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策略探讨

2017-09-12 06:37袁铁斌
未来英才 2017年13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小学教学

袁铁斌

摘要:小学教育一直是培养孩子与社会接触的重要一个环节,在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价值观判断和行为能力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是偏向于重视智育,轻德育,体现在许多学校在这门课的任课老师选择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安排十分不重视:任课老师兼职化严重,很少专门有能够承担起此重任的老师任教;教学内容单一,许多学校甚至用一本书、一张光盘或者是几部宣传教育片就解决了这堂课。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本文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综合、实践三方面特点,提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些建议[1]。包括了把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和优化,设计出一条实践性强的教学体系;在基于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和平等交流,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环境中能有所收获;学习策略上要加入实践性的内容,比如公民应该遵守的准则;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适当地运用科技的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运用最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先阐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教学效率提高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背景,接着分析这堂课的现状,结合相关教学理论,最后提出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本文希望通过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策略的探讨,为教育行业做出贡献,同时也能鼓励和推动更多的教育单位和教育者意识到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2]。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少年儿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和领导者,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对教育的重视仍然需要提高。我们的任务是教育未来的接班人,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民族精神,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信心和信念为祖国未来创造更好的环境。

然而,至今为止,作为小学德育体系中最重要一环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并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相反,很多学校是把这堂课当做一个应付的、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课程。所以教师兼职化、课堂教学内容简单化、教学方法单一化和缺乏实践性的缺点表露无疑。

在如今,社会的各方面都在经历日新月异发展,教育上有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他们具有很高的质量和很科学合理的教育,因此校园内的课堂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改进各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率[3]。

2、研究意义。虽然这堂课无法像智力教育那般,通过纸上的题目成绩来衡量其成效,但是一旦教育成功了,其成功将是难以估量的。小学是孩子们形成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十分早期的时候,这门课能够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积极的品德和思想,其价值无法估量。可见,研究这门课的有效教学,将会使得整个社会收益匪浅,虽然短期内不能像智力教育那样得到明显的成功,但长期来看其作用远远大于其他方面的教育。

二、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因素

1、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作为课堂氛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引导者,其作用不言而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很大。教学素养包含两方面,一是钻研教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吸收效率的能力;二是研究学生心理的能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愿意去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

钻研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底蕴,除了道德和社会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外,还需要对地理知识、历史文化等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通过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让“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更具趣味性。还需要教师有综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创造出有趣的、充实的、易懂的教学内容[4]。

其次是对学生的研究,有许多经验可以证明,在教师明确认识到师生平等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感到被尊重和轻松愉快,会更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良性互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从教学过程方面探讨,学校里大部分是以传播间接经验为主,而“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过程更显得重要,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课程之后不一定能内化成在自己的东西,所以需要专门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通过合理的科学的一套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所听所学内化成自己未来都将会遵守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会收益终身的综合能力。

以上三点都对教师的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吸收,是否有兴趣继续听下去,所以教学内容的编排十分重要。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依据是教学目的,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再进行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才能准确定位、提高教学的效率。虽然教学内容看似只是在一本书上的文字,但是由于不同地方的特点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偏好都有所差异,所以不能死板地只根据书本内容教学,更要结合教师自己的生活经验,当地社会的积极价值观和道德观,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度,贴近学生现实,这样的内容选择才能称之为有效率。

3、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这门课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想要提高其教学效率,必须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讨论和辩论;让学生亲身接触最真实的社会并做调研,参观访问和调查报告;在游戏中学到知识;通过辨析问题来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都可成为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高效地学到新的知识,更稳固地记牢学过的知识,更快乐地去体验和学习。在如今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运用新技术来教学也可能会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5]。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兼职化严重,缺乏课程专业素养。在一份167名调查中发现,仅仅有4名老师是专门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而兼职老师的比重占到了97%以上。教师兼职的现象越严重,教师对这门课程投入进行科研的时间会更少,没有足够的投入,就不能创造出合理的、高效的教学内容,只能根据过往的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而这恰恰是目前所不能接受的教育方式。教师兼职化导致的还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因为这门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和其他的智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没有时间投入到教学方法的研究会带来教学方法不合理的结果。endprint

2、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资源缺乏。由于老师没有精力能够投入到教学研究方面,只能根据旧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很多学校的“道德与社会”课程已经成为了不少老师的敷衍对象,一本书、一杯茶、一张光盘就是一节课。而这门课程的教材版本十分单一,对于具有不同国情的不同地方,这门课所用的教材往往是相同的,这样的不合理并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没有合理的教学内容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之后,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创新的内容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单一和教学资源匮乏的原因都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人才力量投入,使得研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3、教学方法简单,课堂缺少吸引力。“道德与社会”这门课具有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要求其教学方法应该足够丰富,来吸引学生,并且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行动力、价值观养成等各方面能力。然而目前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授课为主,缺乏实践体验。教师应该更多地安排实践外出,让学生除了听,还是通过真实的感受强化对知识的认知。有一份问卷调查指出,仅有23%的学生愿意听课堂讲解,而有高达60%的学生想进行师生讨论,最后有40%希望能够在课堂内得到体验研究的机会。可见学生的需求和目前的教学方法严重不匹配。关于多媒体方面,同样有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平台,但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老师并不多,单纯的讲课方式早已不适合这个时代的教育[6]。

4、学生的学习缺乏实效性及有效指导。随着各类课程改革的进行,新型的学习方式比如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等开始进入到小学课堂。然而实际情况是课堂的场面比较混乱,教师没有给予有效的指引,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新方法”用于实践中,看似热闹的场面却缺乏思想碰撞的火花。没有真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团队讨论。

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基本策略

1、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狭义的课程资源只含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广义层次范围更广,包括了一切可以利用在课堂上的外部资源,比如外界的设备、人力、物力和场地等等,还有校外的实践场所。

第一,课程的基本框架。这堂课是基于学生在社会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基本知识、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之后,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因为好的道德判断、优秀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源于生活也最终会归于生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社会接触的程度更深,需要的各方面知识更多,因此这堂课应是一节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课程,结合不同地方和不同年级孩子在适应社会环境、进行社交活动、维持社会关系等等方面的需求,给予指导。现实生活与课本的差别在于,现实中不同方面的界限不明显,比如家庭、社会和国家无法像教材那样完全割裂开来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应该更多地把不同领域内容结合起来,整合优化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合理的教学。

第二,用好教科书,合理开发新内容。虽然前面提到了只用“品德与社会”教科书进行教学是不合理的,但这并不能否认这本教材的价值。它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老师因材施教的基础,里面所选取的素材都堪称经典。教师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适当的合理地运用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新内容。

第三,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资源包括了很广的方面,这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特点十分符合,所以在这门课的教学上,合理地开发更多的资源是十分推荐的。但是开发资源并不意味着仅仅通过科技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更高端的教学工具,而是要通过各类渠道,如学术类:图书馆,学术期刊;社会实践类:案例,实践机会;其他领域的闪光点等等,来丰富和拓展这门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其中,实践活动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结合平时的生活特点,合理地设计能让学生有亲切感,并能在这种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得到一些合理的社会经验培养,社会道德灌输等。

2、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

第一,教学对话方式。这一策略要求教师持有人格平等的学生观。“道德与社会”这堂课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有自主思考能力,敢于质疑,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平等观念。而这一点是与过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以一种依附状态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要改变这一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持人格平等的观念。

这门课本身的关注点就在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创造一种和谐的对话空间,让课堂呈现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状态,而不是高高在上,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对话需要相应的方式,虽然说平等,但不能随意交谈,否则课堂秩序会十分混乱。应该在课堂前培养合理的、尊重他人的说话方式,比如要善于倾听不能随意打断他人,不要把他人观点再表达一次,应该主动思考。只有遵照一定的说话规则,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3、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教育行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创新给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可能性。目前已有的创新包括了:教师具有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能力,能够在很多时间点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状况等情况;信息化教学过程,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用新的技术来给学生们灌输更多的知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教师能够用更少的精力,获得更多的学生信息,并且能够因材施教,努力实现每位同学的合理发展。

然而现代化技术的利用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科技元素,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结合科技与传统的教学和学生理解,才能在最佳的结合点上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信息化技术首先带来的是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前面也提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用丰富有趣又带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营造逼真的场景,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这一功能能够给学生提供除了听觉之外的逼真感受,而让学生接受一种观念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去亲身体会一番。如果实践的机会并不多,适当的增加这样的教学体验也是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的。

五、结语

“道德与社会”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能够影响学生未来生活的人生启迪之门,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教学方法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学校和老师采用更合理的方法,给所有的学生一个培养社会各方面能力、完美人格、道德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晓建 .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新课程学习 : 下 ,2013(4):63.

[2] 赵志华. 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3):89.

[3] 王刚.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D]. 吉林:延边大学,2010.

[4] 徐世贵,董苇. 有效教学难点突破与教学对策[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6.

[5] 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M]. 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54-55.

[6] 苏鸿. 高效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小学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