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涛
民间艺术研究
从杨柳青年画看天津年俗
——兼论年画的文献价值
黄旭涛
年画是艺人描绘日常生活、表达生活理念的一种叙事方式,具有记录地方性知识和反映民众意识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地方社会的重要文献类型。杨柳青年俗年画反映了清末民初天津年俗中忙年、年节饮食、娱乐、祭祀活动的地域特色,及其中蕴涵的重视团聚、讲求秩序,崇商重利、渴望财富以及基于农耕文化的生活观念,折射出天津作为码头商埠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年画题材内容是遗产保护和研究中的重要面向。
杨柳青年画;天津年俗;年节观念;文献价值;遗产保护
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其精良的制作工艺、丰富的题材类型、饱满的色彩图案及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作为历史上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画不单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人们描述日常生活、勾勒生活图景和表达生活理念的一种叙事方式,有记录地方性知识和反映民众意识的历史文化价值。
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人间世俗生活无所不包。据调查,历史上曾有上万种造型各异的木版,目前整理恢复了三千多种,①天津市西青区文化局提供数据。题材内容涵盖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小说传奇、戏曲、时样节景、仕女、娃娃、山水花卉、吉祥图案等。长期以来,学界对杨柳青年画的研究多侧重于艺术方面,如创作技术、艺术风格及其地域特色;②薄松年:《记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及其他》,《美术研究》,1958年第2期;冯敏:《中国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及其比较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朱洪启、刘斌:《消费文化语境中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变迁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7期。也有部分对年画题材内容的研究,如,对年画题材类型的分析及其折射的人文精神、审美意蕴的研究;③张士闪:《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李新华:《山东民间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审美特征》,《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通过年画透视地方社会的信仰观念等。①侯杰、王凤:《视觉文化•妈祖信仰•社会性别》,《宗教学研究》,2016年第2期;辛太甲、李净昉、侯杰:《传统媒介的视觉阐释》,《燕赵文化》,2014年4期。总体而言,年画题材内容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与其自身的丰富程度远不匹配,年画题材内容的地方文化意义的阐释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杨柳青年画中反映春节习俗题材类型的年俗年画,透视天津年俗的地方特色及其中蕴含的年节观念,并以此为例兼论年画的文献价值。
本文将反映春节习俗的年画称之为年俗年画,特指以描绘“年”,即从腊月初八至二月二期间的习俗活动为题材的年画。笔者搜集到49幅年俗年画②年画搜集自王宝铭编著:《杨柳青年画与岁时节令风俗》,天津:新蕾出版社,2013年;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贾长华主编:《天津卫大过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除了三幅是以民国为时代背景外,其他均反映清代年俗,按主题分为以下类别:
主题 年画名称 年画内容祭灶忙年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上天降福,新春大喜年货担儿桃符换彩除夕 团圆富禄财喜贺新年,五世同堂乐安然除夕 团圆五世同居,新年福寿大过新年发财还家迎新年发财还家过新年(民国)庆贺新年团圆饭三十夜放鞭炮初一拜年大街迎淑气 一声振春雷双喜临门放鞭炮爆竹生花过新年恭贺新禧拜年一家人祭灶,男主人烧掉旧的灶神祃货郎站在年货车旁,孩子们围着车购买玩具零食贴年画、对联,仆人清洗烛台女人包饺子煮饺子、馒头已蒸好、老辈人带着孙辈围坐年夜饭桌边、同辈作揖拜年、男子推骨牌、肥猪拱门、家人看金银财宝囤,灶台和桌下摆放着鱼和鸡五世团聚、供桌上摆满供品香烛萦绕、女人们包饺子、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门口有人进财水五代人包饺子、煮饺子、上酒,准备年夜饭供桌上摆满供品、家人团聚、儿孙绕膝、男人玩牌、女人包饺子在外谋生发了财的人在大年夜拉着一车金银元宝回家与家人团聚汽车里装满金银财宝,地上散落着铜钱纸币,家人出门迎接,女子烫卷发、剪短发,穿毛领大衣“闾阎同守岁,兄弟共升官”,邻居们聚在一起守岁,妇女包饺子、孩子们在玩“升官”游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人伺酒家家户户团圆吃年夜饭,子时出门放鞭炮迎接新年一家四口放鞭炮和烟花,孩子们举着鱼灯、莲花灯一大家子人放烟花儿童举着灯笼和空竹放鞭炮一家人围观放烟花家人相互拜年,仆人向主人拜年行跪拜礼家人相互作揖拜年,门外有客人拱手向主人拜年
接上表
年俗年画基本涵盖了天津从腊月二十三到农历二月二期间主要的年俗活动,如,小年祭灶、忙年、贴春联年画、除夕家人团聚、祭祖敬神、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拜年、放鞭炮、接财神、放烟花、赏灯、看花会、填仓等。从数量分布上看,年画题材主要集中在除夕和元宵节两个时段的民俗事项上,重要的习俗活动反复出现在不同年画中。这些年画勾勒出清末民初天津年俗的概貌,突出了重要的年俗事项。根据一般传承规律,流传至今的年画都是影响面大、接受程度深、受众多的年画,以上年画基本反映出天津人对年俗的认识,折射出天津人的年节观念。
将年俗年画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可以透视年画中天津年俗的地方特色。
(一)忙年的天津记忆
置备年货是天津人忙年的核心事件,腊月,除了场地固定的年货市场外,还有大量推车挑担背包袱的货郎担们走街串巷,满足家户对年货的需求,年货担儿们的吆喝声是老天津人记忆中“年味儿”的组成部分,《年货担儿》就是这一年俗的形象缩影。天津的年货担儿是来自周边郊县如静海或北辰宜兴埠的农民,有买卖碗筷等日用杂货的小贩儿;有“以苇箔夹之肩负”①张江裁编:《京津风土丛书》,北京和平门外南新华街松筠阁,1938年5月。的买卖年画剪纸等年节装饰物年画小贩儿;买卖玩具零食花炮的年货担儿们最吸引孩子们,年画保存了这一记忆。
《桃符换彩》表现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忙年事项:
一是张贴年节装饰物。“二十九贴倒有”,《桃符换彩》显示了贴春联和年画的场景,在《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中还可以看到窗花和吊钱。吊钱是红色的纸或帛镂刻出吉祥图案的年节装饰物,是天津的标志性年节装饰物。对天津人而言,过年没有吊钱是不行的,如清代天津诗人周宝善诗曰:“先贴门笺次挂钱,撤金红纸写春联;竹竿紧束攒前帚,扫房糊窗算过年。”《天津志略》也记载:岁末“商家居民,各于门前纷贴挂钱。”②丁世良、赵放编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54页。每到腊月二十九,天津的大街小巷,从商家店面到平常家户的门窗上都贴上了吊钱,一排排红彤彤的吊钱随风飞舞,整个城市的年味儿就被舞动起来了。
一是打扫卫生。天津年俗谣谚:“腊月二十五,掸尘扫房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全搬走。”《桃符换彩》中,一位仆人正在擦洗烛台,这是天津人年前擦拭家什时十分注重的细节之一,“擦铜活儿”。“铜活儿”是指铜香炉、烛台蜡扦、桌柜箱橱的拉手合页等铜装饰,去掉污垢后再用清水抹净就变得亮晶晶的。擦铜活儿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里摆放老式家具时代的事情,所以,年画能勾起老天津人对童年年节的记忆。
(二)年节饮食特色
除夕团圆图中每每看到年夜饭,年夜饭菜式丰盛,最醒目的菜式是全鱼。对于居住在渤海之滨、运河岸边的天津人而言,“河海二鲜”向来是重要食材,年夜饭中一定要有鱼,取其谐音“连年有余”。年画中,除了餐桌上有鱼外,灶台上、桌子下也都摆放着鱼和鸡,都在传达“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的吉祥寓意。
包饺子是年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场景,家中女眷除必须照顾婴孩的外,几乎都在忙着包饺子、煮饺子,这自然是因为饺子是天津人年夜饭的主食。而在《庆贺新年》中,有守岁时还在包饺子的画面,这则反映了天津特有的年俗。天津人保留着新旧年交替的交子时分吃饺子的习俗,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儿的,蕴涵着人们希望新一年素净平安的心愿,所以,妇女们在吃过年夜饭后的守岁之际还要接着包饺子。
馒头、接年塔等面点也出现在年画中的灶台或供桌上。清代,天津人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不以生米为炊”,谓之“忌破五”,“前五日家众吃隔岁饭,不忘旧之义也”。①丁世良、赵放编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48、78页。所以,腊月要准备充足的馒头、豆包等易于存放的面点做正月的主食。馒头蒸好后,主妇用筷子在馒头顶部点上红点,取鸿运当头大发家之意,《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中灶台上的馒头正是这样的。接年塔是红枣点缀在层层叠叠的圆形面饼中的外形似塔的面点,是天津祭祖的必备供品,因此出现在年画中的供桌上。接年塔在祭祖后全家人于大年初一分食,有连接新旧年的涵义。
(三)娱乐形式多样
年画中,以看花会为主题的年画有8幅。天津的民间花会均为皇会的组成部分,皇会是天津人为庆祝妈祖娘娘诞辰而举行的庆典仪式,因其表演精湛曾受到清朝皇帝封赏而被称为皇会。历史上,天津的民间花会数量最多时达110道,其精彩绝伦的表演技艺使之成为年节活动中人们最重要的娱乐期待,而民间花会的表演也往往将元宵节的热闹氛围推向高潮。年画记录了几道著名花会的角色扮相和故事情节,也保留了他们表演的精彩瞬间,高跷会(2)、(3)还反映了花会表演途中被大户人家请到家里单独表演的习俗。
以赏灯为主题的年画有6幅。画中,牌坊门楼上挂满灯笼,街道上游人如织,人们手里打着灯笼。对年画造型的理解不能离开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清代,天津是全国第二大商贸中心,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形成“民俗尚华侈”的奢靡竞富的习俗风尚,“天津密迩上都,水陆交会,俗颇奢靡,故声色最焉。缠头丰侈,攘臂纷纭,南北所经,无与同者。”②(清)赵执信《海鸥小谱,<少年游>词序》国学导航http://www.guoxue123.com/ jijijibu/0201/09xycs/037.htm.元宵节期间,各大集镇如武清城关、王庆坨、河西务、杨村的大商家、杨柳青、葛沽等地都要搭彩楼,悬挂各式彩灯,尽显喜庆,也透着争魁斗富的心气儿。宫前街、估衣街、北马路各大商业区,也在花灯造型上大做文章,精美的花灯成为商家攀比竞争兼做广告的手段。因此,历史上,天津多地流传着花灯制作的绝活儿,灯节成为能工巧匠展示手艺的机会和比赛的擂台,年年出新,让人叹为观止。《灯会》描绘的正是彩灯点缀的彩楼牌坊;《逛灯》表现了人们去“升仙阁”观赏花灯的场景;《正月十五逛花灯》中描绘了商铺门前、自家院中挂的龙、凤、莲花灯,表现出花灯制作技术的高超。
放鞭炮烟花是喜好热闹的天津人尤为热衷的年俗活动。以放鞭炮和放烟花为主题的年画有4幅,描绘了孩子们、小家庭、一大家子放鞭炮看烟花的场景,洋溢着喜庆气氛。《抖空竹》和《放鞭炮》描绘了抖空竹、打太平鼓、打灯笼以及抽陀螺的游艺活动。天津人把空竹称为“闷葫芦”,抖起来“嗡嗡”的声音传出几条胡同,一进腊月,大街小巷的上空就传来嗡嗡的闷葫芦声和清脆的鞭炮声,宣告着年就要到了。天津只在腊月和正月出售和玩耍闷葫芦,所以,闷葫芦声就成为天津特有的年味儿,积淀着老天津人对年的记忆。打太平鼓是清末民初京津一带流行的春节娱乐活动,以此庆贺时世安定太平。打灯笼是除夕夜孩子们玩的一种游戏,即打着灯笼在胡同里、街道上召集伙伴一起出来游走。孩子们一边串胡同一边唱灯笼歌,以召集更多的伙伴,如“打灯笼,烤手喽,你不出来我走喽!一大(枚铜子)一个灯,俩大(枚铜子)一个灯,三大(枚铜子)买个盒子灯,盒子灯亮满院,金鱼拐子(鲤鱼)大花篮噢”。打灯笼从除夕夜一直持续到元宵夜,所以,年画中孩子们手里往往举着鱼、莲花等造型的灯笼。
年画还描绘了猜灯谜、走百病、看木偶戏的节俗娱乐活动。《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大过新年》中表现了推骨牌、斗纸牌等博彩活动。事实上,包括打麻将、推牌九、斗十胡纸牌、摇彩在内的博彩活动,都是天津人春节期间特别是除夕守岁时热衷的娱乐形式。天津作家王伯龙在《新年竹枝词》中写道:“舞罢归家一事无,灯前喝雉又呼卢。闲推牌九真豪爽,狗肉将军女信徒。”①刘炎臣:《刘炎臣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55页。闺中姐妹也多以推牌九作乐。
(四)年节祭祀
年画反映了祭灶、接财神、敬神祭祖等重要的年节祭祀场景。
《上天降幅新春大喜》中一家人正在祭灶,灶台上摆着供品,高香红烛正燃,灶王爷神像已经被男主人揭下来投掷到灶前的火盆里,两侧的对联还在墙上,女主人抱着婴孩向火盆方向望去,两个孩子在堂屋里玩耍。天津讲究“女不祭灶”,所以,祭灶仪式是由男主人主持的。在另外一幅《灶神像》年画里,可以发现更丰富的祭灶信息。画中,灶王爷位居正中,身前两侧从底部向上分别是手捧酒壶的童子、手持糖瓜状兵器的神仙、手握卷宗的钟馗等神仙,最上面,左侧一个童子端着一簸箕豆子等草料,左侧是灶君的坐骑马。天津有用酒贿赂灶君、用糖瓜祭灶的习俗,“二十四,扫除舍宇,夜舍酒果‘祀灶’,荐以饴糖。”②丁世良、赵放编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45页。还要为灶王的坐骑准备草料和水,“二十三日,‘祭灶’,供以糖饼、糖瓜、粘糕、胡桃等品,又备草料,凉水,谓用以秣灶君之马。”③丁世良、赵放编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54页。这些信息在年画里都有记录。
接财神主题的年画有6幅,画面以全家人向财神像揖拜、财神带着元宝驾临、家人出门迎接财神的场景为主。此外,还能看到有人在挑水,描绘的是天津人正月初二接财神的特殊仪式。在天津,大年初二接财神的隆重程度仅次于除夕接神祭祖的仪式。接财神有两种形式,一是祭拜财神像,天津人传说财神是回民,《合家欢乐接财神》上题:“金鸡连声叫,必是财神到,回回进宝来,刘海哈哈笑,父子望(往)里迎,孙孙快点跑。”所以,在财神像前的供桌上要摆放羊、鸡、鱼之类的供品。民国的地方志中记载了祭拜财神的仪式过程:“初二日之晨,居民、商店,均祀财神,焚香放炮,以羊、鸡、鱼供之,曰‘三牲’。又燃火于酒杯中,以供神,燃尽,奉财神祃(以纸绘神像曰神祃)出庭,置松、柏枝于芝麻秸之上,加黄钱、阡张、元宝而焚之。”④宋蕴璞编:《天津志略》,见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另一种接财神仪式是进财水。天津是退海之地,地下水位浅且味道咸涩,吃水一直是难题,因此产生了专门卖水的行业——水铺,营业人员每天推车挑担上门卖水。大年初二早晨,卖水人手拿一束用红绳捆扎的柴火给家户送水,在门前高喊“进财水了!”接财水的人家热情接待。
除夕团圆图中多出现供桌,供桌后面有画像,桌上摆着供品,燃着香烛,桌前有人在揖拜,有人在添香,反映了除夕夜敬神祭祖的场景。在天津,敬神祭祖是除夕夜最隆重的祭拜仪式,一般在除夕中午摆好神像祖先牌位、供桌,吃年夜饭前摆好供品,晚上十点左右举行敬神祭祖仪式,人、神、祖先共同庆贺新年。
年俗年画描绘的情景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表达了人们的年节观念,传递出人们对理想年节的理解和期待。正如天津民俗专家张仲所说,年画是农民构筑的天堂,那儿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的理想和祈愿,有的能实现,有的根本不能实现,但是农民看了快慰。①张仲:《天津卫掌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105页。所以,透过年画可以洞察到人们的年节观念。
(一)重视团聚,讲求秩序
表现除夕团圆主题的年画数量最多,有9幅。这类年画画面宏大,人数众多,场景丰富,突出表现四代或五代同堂欢庆春节的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氛围,折射出天津人对年节氛围的理解和期待。
“年味儿”的核心是人情味儿,亲情是最重要的人情,所以,春节的庆贺重点就是家人团圆。天津历史上是移民城市,大概是因为背井离乡讨生活的艰难经历让人们更珍视家人的团聚和家庭的温暖,所以,天津人的家庭观念特别重,至今依然特别重视以父系血统为核心的大家庭合家团圆的过年方式,甚至有出嫁的女儿必须在除夕娘家给祖先和神灵摆供品之前回到婆家团圆,否则有“死娘家人”的禁忌。
团圆对那些有人在外谋生的家庭而言意义尤为重大。在杨柳青,清代恰恰有一批在外谋生的“赶大营”群体,《发财还家迎新年》描绘了他们带着财宝回家过年的场景。“赶大营”是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天津杨柳青人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左宗棠率西征大军进入西北收复新疆,朝廷为了保证军队后勤,号召内地支边,杨柳青货郎们肩挑背扛毛巾、肥皂、布袜、腿带、针线、茶、烟等日用品和食物、常用药品,追随西征军大营做生意,谓之“赶大营”。赶大营带动了大批杨柳青人前赴后继地奔向新疆,当时有“三千货郎遍天山”的说法。赶大营的人只有赚了钱才回家,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正是这样的生命体验让大营客们格外珍惜和家人的团聚。所以,这幅画的团圆意蕴显得深厚悠远,引起背井离乡的游子及其家人对春节阖家团圆的强烈共鸣。
团圆图中,井井有条的家庭秩序营造了其乐融融的欢乐氛围。长辈们一般都端坐桌旁、儿孙绕膝,男人们或游戏或聊天,女人们张罗年夜饭或照顾孩子,孩子们给长辈拜年或玩耍,体现出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家庭秩序。图中多次出现的拜年场面,如晚辈给长辈跪拜、同辈之间作揖、仆人给主人叩拜,强调了尊卑长幼的秩序观念。正是年俗礼仪中的秩序观念维护了五世同堂的和谐的团圆氛围。
(二)崇商重利,渴望财富
天津人对财富的渴望和祈愿表现得尤为强烈,这不仅表现在主题为接财神的年画数量多,其他主题的年俗年画中也每每出现喻示财富的图案造型,如肥猪拱门,即肥猪嘴含元宝正在进门,是天津人观念中典型的财富象征,至今依然是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剪纸造型;财神敲门;闪闪发光的满囤元宝;载满元宝的车等,几乎每幅团圆图中都能看到很多财富的象征符号。对财富的渴望还表现在众多以财神和财富为主题的年画中,如《财神得利,元宝成山》《文武财神一堂聚会》《十八路进财,九九消寒图》《发福生财》《刘海戏蟾》《富贵寿考》、《满堂富贵,辈辈封侯》《沈万三聚宝盆》《福禄寿八路进财》《和合献宝》等,这类题材在杨柳青年画造型中十分丰富,是其他地方的年画无法相比的。这类题材的年画将天津人期待财富、祈求发财的价值理念充分地表达出来。
渴望财富固然是中国人在年节时刻表达最多的祈愿之一,年画中出现相关题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类题材在杨柳青年画中数量之多,不能不让人从天津的历史文化角度来审视年画传递的观念。天津自古鱼盐贸易发达,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发展为南北物品集散中心和商贸中心。清代,成为“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①(清)吴惠元:《续天津县志》(卷十九)“艺文•初到津门”,见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75页。的繁华都市。清末,对外开通商埠后,国外商家入驻天津,天津又成为中外商贾辐辏,“乃西洋通商各国来津贸易者既多,……,中外互市,……,轮艘懋迁,别开生面,为北洋通商要地,由是益臻繁盛焕然改观……。”②(清)张焘纂:《津门杂记》,见张智主编:《中国风土志丛刊》(第18册),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第12—13页。稳居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久远的经商传统和繁盛的商业背景使当地民众形成浓重的崇商观念,“民喜为商贾”“逐末者众”③(清)吴廷华修:《天津县志》(卷十三),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1页。。大批从商者对财富的追逐和渴望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商业文化氛围熏染出重视财富的文化心理。此外,天津还聚集了大量手工业者,他们也有浓重的财神信仰心理。④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天津市老城博物馆:《天津通志•民俗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春节期间,天津人要大张旗鼓地迎接财神,除了初二接财神外,天津各地还有其它迎财神仪式,商人们在初四或初六还会举行迎财神仪式。春节拜年,天津人习惯以“恭喜发财”为问候语;春节饮食中,“初三合子⑤天津面食,类似馅饼的带馅儿面食,可以煮食,可以煎烤。往家转,一转一个大元宝,骨碌碌往家跑”,“转”谐音“赚”,希望来年多赚钱。初八、十八、二十八吃合子,取“合子加八越吃越发”之意。初九、十九、二十九再吃合子,取“合子加九越吃越有”之意,初十、十一、二十一还吃合子,取“合子拐弯得利多”之意,正月十五、二十五蒸“鼠猬驮宝”的面点,喻示招财进宝,诸如此类的表达与象征在春节习俗中不一而足,都在传达期盼财富到家的心理。求财主题及财富造型的年画之多,恰好是天津“逐末者众”的经商传统及其熏染形成的渴望财富的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基于农耕文化的生活观念
天津郊县的民众以农业为主,年俗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天津年俗中透露着基于农耕文化的生活观念。
年画《填仓》通过描绘正月二十五打囤填仓的仪式,表达了农民最根本的祈愿五谷丰登,《二月二龙抬头》表达劝耕意识。天津农民对破坏农事活动的老鼠怀有畏惧、厌恶、憎恨还有点讨好的复杂的信仰心理,正月二十五给老鼠安排了娶亲日,让家人早早睡觉不要打扰老鼠娶亲,但年画《老鼠娶亲》图却是以猫为主角的,画面题词:“正月填仓二十五,鼠女出嫁离洞府,夫婿前边押轿行,众鼠敲锣又打鼓,眼看喜轿到家门,忽听猫咪一声吼,新郎新娘吞下肚,从此仓房没有鼠。”表达了对老鼠的深恶痛绝。但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它看作仓神,认为有老鼠意味着家有余粮、家庭富裕,加之老鼠和刺猬都善于囤积粮食,被认为有招财进宝的神力。所以,正月十五、二十五及二月二,天津人习惯蒸“鼠猬驮宝”造型的面点摆放在门口,表示招财进宝。《老鼠娶亲》年画和“鼠猬驮宝”造型透露出基于农耕文化形成的信仰观念。
年画具有记录社会生活的叙事功能。首先,从以上分析看到,杨柳青年俗年画较为全面地描绘了天津春节习俗的场景,与地方志的文字记载形成呼应,比文字更形象具体地描绘了习俗细节,如服饰、饮食、装饰、礼俗。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点是画面上多有题词,用以解释年画场景的涵义,增强年画的叙事功能。显然,年画对文字很少载录的民俗文化有特别重要的文献价值。其次,年俗年画反映了时代变迁,展示了清代及民国不同时期的生活图景。以民国为时代背景的年画中,人物服饰、背景、手中的器具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画面中出现了汽车、自行车,女子烫发、剪短发、身着时尚的皮毛大衣;最明显的是海河两侧小洋楼的背景,诉说着民国时期天津十里洋场的历史。从其他主题类型的年画中也发现,年画像照片一样记录了时代印记,如20世纪50年代的灶王爷像把工农形象和拖拉机搬上了画面。①贾长华主编:《天津卫过大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因此,把不同时期的同类主题的年画放在一起比对,就可以看出习俗风尚的改变,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年画还有表达观念和理想的叙事功能。年俗年画体现了天津人对团圆、长幼有序、发财致富、五谷丰登的美好企盼,折射出天津从码头商埠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以及农业生活现实和信仰观念。其它以戏出故事、历史故事、世俗生活为题材的中堂画、炕围画、桌围画、灯箱画等,都在宣传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伦理道德观念,传授为人处世之道。杨柳青年画艺人还将自己想要但实现不了的理想的生活蓝图描绘出来,如富贵长寿、获得政治地位,创造出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福禄寿喜等理想的神仙等等。可以说,年画是民众表达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叙事方式,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生活智慧。天津人通过年画把这些精神财富一代代传递下去,让后代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地接受传统的规范和塑造。
总之,年画具有形象的叙事功能,是记录地方社会文化的宝藏,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在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年画技艺的同时,也要积极保护和研究年画的题材内容,留住地方民众的历史记忆。
[责任编辑:冯 莉]
J218.3; K890
A
1008-7214(2017)04-0095-09
黄旭涛,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资助项目(2012ZD)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