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
关于初中生的历史空间意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历史空间意识是构成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部分,没有历史空间意识就不可能构成真正的历史学习。那何为历史空间呢?苏峰在《历史空间观念的考查与培养》中解释道:“所谓历史空间,主要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地理条件、环境、位置以及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场所。”实际上,历史不光在时间上有连续性,在空间上也有連续性,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会和周围的事件产生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就是要使学生了解史事发生的具体地理环境,在具体的历史空间中认识和理解史事发生的意义,并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窥探历史全貌。
起初,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并没有对此有过多的重视。在一次期末复习考试中,一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这题好像有错误,没有答案。”然后我走过去看了下题目:
小明搜集了“印度独立”“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等资料,据此判断他正在研究的课题是()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B.社会主义改革与演变
C.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学生认真地说:“A、B、D项很明显是错误的,C项也有错误,印度和纳米比亚是非洲的,巴拿马是拉丁美洲的,没有讲到亚洲啊?”我当时愣了一下,然后对他说:“你再把书上这一课的地图好好看看。”然后他翻开书,仔细看了下,然后说:“哦,我看错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课后,我仔细琢磨了学生的疑问,表面上看是学生对书本知识不熟,但细细想来,其实是他对印度地理位置的模糊,虽然学生知道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这个史事,但是他没有把印度的独立放在亚洲民族独立这个大的历史空间里去记忆和理解。在他眼里,历史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如此自然就无法真正认清历史的本质。当考到空间联系的题目时,学生的空间概念就会混乱。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历史活动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启发学生从宏观、全局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然后我又翻阅了南京2014—2016年3年历史中考卷,每年都有涉及对空间意识能力的考查,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014年第5题、第14题及第26题;
2015年第1题、第15题及第28题第1问;
2016年第14题及第26题。
那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呢?
一、历史地图:培养历史空间意识的新常态
“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历史地图简单、直观,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2011版课标中也提出要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教科书中有很丰富的地图资源,能给学生在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时,提供丰富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空间联系等信息,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历史,更准确地掌握历史发展轨迹。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下如何用好历史地图。
1.通过不同颜色在地图上作对比。
人教版八上第1课是《鸦片战争》,学生在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时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把“香港岛”写成“香港”,虽然每次都强调,但总有人会写错,现在想来,这就是学生历史空间意识模糊导致的。认识到了问题所在,我在单元复习时,特意做了一张PPT,现在的香港版图用红色标注,香港岛用黄色标注,通过视觉上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进而形成不同地区的不同空间意识,用空间概念去记忆历史史实。
2.利用动态地图进行分析。
在教学人教版七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分析秦始皇按照什么原则灭六国时,如果只是呈现七国的示意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很难发现秦始皇灭六国的原则,但是如果做成动态地图,按照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让这几个国家消失,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根据距离秦国的远近,六国版图的大小,国家实力的强弱,得出秦始皇是按照由近到远、由弱到强的顺序灭六国的。通过动态地图,老师无须解释,学生通过自主捕捉地图上的空间信息,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真正做到论从史出。
3.充分挖掘地图里的隐含信息。
在人教版七下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介绍清朝疆域时,我认为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清朝的疆域有多么辽阔,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南海诸岛、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现实情况是关于南海诸岛,我国和东南亚国家有很多纷争,钓鱼岛也一直被日本所占领,要让学生从清朝疆域中理解和拥护国家对于领土完整的主张。这种从“显性”到“隐性”的空间探索,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地图隐性信息,丰富史料来源,另一方面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主题活动:历史空间意识培养的演练场
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了对学生历史空间意识的培养,每册书都有学生空间意识培养的活动课,我们应充分将这部分内容落到实处。
以人教版八上“活动二”为例: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本次活动需要学生搜集重要旅游景点的相关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同时要写导游词,绘制旅游路线,搭配相关的图片和音像资料。这样的模拟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组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意识。特别是绘制路线图,这种“再现历史”的活动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空间意识能力的一次大考验,需要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有详细的了解。
三、实地探访:历史空间意识培养的成长园
历史空间是一个比较抽象、宽泛的概念,学生很难准确把握。课堂上虽然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填充学生抽象的空间意识,但这些远不如实地探访来得更加充实、立体。《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悠久的历史给我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是历史教学的辅助资源,能够给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每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此期间,南京的中小学生都在学习南京大屠杀的公祭读本,虽然学生能从书本上的文字、图片中感受到那段耻辱、沉痛的历史,但如果他们能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看到那么多死难者的名字、烧杀抢掠过后的场景、惨绝人寰的“万人坑”等,再加上馆内的氛围,那种痛心的感觉远比课堂上来得更加强烈。“勿忘国耻”也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嘴边的一句空话。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地探访,这样他们在历史课上学习的就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平面知识,而是用立体空间思维感知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学习,会很自然地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目前,时空意识作为中学生必须养成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被正式提出。空间意识的培养能有效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学生从全局上把握历史,真正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真正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化,培养学史的意识,这才是历史学习的最高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