中国气象局官方直播受工作时间(8时—17时)影响,直播以9时至11时、15时至17时两个时段为主。通过对网络用户App使用时段的分析发现,中国气象局直播时段较好的把握了用户使用规律,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区间内选取了最优直播时段。

中国气象局直播内容主要以高影响天气过程、热点天气气候事件为主,通过研究其2016年的网络直播阅读量发现,对公众短期生活产生大范围影响的热点天气过程更受欢迎。公众更加关心未来3天以内(周末)、未来几小时(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天气过程,更愿意参与互动并转发形成二次传播。

4 网络直播的特点

近两年来,网络传播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我们所使用的直播形式也在不断适应这一变化。从官方网站的文字直播到微博、新闻客户端的图文直播,再到如今的网络视频直播,直播内容愈发丰富、直播形式愈发生动,网络视频直播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实时性、真实性、可视性等特点明显。endprint

4.1 实时传播

相较于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信息的随时发布,网络直播实现了现场实时发布。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在获取信息后,仍需对信息进行编辑、加工,信息发布相对滞后且形式单一。

网络直播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完成信息的实时发布,时效的同步让用户进入特定场景,场景和气氛对用户产生的情绪影响比其他形式更加强烈。实时发布在空间上,最大成都拉近发布主体与用户的距离,促使受众增加关注程度,对直播内容产生新奇感、对下一个直播场景产生神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参与、互动意识。

4.2 实时、双向互动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发布信息后,网友可通过评论功能完成与发布主体的互动交流,也可与其他网友进行交流,实现了双向互动,但不能做到实时交流。网络直播的实时、双向互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根据网友交流互动提供的想法随时调整、变换直播内容,二是网友与主播、网友与网友的交流。例如,在“寒潮暴雪”的直播过程中,主持人选取关注度较高,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网友问题使用通俗、幽默的语言风格进行详细解答,使得网友对于直播内容进一步产生兴趣。

4.3 最真实的用户体验

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在发布信息前需要通过漫长的审核机制,“多级审核”必然造成“信息损耗”。用户在接受此类信息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即信息转述层次越多,信息损耗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越差;反之传播层次越少,可信度也就越高[2]。

网络直播天气影响过程中,可以向网友提供实时、第一手的气象观测数据及预报产品,减少“多级审核”造成的“信息损耗”,具有最真实、最直接的用户体验。

5 发展

以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为核心理念的网络直播平台在经过2016年的野蛮生长后,随着国家的严格管理,不再仅仅依靠满足粉丝的窥视欲、猎奇心、恶趣味而博出位。网络直播正逐步转型为以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为重点。

由于专业内容的生产需要大量成本,包括时间、人力,以及权威的专家资源、数据资源,所以PGC属于稀缺型资源。无论是以内容提供见长的新闻站点、视频网站,还是以互动服务见长的社区、社交平台,都在努力争取更多的PGC资源。故而网络直播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领域中的应用空间巨大,中国气象局制作的官方内容将在PGC领域无人替代。

5.1 优化直播内容,满足用户心理需求

网络直播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明确受众选择收看直播内容的心理需求。大量的受众在互联网上观看直播或者视频,用以排解无聊和烦闷,获得愉悦消遣的感受。但是,根据目前网络直播的发展态势,用户将对单一的泛娱乐化、生活化的直播内容失去兴趣。社交媒体时代中,自媒体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对网络直播提出更高要求,受众在需要趣味内容用以愉悦消遣的同时,需要更多专业的优质内容,延伸场景应用。

网络直播内容及形式要区别于以往的图文直播、网络专家访谈,突出新奇、趣味等特点,也要不断变换、延伸直播场景,用第一人称视角直播的形式带领公众进行探秘,以满足受众对神秘未知事物的猎奇心理。

5.2 挖掘气象大数据,研发制作可视化产品

网络直播需要在视觉上给人以全新体验,让用户产生新鲜感,这对视觉呈现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挖掘气象实时预报预测产品,如全国雷达回波拼图、气象卫星云图、过程累积雨量、台风路径等产品,研究在虚拟演播室塑造的不同直播场景中各种产品更好的视觉呈现方式,努力通过打造多媒体协同、塑造虚拟场景,以增强用户现场感体验。要挖掘、整理、分析气象基础数据,探索、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专业数据可视化问题,使得枯燥無味的气象数据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展现生机。要敢于创新,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应用能力,研发增强现实(AR)技术在网络直播中的应用。

5.3 建立互动性社区,增强用户黏性

网络直播的双向互动特点,不仅能烘托出共同在场的氛围,提高真实感和临场感,同时还能营造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形式的推广能够打破受众群体在地域上的限制,将兴趣相似、价值观一致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建立互动性直播社区。互动性直播社区的建立,便于成员之间、主播与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可逐步培养共同的价值意识,成员之间往往有更强的社区归属感,切实增强用户黏性。

6 结束语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媒介格局逐渐被打破,人们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媒介格局的变化带动了传播格局的改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直播既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又同时满足当下社会主流人群的客观要求,并不断完善、优化新媒体生态链。网络直播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应积极探索应用方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整合专业资源,生产优质内容,创新工作方式。

注释

①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中国报告大厅发布《2016年网络直播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③CNNIC发布《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蒋进红.网络视频直播兴起的原因及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7,3(1):7-9.

[2]苏晓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与特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9):54-55.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直播宣传气象
气象树
文章有象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