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作为
摘 要 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分析网络舆论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风险的内涵发生变化,并提出规避网络舆论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 社交媒体;风险社会;网络舆论风险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6-0017-02
1 风险社会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20世纪提出的“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概念,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国内学者开始用风险社会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当下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贝克认为,虽然人类社会长久以来面临各种风险,但“社会风险”更多的是由人为和社会原因引发,即“人化风险”。风险社会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世界,随着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风险也成为贝克口中的“社会化风险”之一,并且在近些年来愈发受到新闻学界和业界的重视。
2 网络舆论风险的内涵
网络舆论风险是指某一社会公共事件或现象引发公众思考、讨论及观点交锋,其引发的对舆论客体的负面舆论在网上发酵并引发的潜在危机。随着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网络渗透社会生活程度的提高,网络舆论风险日益成为现实社会风险的重要内容,对民众生活影响愈加强烈,许多社会风险事件恰恰是由于网络风险才更加具有威胁能量。
在当前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风险具有以下内涵。
2.1 风险的媒介化呈现与“风险放大”效应
1)风险的媒介化呈现。在风险社会中,美国著名学者赖特提出的媒介环境监测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媒介在风险传播实践中,扮演着风险告知、风险化解和风险教育的重要角色。在风险传播中,媒体承担着“社会瞭望哨”的重要功能,发挥着社会风险警示与社会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媒介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报道给受众构建起一种信息环境,而这种“拟态环境”并不是对我们社会环境完全真实的反映,而是媒介经过选择和加工后构建的一种“象征性环境”。当今人类已经处于高度媒介化社会,人类依赖外部信息对自己所处环境做出判断,从而决定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處在风险情境下的普通民众,由于缺乏风险核心信息,容易出现心理恐慌,失去理性,往往诉诸媒体寻求避险信息,而在风险信息的传播中,媒体会对人们的风险感知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实体性风险经过媒介这一“中介”,将会转变成媒介化风险信息。
在当前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呈现聚集快、燃点低、易失焦等特点,由此带来巨大的舆论风险,特别是在公共突发事件中,舆论风险如果不加以防范和应对,极易引发或演化成线下社会群体性事件。
2)媒介的“风险放大”效应。卡斯帕森等人于1988年提出了著名的“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体生产和传递风险信息,每一名信息接受者都参与放大过程从而成为风险信息的放大站。风险信息因其不确定性强、影响面广、关乎民众切身利益,因此具有较高新闻价值,往往成为各大媒体的关注重点,形成短期内舆论关注话题。基于“拟态环境理论”,短时期内对风险信息过于密集的报道犹如“聚光灯”,无形中“放大”了该风险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图景。
基于当前媒体市场竞争的现实压力,一些媒体往往热衷对一些耸人听闻的风险信息进行报道,从而吸引受众注意,无形中夸大或缩小了风险的偏向。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媒体记者在报道风险时有高度的选择性,特别青睐于戏剧性、负面的和耸人听闻的事实信息,在风险报道中以危机新闻呈现,人为制造出极端的媒介化风险放大结果。
媒体对风险的解释和传播能力也决定着风险信息带给民众的影响。或是出于自身专业知识所限,难以评估有关风险信息;或是出于报道的主观目的,提供简化或者曲解的信息,以及特定专业领域的术语使用不当等,也易造成风险信息传播失真和放大,引发社会恐慌,给部分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部分媒体对2009年墨西哥“猪流感”病毒(即: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的报道,引发我国国内猪肉制品的价格下跌和滞销。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性也会致使舆论风险放大。当前我国公共风险突发事件大多源于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多元,“人人都是传播者”使得网络舆论燃点低,极易发酵和扩散,现实生活中郁结的负面情绪, 在虚拟化、匿名化的网络空间极易得到释放,一个影响极小的风险事件经过社交媒体的多元传播和舆论扩散,会通过网民的共情心理急速聚积放大,成为高热度风险危机舆情事件。
2.2 舆论风险的实质是“软风险”
学者张涛甫将当前的社会风险可分为“硬风险”和“软风险”两种类型。“硬”风险是一种实体性风险,像战争、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等,都属于“硬”风险。而“软”风险则是一种弹性风险,多是由人和社会系统中的主观性因素造成的,诸如社会认同、文化观念、舆论等方面的威胁、危险,即属于“软”风险。
舆论基于信息传播而形成,因此,舆论风险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化风险,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媒介化社会中,又呈现出媒介化风险的全新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诱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在不断加剧,加之在全球化背景下,由战争、灾害以及经济动荡引发的“硬风险”依然存在且呈上升趋势,可以说,硬风险与软风险并存成为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
当下的中国舆论场,以社交媒体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络舆论场为主,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网络论燃点低,舆论热点事件叠加,舆论极化现象严重,舆论偏向和非理性成为常态,舆论生态呈现复杂多变等特征。
舆论风险作为现实社会中的“软风险”,如果对其不够重视,势必引发线下“硬风险”的发生和加剧,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有为数不少的事件是由于网络舆论风险管控不利诱发的。舆论风险的防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特别是政府部门急迫面临解决的重要课题。endprint
2.3 网络舆论的负功能表现
根据默顿的功能分析理论,网络舆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正负功能之分。在当前信息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有效载体,在促进政府公共决策公开、透明化以及社会治理措施有效性等方面,发挥着“推进器”的正效应;另外,网络舆论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呈现多元化特点,不可避免地存在情绪化和极端化表达倾向,并夹杂着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等社会负面信息,极易引发线上舆论风险和线下社会风险,是风险社会视野下的网络舆论负功能的表现之一。
3 网络舆论风险的防范策略
从近几年一些热点的网络舆情事件来看,在涉及民众社会安全、民生保障、环境污染、公共医疗卫生、社会资源分配以及某类行业群体的事件,是网络舆论风险的“重灾区”。此外,由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一个单独的个体社会事件,经过媒介的广泛传播,会导致其他地区的公众参与进来,涉事主体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风险。笔者认为,网络舆论风险防范策略有如下几点。
3.1 政府管理部门在危机传播管理和重大政策发布时应及时、公开、透明
在一些公共舆情事件中,政府部门或官员作为涉事主体,在危机传播管理方面,要做到信息发布的及时、公开和透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发布政务舆情回应文件,在各级政府部门在重大公共舆情回应时效方面做出明确要求。此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在重大政策发布时,也应对政策做出权威、准确和通俗的解读,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和解释相关政策,消除公众疑虑。
3.2 倡导社会各界规范新闻舆论传播,提高舆情素养
随着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网络舆论爆发的主要平台,深刻影响着我国舆论生态格局。社交媒体下的“圈群化传播”已经成为网络舆论风险的潜在诱发因素之一,并成为舆情下线的重要推动因素。网络舆论风险愈加容易演变成现实的社会风险,网络谣言是网络舆论风险的表现之一,极易造成社会恐慌,引发线下群体性事件,导致社会风险升级,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所以,应加强社会各界新闻舆论传播素養和舆情素养,倡导政府、媒体、网民面对舆情事件理性发声。政府部门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保障民众的知情权;主流媒体要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准确传递事件风险信息,提高媒体公信力和说服力;普通网民应不信谣、不传谣,对公共舆情事件理性看待和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涛甫.舆论“软风险”正急剧上升[J].人民论坛,2014(25):21.
[2]刘长龙.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视域的舆情危机及其消解[J].前沿,2012(13):120-123.
[3]徐晓军,彭扬帆.论网络舆论风险的演化及其防范路径——以武汉市为个案[J].学术论坛,2013(9):165-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