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鲁,郭晓东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女性教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女大学生思政工作探析
——以山东女子学院为例
王 鲁,郭晓东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女大学生的性别特质、学习生活习惯、心理特征等因素决定了对其思政教育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方法,通过了解女大学生作为需求侧对思政教育的期待,提出有针对性的供给侧改革建议,才能使“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取得更好效果。
“互联网+”;思政教育;改革
据有关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85.3%,远高于2015年全国整体网民互联网普及率(50.3%)①。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山东女子学院大学生群体中发放的《关于大学生网络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回收有效样本4397份,其中女生4060份,男生337份。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分别占47.92%、27.75%、16.85%和7.48%。汇总分析发现,女大学生每月使用手机流量在1G以上和500M~1G的群体占比最高,分别为68.13%和20.22%,这与男大学生的情况相类似。对于每天花费在网络新媒体上的时间,有42.12%的女大学生超过3个小时,28.67%的在2~3个小时,22.76%的在1~2小时,仅有6.45%的在1小时以内,与此相对比,男大学生在上述选项中的占比分别为26.92%、22.49%、33.73%和16.86%,不难看出,女大学生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明显多于男生。女大学生主要使用的网络新媒体是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和微博,分别占比98.55%和71.87%,这与男大学生的情况相同。在回答网络新媒体对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如何的问题上,7.32%和62.49%的女大学生认为非常大和比较大,29.14%的认为基本不影响,仅有1.05%的认为完全不影响,男大学生在上述选项中的占比分别为13.9%、53.85%、28.4%和3.85%。
这些信息表明,对于网络原住民的一代大学生,网络在其成长过程中影响较大。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特别是女大学生由于生活习惯、较少参加室外活动等原因,在网络新媒体上花费的时间更长,也更易受新媒体的影响,因此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在信息裂变的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是一个必须争夺、必须占领、必须巩固、必须主导的阵地。
(一)女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新媒体的目的分析
1.女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游戏、音乐、影视、网络文学)、维系亲朋关系、了解学校新闻、查阅时事政治、网络购物,占比依次为87.95%、83.72%、65.52%、62.91%、62.5%。而男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依次为休闲娱乐(游戏、音乐、影视、网络文学)、维系亲朋关系、查阅时事政治、了解学校新闻和网络购物,占比依次为74.56%、74.56%、70.12%、57.69%、42.9%。对比不难发现,女生更关注身边事,而男生更关注社会事(见表1)。
表1 女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目的
女大学生在网络新媒体各项功能上花费时间最多的排序也与目的排序一致,占比依次为52.9%、26.43%、8.62%、8.26%、2.39%;男生则依次为39.35%、30.77%、19.53%、6.8%和0.89%。由此可见,女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花费在休闲娱乐(游戏、音乐、影视、网络文学)上的时间占比52.9%,远高于男生的39.35%,表明她们更多将网络新媒体作为休闲娱乐的工具,也更容易沉溺其中。
2.在回答对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主流价值观新闻资讯是否感兴趣时,81.84%的女大学生表示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17.46%的表示不怎么感兴趣,仅有0.69%的表示完全不感兴趣。而男生在上述选项的占比分别为82.84%、14.2%和2.96%。这表明女大学生对于学校新闻、时事政治特别是主流价值观新闻资讯的关注度比较强,这为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影响女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新媒体资讯关注度的因素分析
1.调查显示,在影响女大学生是否愿意浏览网络新媒体资讯的原因和占比方面,与自身兴趣相关的占70.3%,标题新颖的占21.35%,图片吸睛的占7%;与男大学生的选择基本相同。这也与受访者回答自己会认真阅读一则信息大约多少字的调查结果比较一致,69.01%的受访者表示只要有兴趣就会一直读完,16.7%的表示会认真阅读300字以内,9.04%的表示会认真阅读100字以内。这说明只要能够吸引女大学生的兴趣,新媒体的传播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尽管81.84%的受访学生表示对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主流价值观的新闻资讯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但在回答影响自身对主流价值观咨询产生兴趣的原因时,51.63%的女大学生认为是一味说教,51.53%的选择理论性太强,45.62%的选择表述形式不够生动活泼,33.82%的选择标题平淡(见表2)。可见影响她们接受主流价值观信息的主要原因在于形式和内容是否经过精心设计。
表2 影响女大学生对网络上主流价值观咨询产生兴趣的原因
(三)女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资讯的甄别能力亟待增强
1.调查显示,尽管有97.12%的女大学生认为网络新媒体传递的资讯需要进一步分辨真假,但仅有8.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一直可以甄别新媒体传递的信息,远低于男生的21.89%,71.13%的女大学生认为需要开设媒体素养方面的课程或讲座。
2.在回答影响自己有效甄别网络新媒体信息的原因时,79.09%的女大学生选择缺少该领域的专业知识,60.34%的选择这则信息是在影响力很大的媒体平台发布的,49.04%的选择缺少辩证的思考方式,还有13.57%的选择这则信息是由欣赏的明星介绍的。男生在上述选项的占比依次为77.22%、44.38%、44.38%、14.79%(见表3)。这说明女生更容易相信权威平台的发布。
表3 影响女大学生有效甄别网络新媒体信息的原因
(四)网络新媒体对女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女大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意味着相当大程度上挤占了其对传统媒介的使用,调查显示,尽管有80.32%的受访女大学生认为网络新媒体阅读和传统纸媒阅读的关系是二者互为补充,但有32.32%的受访者仍然认为网络新媒体阅读对自身阅读能力的影响是使自己越来越“走马观花”,不习惯深度阅读或更不喜欢阅读大部头的图书了,表明网络新媒体对女大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有负面影响。
高校思政工作要在互联网上筑牢“网上长城”,其核心是在供给的途径、内容、形式、主体上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一)供给主体上的多方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好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党政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的群策群力,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通过党政协同、教师协同、师生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学校、家庭、社会也要共同努力,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完整闭环。
(二)供给内容和形式上的多元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明确了思政工作的丰富内涵。高校思政工作要占据互联网的阵地,必须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精心设计实现对需求侧引领的效果。
1.在内容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要以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涵养和思想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这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以及先进性别教育。
思政教育登陆互联网,就要研究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互联网受众的关注习惯,从教育内容的体例、架构、标题、案例设计、课件制作、语言,甚至内容时长上进行创新。要研究当代女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当代大学生愿意接受的内容要具备“三有”即有用处、有道理、有意思。特别是女大学生高度关注性别平等、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问题,这就要求思政教育的内容要能唤醒受众内在的利益需求,娓娓道来,生动讲述。中宣部、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2.在形式上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点明了新形势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是应考虑制作更多高质量的微课作品,并通过新媒体形式发布。要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大规模线上课程的成功经验,按照女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思政课程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使新媒体平台成为其思想营养的来源。
二是积极建设校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调查显示,高达97.22%的女大学生都关注学校自身的微信号(包括学校官方微信、学校团委微信等),且90.67%的是通过自己搜索、学生组织宣传或同学介绍进行关注的。这说明,女大学生对校本媒体平台的需求非常强烈,校本新媒体平台具备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的基础,要努力将其打造成女大学生信任的权威平台。
调查还显示,女大学生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数量较多,关注10~30个的占50.69%,关注10个以内的占40.81%。如何在众多公众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校本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提出了很高要求,其致胜之道在于紧贴学生需求实际,通过文字、图片、漫画、微视频、H5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将有意义的事情用有意思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回答通过网络新媒体主要关注哪些信息时,选择关注学业相关信息和新闻事件的女大学生分别占73.94%和73.97%,这表明校本新媒体平台应在这两项内容的供给上精准发力,将对女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服务其成长蕴含其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是探索建立网上班级、网上团支部等“网上家园”。这既可以开辟班级、支部网上活动的阵地,又便于拉近师生、同学之间的距离。由于虚拟世界离开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约束,个性解放和自我张扬变成一种相对容易的体验,正值个体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确立关键时期的女大学生面对网络世界带来的多元价值取向时,其身心成长易受其影响。但网络班级由于既具备虚拟世界的特点,又集合了年龄、心智相对一致的大学生群体,辅以老师的指导,可以成为立德树人的良好平台。
(三)供给途径上的“堵”“疏”结合
网络新媒体鱼龙混杂的情况,使得女大学生容易成为受害群体。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调查显示,在回答网络新媒体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影响时,94.24%的受访女大学生认为有助于开阔视野,80.54%的认为方便人际交往,56.72%的认为有助于明确职业规划,48.97%的认为有助于增强自信(见表4)。这决定了从供给途径上对于网络新媒体的监督管理需要“堵”“疏”结合。
表4 网络新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哪些帮助
所谓“堵”即堵住网络新媒体中负面信息的来源。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媒体信息监管的法律法规,提高传播不良信息的犯罪成本,从源头予以杜绝。据英国《金融时报》消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互联网进行审查和监管,集中在防范网络犯罪、限制不健康内容的传播,禁止危害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规制对他人隐私和人格的侵犯、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1]。2004年教育部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教育网实施实名制,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需要立法的与时俱进,特别是提升互联网监管的立法层次,不断提高法律法规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监管部门对主要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所有者和运营商给予严格监督,使其权责一致,切实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是建立健全便利的举报机制,发挥公众监督力量。如英国内政部和城市警察署等部门签订《安全网络:分级、检举、责任协议》,设立热线接待公众投诉,并针对投诉内容指定相应部门处理。
所谓“疏”则是鼓励积极向上的信息的推广。一是主管部门要积极提倡和弘扬主旋律;二是媒体供应商应自觉传播积极健康的资讯。
(四)及时评估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的效果
自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以来,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蓬勃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势而新,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互联网+高校思政工作”不能是新瓶装旧酒。必须及时评估使用新技术开展思政教育的效果,关注女大学生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实现供给的精准发力。
“互联网+高校思政工作”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发展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互联网+”的目的不是要将学生“捆绑”在互联网上,而是使学生能够理性辩证地看待互联网,成长为人格健全、热爱生命、遵纪守法、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创新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公民。调查显示的一组数据令人欣慰,53.97%的受访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在使用网络新媒体时应更好地控制时间,42.93%的认为自己在使用网络新媒体时应更有目的性,仅有3.1%的认为自己不需要改进。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传递的信息,可使女大学生对原文原著产生兴趣,进而重试深度阅读的能力和批判理性的思考,从这个角度上说,“互联网+”恰恰是为了今后的“互联网-”。
注释:
① 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
[ 1 ] 罗静.国外互联网监管方式的比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6):117-121.
(责任编辑 王 灵)
Analysis on Supply-Side Reform of “Internet +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aking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as Example
WANG Lu, GUO Xiao-dong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Jinan 250300,Chin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related to the essential issue of what kind of people we cultivate and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just a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emphasized on the conference of n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resently,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s outgrown that of the male students, so the special gender traits, learning habits,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female students ask for special approaches to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new generation and new media rising, only by learning college female students’ expectations for “Internet +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s the demand side and putting forward targeted direction for supply-side reform, can we improve “Internet +”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2017-06-15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ZX-ZC-11)
王鲁(1981—),男,山东女子学院团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共青团工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郭晓东(1991—),男,山东女子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辅导员工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G641
A
1008-6838(2017)05-00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