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结梅
摘 要 当前,互联网及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全媒体战略”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共识。笔者在研究分析美国气象频道、凤凰卫视等电视频道在媒体融合方面所进行的努力,探讨中国气象频道究竟该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在媒体融合中实现新的突破。
关键词 全媒体融合;气象频道;内容生产;播出渠道;触达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6-0055-03
当前,互联网及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节目形态,对气象影视节目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媒体战略”不再是权宜之计,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共识。气象节目一直都在进行各种尝试,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但要真正摆脱困境还为时尚早。站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十字路口,气象影视节目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在媒体融合中实现新的突破?
1 从信息社会中对天气的需要说起
中美传播学者合力撰著的《大众传播通论》一书,描绘了“在一个更加先进的信息社会里典型一天的情形”:“早上好!”你床边的多媒体电脑的扬声器在讲话,“现在是早上7点,您的咖啡已经准备好了。室外的温度是3℃,气象预报说有大雨。”
但是你太困了以至于不能通过远程遥控器的声卡连贯地作答,所以你用键盘控制打开百叶窗并在起床前调节好房间的温度。透过打开的百叶窗,你看见外面的天气真的很糟糕,你就通过语音呼叫索要最新的天气地图,在卧室墙上的超平背投上就出现了全彩的气象图。卫星图像告诉你风暴距离此地还有不到15分钟,交通路线图也指出可供你走的告诉公路已经全部堵塞。所以你决定今天要在家里用电脑进行远程工作。
天气的变化,小到影响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关系国计民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为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2006年5月18日中国气象频道正式开播,成为世界上首家由气象部门主办的专业化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截至2017年3月,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326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覆盖数字电视用户数逾1.2亿户,成为人们防灾减灾和保障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然而,媒体竞争愈演愈烈,气象频道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2 围城之困——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数字付费频道属于“舶来品”,在国外,电视用户有“交订费、看电视”的收视习惯,而我国主流电视频道仍是开路电视,中央电视台各个开路频道和各省市的卫星电视频道竞争激烈,老百姓已有足够选择的空间。
由于政策和技术限制,电视频道到达用户必须通过数字电视集成平台和全国各省市的有线网进行落地营销合作,之后才能变成千家万户手中遥控器的选择。数字频道集成平台将自己代理的付费频道卖给各省市有线网络运营商,运营商以单独销售或节目包的形式供给用户选择。然而,各地不少运营商为推广旗下更赚钱的宽带等其他业务,选择将付费数字频道免费送给用户。付费电视不收费,是我国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畸形之处。老百姓不愿意付钱的同时,我国又规定数字付费频道不允许做广告,数字付费电视陷入了难以维持运营的困境。
3G、4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不仅只是增添了无数个收视终端,还多了无数个“自媒体”平台。中国天气通、中国天气网在新媒体领域的诸多努力和尝试,例如“数据帝扒天气”“天气美女爆”“师太不同意”等,实现了气象服务领域的新突破;墨迹天气自2009年面世以来,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天气App、网络来获取气象信息,而不是打开电视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行为习惯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内忧外患”的竞争环境让气象频道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生存考验。
3 大势所趋——“全媒体融合”转型之路
在新媒体日益强大的环境中,单一的媒体形式不可能继续重演以往的“一家独大”,多媒体间的相互融合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事实上,美国气象频道(TWC)的电视观众也正向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领域转移。《天气频道的秘密:更少天气,更多点击》一文中提到:“尽管眼下天气频道每天只剩下了20万观众,但是weather.com的访问量每天有700万,并且还有1 300万人每天都要使用它的App。”笔者研究发现,美国气象频道将电视频道、网站weather.com、手机App、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
渠道融为一体,提供全天候的预警预报、地图、视频、图片、新闻等内容,形成层次丰富、手段多样的综合媒体平台。
中国气象频道与凤凰卫视、CCTV1晚间新闻栏目、东方卫视、腾讯网、爱奇艺等媒体加强沟通策划,強化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的力度,扩大中国气象频道“防灾减灾”品牌的影响力。在2016年“尼伯特”台风直播中,与凤凰卫视开展灾害现场报道,与CCTV1《晚间新闻》连续推出7期天气分析类节目,平均收视率为0.60%,拉升《晚间新闻》收视率。打造全媒体平台,必将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格局,在统一的协调下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实现视听内容从策划、制作、播出、互动、营销等的深度融合,呈现的终端囊括广播、电视、手机、电脑、户外大屏等。
4 应对之策——对内优化,对外融合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无论在家中,在办公室,还是在户外,气象频道的节目会被分解成短片、图片、文字、专题等各类型产品及组合,通过网络、手机的配套服务,使频道受众得到更广泛的覆盖,使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随时得到满足。
通过网络或手机,在重大天气或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气象频道和观众的互动、观众和观众之间的互动都可以实现。比如某地发生了沙尘暴,当地的手机用户和网络用户都可以把他们自己拍摄的现场图片传给数字气象频道的主持人,正在即时播出灾害情况的电视屏幕上可以开出窗口显示当地观众用手机现场拍摄的图片或视频,以及网友的留言……endprint
现在看来从技术层面上已经不是问题,要实现它“全媒体战略”正是必由之路。
4.1 内容为王——“全媒体战略”打造优质内容的核心
媒体形态的推陈出新确实给气象频道带来了很多变化和挑战,对于气象频道来说,优势还在于权威的气象内容与精良的制作,核心竞争力就是生产优质信息和服务内容的能力。形态变化了,就去适应形态;渠道改变了,就去适应渠道。气象频道作为气象影视最大的一块自留地,必须要打造一两档真正有价值的节目。
美国气象频道为了留住电视观众,近几年在内容上是不断出新招,早晨5点半播出早间节目《Wake Up With AL》,由AL Roker、Stephanie Abrams、Reynolds Wolf主持。Al Roker曾是美国NBC电视台《Nightly News》主播,也是2014年11月14日连续34小时的马拉松式直播天气预报的主持人,创下新的最长连续直播天气预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在直播挑战中,AL Roker为全球不同电视媒体现场出镜大约300次。该节目是美国气象频道的早间主打栏目,内容包括天气预报、新闻、名人专访、访谈等,风格轻松、娱乐、生活化。内容设置话题性强,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传递的生活服务信息非常实用,抓住了早间节目受众群的行为习惯和收视心理。
此外,还推出一个关于野外生存的真人秀节目《Fat Guys in the Woods》,节目内容定位为三个男人,一个星期,一个目标,凭所拥有的知识和勇气学会在丛林中生存。在周日早间推出一个脱口秀节目《WX Geeks》,由前任美国气象学会的主席Dr.J.Marshall Shepherd主持,时长30分钟。节目允许草根天气预报模式参与预报讨论——感觉就像大学里的讨论课。这档节目收视率并不高,但是天气发烧友非常喜欢。
借鉴美国气象频道的经验,中国气象频道需考虑内容和服务通过什么样的节目方式来呈现,才能创造出最佳的营利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研究当前最受欢迎的电视栏目,从中学习并运用于气象频道的节目创新上,研发出目前比较欠缺的谈话类或脱口秀、真人秀节目。只有能够生产出真正有价值的、为用户需要和认可的内容,否则就算有了自己能够掌控的渠道和终端,恐怕也不会有多少用户愿意花钱来购买价值不大的内容产品。
4.2 深度融合——借新媒体增强观众黏性
为拥抱全媒体时代,凤凰卫视2015年推出一档80分钟的大容量互动新闻直播节目《全媒体大开讲》。结合凤凰的新闻采编优势,为观众梳理一天之中发生的精彩内容和大事小情。精心打造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联动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就热点话题每日收集全民意见,与观众实时互动。
《全媒体大开讲》是凤凰卫视对信息节目做出全新的尝试,值得气象频道大时段直播节目借鉴学习。当然,气象频道应当运用新媒介融合技术,例如微信、微博、社交平台等,增强互动、反馈和沟通,尝试制作具有气象特色的原创节目。特别是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时,节目组通过设置具有话题性的内容,让议题成为其他终端上被关注、被热议、被争论、被调侃的焦点的源头,网络、手机等提供互动讨论、吐槽点评的平台,网友观点反馈到节目中。社交平台的“引爆作用”有助于电视内容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提升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前提就是节目的内容要满足用户的需要。
“数据帝扒天气”“师太不同意”等新媒体内容产品就是抓住当下网友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从气象角度深入分析、解读。结合编导的创作意图,将冷冰冰的数据“热情化”“人性化”和“故事化”,天气分析师再将自己的专业积淀和语言表达完美融合,在“无声”的图表、数据之外讲好故事,那将是一档不错的电视节目。所以“天气分析师”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气象信息大数据报道的成败。美国气象频道在《AMHQ》节目中用一系列数据对比来说明一场场暴风雪所带来的“雪有多重?”。以面积为1 000平方英尺的屋顶为例,当雪深2.5英寸、3.5英寸、5.5英寸时,屋顶承受雪的重量相当于50部大型冰箱、17部钢琴、1部卡车(Semi-truck)。将不同深度的积雪换算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把一个气象专业术语讲解得通俗易懂,一下子就让人们对雪的重量有了形象、直观的印象。
“全媒体”探索,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重要也更有难度的是,要提高深度采访调查、精确整合加工信息的专业能力。频道的记者、编辑、编导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事件真相的挖掘、通过对与事实相关的所有信息以及各方意见观点的重新梳理和整合,使新闻资讯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形成多样化的内容产品。气象频道每个人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应用新媒体,真正做到将新媒体“为我所用”。
4.3 多渠道推广——借新媒体提升触达率
HULU的广告语:Anytime Anywhere(随时随地),这是美国广电对新媒体的追求,在中国,气象服务的追求就是“无所不在 无微不至”。从这个方面来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新媒体的出现让我们不再纠结于气象频道没有“收视率”的问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气象频道的节目找到了更多新的触达可能,每一次点击播放量、转发量、评论数等在网络平台上都一清二楚。
对于气象频道而言,耗费大量资源生产的节目内容只播出一两次,显然是不够经济的,但更多时候也是无奈的选择。即使上传到网上,也只是粗放式地提供点播服务,没有进行后续深加工来满足不同传播渠道的需求。长期以来,这种内容传播的边际效应和长尾效应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以至于漠视。其实,由气象频道制作的节目内容的接收终端可以非常多元,如电视机、手机、电脑、平板和各种移动终端等,但不同的播出渠道对于节目的时长、风格和表达都有各异的要求,这就需要统筹兼顾,根据不同的媒介特质和受众特点,进行全方位策划,实现全媒体转型,构建一种全新的“大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模式。应建立一个综合编辑和在线分发的平台系统,满足向多渠道提供内容的需求,力争实现节目利润的最大化。
之前受限于数字付费频道不能做广告的限制,节目可经营空间难以实现。新媒体让视频播出的渠道增多,也增加了节目的营销机会。之前提到的《Wake Up With AL》节目就隐性地将广告融入节目内容中,如“Research:Pollution effects skin hydration”,通过讨论空气污染与皮肤保湿的话题,成功植入不同品牌的洗面奶、护肤水、保湿霜、BB霜等具有保湿、抗皱功效的产品。内容设置与产品属性相吻合,契合度高。
制作类似《Wake Up With AL》的节目,气象频道通过与乐视、优酷、腾讯等视频网站的合作,多渠道播出为市场营销提供更大的可能。频道节目资源+网站用户,两者捆绑可联合招商经营。网站结合多渠道进行整合营销,包括客户端、微博、空间等平台产品,在移动终端集中优势资源推送节目信息,确保用户都能了解节目信息并收看节目,使得节目无缝接入用户的线上世界。微信摇一摇为电视、移动终端和企业品牌带来了跨屏的升级营销机会,用户通过摇一摇可以实现与节目的实时连接,电视台将拓展出一片新的盈利模式和广告市场。
5 结束语
《礼记·大学》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的推陈出新,让媒体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不断冲击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机遇。气象频道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将继续提供更及时准确、更精细化的信息,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气象的魅力,做一个让用户满意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
参考文献
[1]朱召君.全媒体战略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辨析[J].新闻大学,2013,120(4):145-148.
[2]李瑞阳.数据观察员——大数据新闻时代的新角色[J].青年记者,2014,12(9):66.
[3]曾祥敏.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内容产品生产与集成[J].電视研究,2010,245(4):37-39.
[4]李岚,莫桦.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现实与未来[J].南方电视学刊,2012,12(2):25-30.
[5]蔡雯.“全媒体战略”中的内容生产创新——对新形势下传统媒体转型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3,12(1):86-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