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2017-09-11 14:21
红土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尤溪京口尤溪县

林 盛

寻访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林 盛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建党96周年前夕,笔者与县老年大学的学员参观了原中央苏区尤溪县坂面镇京口村的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重温了党的创建历程,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对党的敬意油然而生。

走进京口村的后溪自然村,赫然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巨大黄底红字:“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的标牌。沿小路踏过小桥便可看到这个神秘的“尤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宅坐南朝北,原是京口村人士张兴隆的宅居,建于1927年,为宅第类木构建筑。宅居布局呈长方形,通面阔约35米,通进深约40米,总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从中轴线上,由北向南依次由前坪、山门、天井、厢房、中堂、上堂、两边护厝以及前后围墙、门前的半月池等附属建筑组成。主体建筑正堂为穿斗式单檐悬山顶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7柱。

张兴隆原名张吓八,1914年与卢文邦等十人结拜,号称“十兴同盟”,遂改名张兴隆。卢兴邦发迹成为“闽北王”,张兴隆后来任卢部(国民党五十二师)一五六旅旅长。1933年7月,彭德怀率领东方军进攻宁化县泉上,把卢部三○七团围困在土堡里。驻扎在永安的张兴隆得知后,亲率三○九团驰往救援,在清流嵩溪石狮岭被红军截击,张兴隆被击毙,三○九团团长卢胜斌(卢兴邦的二儿子)被俘虏。

两年后,这座宅院成了“红色省政府”。

1934年下半年,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尤溪革命的发展,曾组织力量进入坂面开展革命活动,使尤溪革命形势和群众基础得到了充分发展,播下了革命火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后,闽赣省委面临强敌围攻、斗争环境愈来愈恶化的形势。宁化失守,沙溪战斗失利,红军损失很大。为了从组织和斗争方式上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闽赣省军区机关共600多人,于1935年4月整体从宁化迁移至尤溪,省机关设在后溪自然村,时任省委书记的钟循仁、省苏维埃主席杨道明等在此继续领导革命斗争。

1935年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反扑,国民党第五十二师包围了京口村。闽赣省机关600多人在京口村草洋岬与敌军展开了激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斗失利,大部分同志牺牲了,一部分同志被捕,包括闽赣省委委员方志纯。闽赣省机关突围后,退至尤溪、永泰、德化、仙游交界的紫山。

这座“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可谓是得天独厚的卧虎藏龙之地,构建合理,布局颇具特色,一大一小池塘分布于大路两头,门前小溪流水不息;屋后虎峰威势眈眈,深沉隐露。环境颇具诗情画意,徜徉其中,心旷神怡。

走进旧址,门前大路口竖立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石碑。穿过前坪,踏进宅院之时,眼前便是另一番景象,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当年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办公处院内,两边墙上张贴着介绍1931-1935年红军五进尤溪的历史概况和省委工作团驻扎人员分工情况。两廊书院与正厅两旁,正房布列着政府办公室与各部委办公室,当年红军手书之标语清晰可见。两旁厢房的门外墙上张挂着当年卧室的主人像,屋内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一床而已。其他的卧室亦是如此。但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日子里,闽赣苏维埃的革命火种保存了下来。地面的黧黑、墙壁的斑驳、木头的本色,历经岁月的更迭,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姿态。屋外土木历经风吹雨打日晒,虽是沧桑,但仍然有昂首挺胸的姿势。翻新的门窗、柱子涂上了一层防晒漆,显得光亮些,与院子的原貌在时空上打了个照面,做了个融合,见证了传承。在上堂,厅头的墙上挂着马克思、列宁的画像。厅里摆放着一些课桌椅。

身临其中,仿佛看到当年革命先驱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全中国解放在这里备受煎熬、运筹帷幄的光辉形象,令人油然起敬,更加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转身离开上堂,眺望远方,层峦叠嶂,这座屋子正在深山里。密密的山林,京口村是一块多么好的福地,这座屋子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这个村庄被三明市党史研究室授与“中央红军村”。这处旧址还被确认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是三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到坂面后,笔者与县老年大学的学员又参观了位于集镇中心坂面庭尾厝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旧址”,向后人展示20世纪30年代工农红军安营扎寨于此,传播革命火种的辉煌历史。

(作者:尤溪县关工委副主任)

“尤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团旅长张兴隆旧宅

猜你喜欢
尤溪京口尤溪县
尤溪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责任育人育有责任感的人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责任特色德育简介二
京口驿的回忆
尤溪三景
“行贿妙计创新招,撒钱扔地独离去”
闽中有尤溪 岁寒出金柑
尤溪:以控费红利换改革成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尤溪县召开全民参保登记工作会议