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的佤族文化掠影
——2017年云南佤族青苗节调研手记

2017-09-11 11:02陈文兴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创造 2017年7期
关键词:青苗佤族同胞

陈文兴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社会变迁中的佤族文化掠影
——2017年云南佤族青苗节调研手记

陈文兴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节日是各民族或地方为了纪念某个事件或人物,使主流生活中实际上已经消失、淡化或无法顾及的内容得以保留,在劳动艰苦和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使人们能够有所放松和适当消费、保持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物资交流和青年男女结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等而确立的日子。它对各民族扩展思维、沉淀观念、解决特殊问题、体会美好、恢复激情、淳化风俗、增强交流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各民族都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和独特的节庆活动,并随着实际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不断融入了一些内容,以便自己的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青苗节是云南佤族同胞的一个重要节日,它源于耿马县四排山乡的佤族村寨,每年旱谷苗长到四寸高的时候开始节庆活动,内容包括祭雷神、谷魂,迎青苗等,目的是通过祭祀等方式使庄稼在神灵的护佑下茁壮成长,给庄稼人带来丰收。同时,也让抢种中忙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们趁机放松一下,以便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做好下一阶段的劳作。2007年,青苗节被耿马县确定为全县的法定节日,且在次年的节庆活动中加入了“司岗里”祭祀、千人拉木鼓、“梅门”祭祀、佤族特色文化活动、“洞西雍”祭祀、文艺联欢晚会等内容,大大地丰富了青苗节的活动内容和文化内涵,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开展到第十届,县委、政府以期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推动耿马县旅游业的发展。为完成关于传统文化弘扬课题的研究,应省佤族学会的邀请,2017年5月15日至18日,笔者前往耿马县调研,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在具体场景中近距离了解这个节日中反映出的佤族传统文化的嬗变和适应,发现其中的脉络和演变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观察研究的对象是耿马县佤族同胞的青苗节。作为节庆,除了通过祭祀祈求神灵保佑气候正常、生产顺利、收成如愿外,就是让劳苦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们适当放松和感受食物充足的美好,使人生张弛有度,内容主要就是宴饮和主题晚会、文艺演出、打歌比赛等专门文化活动。5月17日的耿马镇弄巴村的文化活动,由于路上耽搁了一些时间,我们到时祭祀活动已经结束。只见到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穿着整套传统的佤族服装,拿着一个装着冥币等提篮从祭祀的地点离开,陪同的当地人说这个人是主祭者。由于没有机会去观察祭祀仪式的始末,颇感遗憾。观看了一阵歌舞后,就到村里拍照并同村民进行交流。这个佤族村地势平缓,人均耕地多,以种植甘蔗为主业,多数人家在危房改造中住上了楼房,水电路建设完善,可以免费试用移动通信网络,有容纳力较大的文化活动地点,建设很有规划意识,建筑物的色彩、交叉的长方形柱和牛头图案或多或少显示着佤族的传统文化。

耿马人民用丰富的佤族传统食品招待来自各地的宾客,几乎每顿都有鸡肉、牛筋、猪牛肠子等煮在一起的稀饭,有土鸡肉、炖牛肉、烧猪肉和其他蔬菜,有当地酿的散装酒和水酒。还有松毛虫蛹,生牛肉、牛肚和折耳根、芫荽、小米辣合在一起的凉拌。在物质资料比较丰富的今天,以酒肉为主的宴饮给宾客带来的快乐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闲谈中,同行的佤族同胞说起几个年纪不大的佤族精英在近期相继去世,很重要的原因是酒喝得太多、营养超负荷,危及健康和生命。说到喝酒,他说到实际上他们也不想喝,有时就是碍于情面不得不用豪饮来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对情谊的珍惜。相比起宴饮,文化活动倒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首先,他们把《阿瓦人民唱新歌》的词曲作者杨正仁先生请到现场,与会的佤族同胞自始至终表现出对他的格外尊敬。杨正仁先生生长在可称鱼米之乡的昆明市西山区观音山附近,离昆明市区不远。从昆明师范学校毕业后,已经是知识分子的他本可顺利分工到一个不错的地方任教并领取工资。但他毅然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军,在当时相对封闭、落后的西盟佤山当了9年每个月7元钱津贴的通信兵。9年里,他不以扛着沉重的电线走遍佤山的村村寨寨为苦,饱蘸着对佤族人民的炽烈热爱和佤山歌谣的欣赏,在1965年写出了脍炙人口、到现在仍被广泛喜爱的佤族“新歌”。这让佤族人民更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社会主义的美好,也让其他民族群众和世界发现佤族人民天性的善良、共产党领导给佤族人民带来的发展。离开佤山后,他仍然不忘佤族孩子的成长。其中一个受助者是云南民大教授、上过春晚的佤族舞蹈家岩昆。因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杨先生的慈父般关怀,岩昆在这次青苗节开幕式上当众称老人家为爸爸,并说佤族人都记得并永远感激这个爸爸的深厚恩情。已经77岁但精神矍铄的杨先生也始终谦和,说自己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对这种感谢他受之有愧,是佤族人民成全了他。我觉得,无论是佤族人们对杨先生的感激,还是杨先生对自己所做的一切的定位,都充分体现出情意的价值。有情有义是多么宝贵的一种人品,是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应当不断地倡导和培育的精神。

其次,文化节目内容和表现方式的变化,使我赞叹佤族人民为弘扬本民族文化而做的努力,也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尽如意而产生某种忧虑。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境内的佤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生活水平比境外的同胞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在谈起相邻的缅甸佤邦来,同行的佤族同胞说那边不仅整体比这边落后很多,而且贫富差距较大。有此物质基础,耿马的佤族同胞在十年前就通过行使自治权,将青苗节作为全县法定节日,并通过努力丰富其内涵来使佤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但由于现代化的不断深化,佤族传统文化生存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统文化传承的难度非常大。如在音乐方面,我们能听到耿马佤族人民的传统韵调,但很多唱法已经更像港澳台影视歌曲;部分内容说是佤族歌曲,让我们听出的是很久以前上海一带的流行歌曲味道;歌唱者的举止,有时给人感觉到是在学影视上明星们的做派。特别是音响的使用,常常使得包括木鼓在内的传统乐器声音被过分放大,让观众的心脏和耳膜都难以承受。这自然难以让接触者更好地感知和认知崇尚自然、相信万物有灵的佤族传统文化,需要相关人士在将来的发展中,在自身的不断进步中加以微调,慢慢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在和谐中融进现代。

再者,作为各种活动主角的当地群众年龄偏大,让我担忧城镇化工业化会不会导致佤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在耿马的时间虽短,我们观看过的歌舞表演很丰富,但表演者多数是中老年人,甚至连打歌、拉木鼓这样的需要显示力量和节奏的表演,也见不到几个年轻人。除文工团的专业人员外,不多的几个年轻女孩,跳甩发舞时,甩着的头发染得金黄,显示佤族本色的黑发明显不被在意。在与县里的同志交流时候,询问他们的孩子能不能使用佤语的问题。他们说如果双方都是佤族、孩子又主要由父母照料,这就不成问题,否则也很难说。县佤族学子助学协会的陈会长认为,自己这一代在文化传承上尽力而为,很多事情也不是人力能改变的。我们到过的两个村寨,有甘蔗种植业支持,住房条件、公共设施、个人收入都不错,但留不住人的情况也很明显。即使在节日期间,穿佤族服装、甚至仅仅是外套的人都很少。除了干部、工作人员和演员外,很多人似乎觉得穿这种服装费力,所以愿意随随便便穿一件衬衫或体恤衫。耿马的同志也有这种忧虑,并且有些矛盾。他们担心随着年轻人和外面世界接触的增加,会因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淡化对佤族文化热忱和坚守意识,影响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他们又害怕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年轻一代及他们的家长对读书、特别是读大学的效益产生了怀疑,进而影响农村佤族同胞在求学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使佤族人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受到影响。我想,无论是佤族同胞还是我们这些关注者,能做的大概就是努力保护和传递的同时,通过研究和呼吁,把佤族的各种文化现象用最恰当的形式和技术手段予以保护,以便包括更加年轻的佤族同胞和其他人永远有机会接触、认知它并从中汲取智慧。

猜你喜欢
青苗佤族同胞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一时之思
海外同胞与中国健儿心心相连
有只鸽子曾经来过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