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军
[摘要]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积累优秀的古诗文有助于弘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巧记古诗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方法:记住原文,再还原成古文;将诗文想象成一幅画;寻找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结构;抓住文章的特征;运用换字方法。
[关键词]巧记古诗文;还原记忆;画面记忆;抓关键词记忆;抓特征记忆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之一,其意境优美、音韵和谐、思想深邃、形象感人,对人们性情的陶冶、文化品位的提高、人格魅力的培养等有很大帮助。《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记忆古诗文。但是,古诗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词义、句法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学生在记诵时往往投入的时间很多,可收效却不佳。针对这一难题,我在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結出一些巧计古诗文的方法:
一、记住原文,再还原成古文
这是重现与反复识记相结合的记忆方法。在学习古诗文时,首先要让学生做好背诵前的心理准备。其次是指导学生读通原文,借助课文注解、工具书及老师的讲解理解基本内容,疏通大意并熟记于心。然后,学生把译文还原成古文,如此反复几次,便能琅琅成诵了。如教授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时,我就让学生采取此法记忆,先将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几句翻译出来:“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妆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之后再把译文还原成古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种方法最适于无规律可循的文章。另外,利用这种方法还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古文基础。
二、将诗文想象成一幅画
在读古诗文,尤其是诗歌时,要读出里面活动的人物来,这样才能品味出诗的意境。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先将文章变成画面,然后再去记忆。如教授张继的《枫桥夜泊》,我指导学生根据诗情想象出画意: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是一幅表现诗人旅途漂泊、孤独寂寞的秋江夜泊图。借助画面,不仅让学生在极短时间内记住了诗歌,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美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心理学家指出,在诸多记忆中,形象记忆占有优势。教授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诗篇里拓展无限的联想和想象,让诗中景、物、人在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景。如指导学生背诵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联想和想象,把风吹茅飞图、群童抱茅图、长夜难眠图描绘得让人如临其境,一起体验诗人的情怀。课下让学生根据课堂的情景再现,把此诗改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记诵的目的,又训练了学生改写文章的能力。
三、抓住关键词句
古诗文背诵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记诵过的内容,隔了一段时间,由于一个词或一句话想不起来而导致后面的内容记不起来。而这一个词、一句话往往就是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记诵时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有效地克服遗忘。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指导学生找出统领全文的词语——“德馨”,全文紧紧扣住“德馨”二字,从室外写到室内:陋室外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室中有高洁之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更有“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尘嚣之外的生活乐趣。诗文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突出了“陋室不陋”的主旨。通过抓关键词“德馨”,学生不仅能当堂成诵,还在记诵中提高了感悟能力。
四、理清文章结构
有些文章结构清晰,我们可以利用文章的结构特征先理清文章思路,再指导学生记忆,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文章的结构是: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论证;战例一(攻方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学生根据上面的行文思路,大部分学生课上就能完成记忆的任务。运用此法既达到了快速记诵的目的,又加深了对课文结构的理解。
五、抓住文章的特征
有些古文语段在修辞、句式、段落间词语衔接、虚词运用等方面富有特色,抓住这些特点记诵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三段和第四段,可以指导学生先找出修辞及句法特点,再逐层背诵。第三段首先是四个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接着是两个散句“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第四段首先用“故曰”总结上文内容,紧接着是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固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之后是两组骈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最后是四句散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运用这种方法记诵既记住了原文,还了解了文章句法的特点,且大多学生都能当堂记忆。
有些文章段落间有明显的过渡词语作为标志,这也有助于指导学生记诵。如《醉翁亭记》第二段的“若夫”、第三段的“至于”、第四段的“已而”,《岳阳楼记》一文中的“观夫、然则、若夫、至若、嗟夫”,学生在记诵过程中牢记这些富于标志性的语言,就会顺利背诵文段。
《醉翁亭记》一文用21个虚词“也”,每个“也”字句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其中有的“也”又与虚词“者”构成判断句,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等。如果能抓住此特征来记诵本文,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运用换字方法
有些优秀诗文整体上看,句式工整,呈现整齐划一的特点,只是个别的字发生变化。典型代表是《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从全诗看,作者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在指导学生记忆时,我引导学生只要记住诗歌的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后,第二章只需更换“萋萋”“未晞”“之湄”“跻”“坻”几个字,第三章只需换“采采”“未已”“之涘”“右”“沚”几个字,其他句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此时运用换字法学生很快就能将这首诗记在心里,同时还能体会到《蒹葭》咏唱的音乐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最后需要强调说明两点:一是学生对背诵的材料要做透彻的理解,了解作者说的是什么意思,感受文字的艺术特色之所在。只有这样记忆才能长久,否则,记得快,忘得也快。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了的东西之所以易于记忆,是因为对其逻辑思维过程有了把握,而理解就是在不同的事物间建立了联系。从这个方面说,理解就是记忆。二是以上几种方法有时可以综合运用,如《醉翁亭记》一文,可以把文脉记忆法和特征记忆法结合起来使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以把结构记忆法和特征记忆法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 赵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