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媒体发展态势下的公民记者

2017-09-12 19:37刘欣琳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媒体

刘欣琳

摘 要 21世纪以来,媒体格局巨变,互联网和移动端媒介的普及,使每个普通的民众拥有了更加便捷的手段去发表信息,不仅信息传播的能力增强,在传播模式中的地位拥有了更多主体性。而在新媒体迅猛发展之后,公民记者,这个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概念,也在新的媒体态势下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关键词 媒体;公民记者;公民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6-0007-02

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①,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末的美国,当时随着互联网的初步普及,一些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电脑发布信息,这开始打破原有的媒体格局,除了传统的报社、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之外,一般人可以作为个体成为大众传播的信息源。

而在公民新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很有名的一件事情是1998年的克林顿与白宫秘书的性丑闻。在这次事件中,一名叫德拉吉的美国人掌握了甚至比传统媒体还要早及详细的资料,并较先在自己个人的网站上传播了这个事件,有些细节和分析比传统媒体的报道还要具有影响力,初步展示了普通公民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此事影响广泛,已表现出了后来公民新闻的许多特征,并且孕育在互联网发展初期,这些原因使德拉吉对克林顿性丑闻的传播具有了一定的标志性意义,德拉吉也被许多人称作是最早的公民记者。

相比起来,我国的公民记者发展得更滞后一些。较早被称为公民记者的代表人物有周曙光,国外媒体甚至给他冠以“中国公民记者第一人”。由于他并不供职于任何一家媒体机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学学习,最重要的是他不具有专业记者的身份,具有较为典型的“公民记者”的特征,2007年开始受到关注的他,在实践层面上为我国学界对“公民记者”概念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实例。

同时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与公民记者相辅相成的概念是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引用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的定义,公民新闻是“单个或群体公民的一种行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与信息的过程中。这种参与的目的在于提供民主社会所需要的独立、可靠、精确、广泛而相关的信息。”

而随着新闻媒介在过去1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纸质报纸到用电脑浏览,再到如今手机等移动端的迅猛发展,使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的内涵得到了延伸和丰富,在新的媒体形势下,这些概念得到了更多的变化。

与德拉吉和周曙光的时代不同,如今已不再是BBS、论坛和博客的天下,自媒体的发展更多依靠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再来看“公民记者”的内涵及“公民新闻”的传播路径,早已大不相同。

普通公民如何成为公民记者呢?事实上,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每个普普通通的网民都同时具有了受者和传者的双重身份,这完全颠覆了过去在传播领域过于单向化的信息流通模式,而揭示出新闻传播的双向性。受众已经不单纯是受众了,他们传播信息的主体性大大增强。谁有信息,谁就能传播,而不需要这个人具有所谓“记者”的身份才能进行传播。

而同时,在新的媒体格局发展形势下,移动媒介的覆盖面变得越来越广,这使得普通民众传播信息要更加容易,加强了普通民众制造“公民新闻”的能力。比起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都可随身携带,当新闻事件发生时,目击者和知情人就能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发布,由于新闻价值中时效性的重要,来自他们的第一时间报道,甚至要比传统媒体要影响广。

在信息源发布之后,自媒体平台上可能涌入的互动信息同时也丰富了公民新闻的传播。

并且,在移动媒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民众参与公众事务的空间被进一步拓宽,公民记者有更多的方式参与进新闻生产、传播和反馈的流程中来,用户上传、交流的模式增多。而在这样新的媒体态势中,随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个性化,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也变得多元化和个性化,要素丰富,视角各异。

比如,一则公民新闻可以迅速地通过各类自媒体同时上传,这些平台,有较为开放的博客、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有相对闭塞但互动丰富的微信朋友圈等。其次,渠道也是多元的,只要有基本的图像和视频处理技术,公民新闻能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被上传各大视频网站,有些网站甚至是小众而针对性强的,有些是大众而传播面广的,层次各不相同。

总体而言,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公民新闻得到的是丰富、延伸和发展。但是,公民记者也拥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被更加得放大了。互联网加上移动端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赋予了普通公民成为公民记者的渠道和方式,可是却没能赋予普通公民记者专业能力和精神,没能赋予普通民众对信息的甄选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专业的报道态度。

普通网民由于不具有专业记者的素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尤其容易被公众舆论牵着鼻子走,表现出一些普通大众在其中惯有的缺点,如同《乌合之众》中分析的那样。在新媒体语境中,大众仍然表现出爱做道德上的判断的特点,并且更常在新闻报道中受主观因素和个人经验影响,这对于新闻的客观中立性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同时,比起从专业记者的角度出发,做出理性层面上的判断,公民记者会陷入一个陷阱,容易从感性维度和道德逻辑出发,这增加了媒介审判的可能性。公民记者和普通网民一样,更容易受到情绪感染和暗示,观点表达会容易比专业记者更加偏激。这些都增添了公民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

公民记者所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把关人缺失。公民记者发布新闻之前,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其他力量介入和甄别,这使得新闻的可信度降低,出现错漏的可能性增高。在专业新闻机构,把关人有记者、编辑和主编等人,就算是新媒体,也有审稿的人,而这是公民新闻所难以企及的。这些把关人的缺失,常常易于造成虚假新闻频发等现象。当然,新的媒体环境下,信息平台有时会起到一定的审核的作用,但比起传统媒体,还是力量弱了一些,未来平台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一個拭目以待的事情。endprint

除此之外,公民记者的局限性还在于,新闻行业终究还是拥有其专业的门槛,专业新闻机构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一般而言,还是公民新闻难以企及的。并且,声音要被传播得更广,还是需要真正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进行转载和报道。从这一维度看,也许并不一定人人真的都可以是记者。

最后,我们要看到,在新媒体蓬勃发展中,公民新闻其实和传统的专业新闻是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的,这也是受众对整个新闻行业的潜在需求。

第一,公民新闻会为传统的专业新闻机构提供一定的信息来源。在不少触动社会的大新闻中,许多细节的还原都是自媒体账号发布的,一些新闻机构借助这些作为新闻线索进行报道,可以更深入全面地去挖掘整体的真实。在灾难报道中,公民记者的作用尤为突出,目击者可以比任何记者都要迅速地看到现场,再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这会成为专业新闻机构官方消息的重要来源。加之专业新闻机构大多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又可以从新媒体中引发一轮舆论讨论,而在舆论讨论中又能产生新的新闻点。

第二,公民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传统新闻媒体再次重视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在公民新闻的冲击下,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再次凸显出了它的可贵之处,如何在信息发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许专业的态度、优质的内容才恰恰是传统专业新闻媒体机构得以生存的原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就应该更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公民记者也应该接受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和指导。要使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公民新闻的话语中规范确立,就得发挥媒体把关人角色的作用,使新闻专业主义发挥引领作用。

公民记者需要将自己传播的信息规范化,同时对自己发表的观点负责任,对媒介生态环境的维护要建立高度的责任感,维持新闻的客观、真实、中立等基本原则,这样一来才能促进新闻更好传播。

注释

①百度百科,“公民记者”词条。

参考文献

[1]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J].新闻记者,2013(3):11-19.

[3]古斯塔夫·勒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4]车勇成.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态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5(5):27,56.

[5]於娅娅.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J].新闻世界,2014(10):119-120.endprint

猜你喜欢
媒体
媒体报道社会敏感事件的分寸“拿捏”
编辑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活动
重农抑商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